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側記

2021-02-27 12:10: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歷史終將記住這一天。

  這是千百年來孜孜以求的日子。一部中國史,也是一部中華民族同貧困作鬥爭的歷史。

  這是無論雪域高原、戈壁沙漠,還是懸崖絕壁、大石山區的鄉親們,和他們息息相關的日子。960多萬平方公里大地上,每個人都是這場偉大史詩的參與者、見證者、書寫者。

  2021年2月25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隆重舉行。

  習近平總書記在這裡的莊嚴宣告,傳遍了萬水千山:

  “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週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

  從2012年底拉開新時代脫貧攻堅序幕到今天,歷經8年多;

  從1978年改革開放到今天,歷經40餘年;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今天,歷經70餘年;

  從1921年中國共産黨誕生到今天,歷經百年。

  千年夢想,百年奮鬥,一朝夢圓。

  一早,在北京和煦的春風裏,來自全國脫貧攻堅各條戰線的代表們走進人民大會堂,他們因為脫貧事業改變了人生軌跡,貧困的鄉親們也因為他們改變了命運。

  今天,以國家的名義,致敬他們和他們所代表的千千萬萬為擺脫貧困矢志奮鬥的人們,致敬我們偉大的時代和我們偉大的人民。

  “一個都不能少”

  大會開始前,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獲得者,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先進集體代表,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個人獲得者和因公犧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親屬代表等,齊聚人民大會堂宴會廳。

  當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健步走進來時,全場響起熱烈掌聲。

  總書記微笑著向大家揮手致意。他走到會場正中的座位前方並沒有停下腳步,繼續向前走,走到另一側,揮手向大家問好。

  “總書記好!”許多代表熱情地向總書記問好。

  習近平總書記親切地道了一聲:“辛苦了!”

  千辛萬苦、千難萬險,才換來這一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從歷史深處,更能讀懂今天偉大成就的來之不易。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家給人足,四海之內無一夫不獲其所”……為擺脫貧困,數千年的歷史長河裏,多少憧憬、多少夙願。

  “打土豪、分田地”“自力更生、發憤圖強、重整山河”……為擺脫貧困,百年紅色歷程中,多少奮鬥、多少跋涉!

  大會上,隨著總書記娓娓道來,很多人濕潤了眼眶。事非經過不知難,昔日的“窮窩子”“窮日子”歷歷在目。

  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去了河北阜平,看了鄉親們的日子,“心情沉重”。

  黨的十九大之後他冒著嚴寒去了四川大涼山,在深山裏輾轉奔波兩三個小時。行路難、吃水難、用電難、通信難、上學難、就醫難……一個個難題解決了。時隔一年後,他考察過的三岔河鎮三河村搬進了平壩子上的新村。村裏家家戶戶貼著:“共産黨瓦吉瓦(好得很),習總書記卡沙沙(謝謝)!”

  會上,三河村的第一書記李凱在走上領獎臺時抓住機會,將鄉親們的期盼帶給總書記。他對總書記説:“鄉親們非常想念您,讓我再向您道一聲‘卡沙沙’。”

  往事歷歷在目。那次考察,鄉親們唱著歌,送了一程又一程。掌聲、歌聲、歡呼聲此起彼伏,回蕩在巍巍大涼山上。

  “卡沙沙!”習近平總書記也以同樣三個字回應道,他説:“三河村很典型,脫貧不容易。”

  不容易,卻不能不幹。“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當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重溫這些耳熟能詳的話時,親歷其中的人們更深切感悟到何為黨、何為國。

  “8年來,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習近平總書記説。披荊斬棘、櫛風沐雨,啃硬骨頭、涉險灘,一切為了人民,為了踐行共産黨人的初心使命。

  “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這是黨中央的莊嚴承諾,一諾千金。

  最深的牽掛,最堅定的決心。

  “8年來,我先後7次主持召開中央扶貧工作座談會,50多次調研扶貧工作,走遍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堅持看真貧,堅持了解真扶貧、扶真貧、脫真貧的實際情況……”

  不畏嚴寒酷暑,不懼山高路遠。深山小院裏的歡歌笑語,農家賬本前的細緻追問,多少動人的故事!

