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東評丨縮小“數字鴻溝”,就從保護“花錢”權利做起

2020-12-28 17:38: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商家拒收現金,後果很嚴重。12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北京營業管理部發佈了行政處罰資訊公示,北京空港興航達客運有限公司等4家公司,因拒收現金被處以警告。

  12月15日,央行曾就規範人民幣現金收付行為有關事項發佈公告,重申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現金,不得排斥和歧視現金支付,並進一步明確公共服務類收費要具備人工現金收付通道,對自助服務機具廠商提出相容性要求。

  這是繼2018年第10號公告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現金(依法應當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的情形除外)後,央行對歧視和拒絕現金支付行為祭出的又一記重拳。

  對此,網友普遍表示點讚——

  

  近幾年,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和移動支付工具的快速普及推廣,手機掃一掃就能付款的便捷體驗使我們在生活中各個場景使用現金的頻率日益降低。根據一項權威調查,7成的受訪者表示習慣了非現金支付。

  但我們現在的生活真的不需要現金了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上述調查結果還顯示,公交出租、客運加油站、醫療水費繳納、身份證、戶籍管理證件的工本費等特定的消費場景下,現金使用頻次也相對較高。

  尤其是,對於一些文化水準較低的老年人來説,移動支付某些時候就是一道難以跨越的“數字鴻溝”。前不久,湖北宜昌一老人冒雨繳納醫保被拒收現金一事就引發了全網關注。

  如果要對電子支付工具使用率最低的人群進行畫像,老年人群、低學歷、低收入人群以及農村人群是四大關鍵詞。

  

  縮小“數字鴻溝”,不妨就從保障公眾合理、安全、順暢地使用現金做起。

  對此,人民銀行其實已經有制度安排:包括支援多元化支付方式發展,尊重公眾支付選擇權,鼓勵相關經營主體在保障現金收付渠道通暢的前提下,選擇安全合法的非現金支付工具;不斷完善現金服務基礎設施、提升現金服務水準等等。

  對於存在收付行為的主體,特別是示範效應強、涉眾面廣、社會影響大的公共機構和經營主體,應該進一步強化現金服務意識,規範現金收付行為。比如涉及民生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社保、醫療、教育、水電煤氣等公共服務類收費,收費單位或其委託代收機構就應具備人工現金收付通道,由人員值守並收取現金。

  消費者遇到拒收現金怎麼辦?依法維權,既是權利也是義務。應妥善保留相應的證據或線索,通過城市政務熱線、消費者權益保護、金融消費權益保護等各種渠道進行投訴、舉報。

[責任編輯:樊繼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