•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勇攀創新高地,習近平這篇文章説得透徹

2021-03-20 12:10: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2018年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併發表重要講話。

  “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近日出版的《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文章指出,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在這篇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對如何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進行了冷靜的思考與判斷。

  放眼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科技創新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唯有走“自主創新”之路。

  形勢逼人,挑戰逼人,使命逼人。我們必須走出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特別是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然而,自主創新卻不易。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

  習近平鼓勵科技工作者既要有“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豪情,也要有“甘於坐冷板凳,勇於做栽樹人、挖井人”的定力;既要看“面”,也要抓“點”。習近平指出,要加強對關係根本和全局的科學問題的研究部署,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不僅要重視科學體系的源頭——基礎研究,也要為推動人類進步的發動機——工程科技領域“給足力”。

  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才能抵達“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的目標。

  播種下自主創新的種子,也要深耕制度創新的土壤。要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

  “人才評價制度不合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的現象仍然嚴重,名目繁多的評審評價讓科技工作者應接不暇,人才‘帽子’滿天飛。”總書記深刻指出了科技領域人才評價制度中存在的問題,並給出了解決之道——

  要通過改革,改變以靜態評價結果給人才貼上“永久牌”標簽的做法,改變片面將論文、專利、資金數量作為人才評價標準的做法,不能讓繁文縟節把科學家的手腳捆死了,不能讓無窮的報表和審批把科學家的精力耽誤了!

  不唯“白髮蒼蒼”、不以片面標準作評價,在適合創新的氛圍中工作、生活,科學家才能永葆創新的活力。

  △重慶一科技企業的工作人員正在測試水下無線供電裝置。

  科技領域是最需要不斷改革的領域。改革既要勇於“破”,又要善於“立”。在《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一文中,習近平強調,科技體制改革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闖難關,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破除不合理、不科學的制度,建立起讓科學研究更“科學”的制度,以制度創新激發科技創新的巨大潛能。

  3月12日1時51分,長征七號改遙二運載火箭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家族又添新成員。

  這幾天,有兩封關於長征七號的信“火”了。

  去年長征七號型甲首發失利之後,對“星辰大海”充滿嚮往的北京八中初中生張亦琛非常難過和著急。“咱們的長征七號型甲運載火箭發射失利,這讓我倍感心痛......在我印象中,中國的航太發射率遠高於歐美.......”張亦琛給科研人員寄了一封信。在信中,張亦琛還給出了自己對於長七失利原因的“專業”分析。

  在信件寄出約一週後,長征七號總設計師範瑞祥和長征七號總指揮孟剛便給這位初中生寫了回信,“別看你年紀小,分析推理很有邏輯,見解也很獨特。相信長大後,一定可以為祖國航太事業貢獻力量”。

  這封回信還坦誠講述了科研人員在經歷失敗後的心情。“大家心裏憋著一股不服輸的勁,一定要儘快找到問題的根源!大家説得最多是,要把所有的問題和薄弱點找出來,採取措施改進,儘快完成新火箭生産,組織新的發射,用成功證明自己,證明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實力......”

  “這種傳承真令人感動”“和科研人員一起,保持熱愛,中國航太加油”“繼續衝,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這兩封信得到網友們的點讚刷屏。

  坦然面對失敗、承認失敗、分析失敗,航太領域“大咖”與熱愛科學的初中生“破圈”對話......科學技術領域正在發生越來越多的新變化,這也正是“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的生動體現。

  △2021年3月12日,海南文昌,長征七號改遙二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太發射場點火升空,將試驗九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要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我們有堅定信心——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高鐵、北斗……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創新正在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在“十四五”開局起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啟航之際,我們堅持自主創新、用制度創新激發科技創新的巨大潛能,向著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進軍。

  監製丨王姍姍 張鷗

  製片人丨興來 吳璇

  主編丨寧黎黎

  編輯丨程昱

  視覺丨楊麗璇

  校對丨劉欣顏 張亞楠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