  會場裏,來自吉林農業大學的李玉,聽到總書記講述脫貧地區“整體面貌發生歷史性巨變”時,心潮澎湃。每年兩三百天“下鄉”,他最多的感受是“天翻地覆慨而慷”。有時到了村子,甚至認不出曾經來過。熟悉的人,卻是嶄新的路、嶄新的家、嶄新的面貌。

  會場內外在靜靜傾聽,無數人有著同樣的感慨、同樣的共鳴。習近平總書記話語堅定:

  “脫貧攻堅的陽光照耀到了每一個角落,無數人的命運因此而改變,無數人的夢想因此而實現,無數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脫貧地區處處呈現山鄉巨變、山河錦繡的時代畫卷!”

  話音未落,如潮掌聲響起。

  “偉大來自平凡”

  雄壯的《向祖國英雄致敬》樂曲聲響起,習近平總書記起身走到領獎臺前方,為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獲得者一一頒授獎章、證書、獎牌。

  毛相林,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黨支部書記。

  他走上紅地毯,眾人矚目下一步步走到總書記面前。“走”,曾經對他和村裏人來説,多麼艱難。7年,8公里,他帶領村民在絕壁上鑿出一條“天路”,那是一條向生之路,也是一條向上之路,寄託著從來沒有走出過村子的鄉親們的希望啊!

  “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就算我們這代人窮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讓下輩人過上好日子。”總書記會上引用的毛相林説給鄉親們的這句話,正是一個共産黨人的錚錚誓言。

  白晶瑩,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右翼中旗蒙古族刺繡産業專項推進組組長。

  總書記為她戴上獎章,叮囑她:“工作繼續加把勁,好好幹!”锃亮的獎章落在了蒙古族服飾的刺繡上,那是一朵怒放的牡丹花。5年,從第一個刺繡學生到兩萬名繡工,十里八鄉親切地稱呼她“白老師”。

  腳上總是沾著泥巴的老教授李玉,幫助陜西柞水縣發展了木耳産業。頒授獎章時,他當面向總書記表達謝意,感謝總書記“為‘小木耳,大産業’點讚”。

  “你們這是個大工程!”習近平總書記笑著對他説。

  張桂梅,雲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

  她是“峽谷裏的燈盞”,是千百個孩子的蠟燭。燃燒自己,燭照他人。習近平總書記彎下腰去,向坐在輪椅上的她,鄭重頒授了獎章。

  “保重身體!”總書記輕聲對她説。

  趙亞夫,江蘇省句容市天王鎮戴莊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研究員。

  堅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民家”的他,40年如一日紮根老區,走出了一條丘陵山區“以農富農”的小康之路。頒授獎章時,總書記微笑著勉勵他説:“把成績寫在大地上。”

  夏森,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外事局研究員。

  她省吃儉用攢下200多萬元,悉數捐贈給西部貧困地區。今天,她坐著輪椅來到總書記面前,胸前的紅花映紅了白髮。

  此刻,在這個意義非凡的時刻,戴上獎章的她顫巍巍想站起身來。總書記輕輕拍了拍她的肩膀,彎下腰雙手頒給了她證書。

  ……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回望這一路,無數人、無數群體的眾志成城,匯聚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磅薄之力。

  10個集體,榮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奮鬥改變了貧窮的命運,他們的故事也感動和激勵著許許多多的人:

  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安徽省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中共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委員會、江西省瑞金市葉坪鄉、湖南省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三岔河鎮三河村、國網西藏電力有限公司農電工作部、陜西省綏德縣張家砭鎮郝家橋村、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閩寧鎮。

  來自十八洞村的施金通再次見到了總書記:“總書記您好,我是十八洞村的施金通。”

  “我知道。幹幾年了?”

  “8年了。十八洞村的群眾現在過得很好,盼著您再去看看。”

  “新聞經常報道十八洞村,我都在看,有機會去看大家。”

  第十個獲得該榮譽的是閩寧鎮。那個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斷言“幹沙灘會變成金沙灘”的地方。而今,那裏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當鎮黨委書記張文來到面前時,習近平總書記對他説:“一以貫之,刮目相看!”

  “他們爬過最高的山,走過最險的路,去過最偏遠的村寨,住過最窮的人家,哪有需要,他們就戰鬥在哪。”習近平總書記動情地講述了廣大扶貧幹部的故事。

  赤子其人,丹心如鐵。在這場艱苦卓絕的脫貧攻堅戰中,1800多名同志犧牲在扶貧崗位上。他們把對身邊鄉親們的熱愛,對心中信念、肩上責任的執著,書寫在漫山遍野的土地上,矗立起新時代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豐碑。

  習近平總書記動情地説:“脫貧攻堅殉職人員的付出和貢獻彪炳史冊,黨和人民不會忘記!共和國不會忘記!”

  經久不息的掌聲裏,黃文秀的父親黃忠傑在會場上老淚縱橫。帶領鄉親們“絕壁鑿路”的毛相林想起了為修路而掉下懸崖的兄弟們,淚濕衣襟。

  國與家,這是最生動的寫照。

  “持之者其難也”

  恒者行遠,思者常新。

  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難也。”

  征途漫漫,而今邁步從頭越。他對脫貧後的部署思慮已久,要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總書記再一次諄諄叮囑:“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時間長河中,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波瀾壯闊,從擺脫貧困到鄉村振興,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步接一步,步履堅實。

  “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習近平總書記對關係其中的一樁樁、一件件事都謀劃週全:“對易返貧致貧人口要加強監測”“對脫貧地區産業要長期培育和支援”“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要搞好後續扶持”“對脫貧縣要扶開工送一程”……

  總書記曾經説,這件事我要以釘釘子精神反反覆復地去抓。釘釘子的韌性,也是求真務實、較真碰硬的優良傳統。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宣佈,黨中央決定,適時組織開展鞏固脫貧成果後評估工作,壓緊壓實各級黨委和政府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責任,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一以貫之的中國共産黨人的風範,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

  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有自己的觀感。他們眼中的鮮紅黨旗、不分晝夜奔波的扶貧幹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東西部扶貧協作機制……萬千觀感匯聚,涓涓細流奔涌,共同鑄就了脫貧攻堅的寶貴財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堅持黨的領導,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政治和組織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堅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形成脫貧攻堅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

  “堅持精準扶貧方略,用發展的辦法消除貧困根源”;

  “堅持調動廣大貧困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堅持弘揚和衷共濟、團結互助美德,營造全社會扶危濟困的濃厚氛圍”;

  “堅持求真務實、較真碰硬,做到真扶貧、扶真貧、脫真貧”……

  在中華民族的精神譜系裏,8年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人民戰爭,譜寫了濃墨重彩的脫貧攻堅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偉大鬥爭,鍛造形成了“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

  舉世矚目的奇跡背後,是精神的力量、精神的傳奇。

  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堅定而有力:“只要我們堅持黨的領導、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一定能夠辦成更多像脫貧攻堅這樣的大事難事,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12點的鐘聲敲響,會場內外的人們在流淌的時間中感悟著、思索著、共鳴著、振奮著。

  “征途漫漫,惟有奮鬥。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堅定信心決心,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真抓實幹、埋頭苦幹,向著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奮勇前進!”

  在長時間的熱烈掌聲中,習近平總書記站起身,面向會場內外的億萬人民,深深鞠了一躬。

  2012年11月,也是在人民大會堂,面向中外記者,總書記的一句話久久迴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這是波瀾壯闊的新征程,這是奮發有為的新時代!(人民日報記者 杜尚澤 彭飛 新華社記者 張曉松 鄒偉)

[責任編輯: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