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為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中國的實質性貢獻

2020-09-26 11:29: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宣佈中國將設立聯合國全球地理資訊知識與創新中心和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新助力。

  早在2015年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上,193個成員國就通過了《改變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歷史性文件;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兩者目標一致,都是希望全球各界攜手共同解決人類面臨的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維度的發展問題,全面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永恒的主題。聯合國推進的全球三大戰略框架包括巴黎氣候協定、仙臺減災框架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簡稱2030年議程)。其中,2030年議程最為系統和宏大,其核心是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讓全球走上可持續且具恢復力的道路,形成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世界。當前,這一目標的實現面臨巨大挑戰,唯有全球各界團結協作,以更加科學、合理的方式來組織推動,才有希望按期實現2030年議程的各項指標。

  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經驗

  科技創新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手段。聯合國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我國在黨的十八大上提出了創新驅動戰略,二者再度高度吻合。中國明確指出,以科技創新推動可持續發展成為破解各國關心的一些重要全球性問題的必由之路。當下,新冠肺炎疫情給各國社會和經濟造成重創,嚴重影響著2030年議程目標的實現,國際社會期待著從困境中尋求破解發展難題的方法。在聯合國成立75週年和2030年議程實施5週年之際,中國宣佈將設立“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SDG中心)”,正是用中國智慧、中國行動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提出中國方案和中國經驗,為可持續發展的全球落實作實質性的貢獻。

  在科技創新體系中,大數據技術無疑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大數據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新型戰略資源,是人類認識地球的新鑰匙和知識發現的新引擎。蓬勃發展的大數據為人們認識世界提供了全新思維,為科學研究帶來新的方法論和新的範式,正深刻改變著人類的生産生活方式以及對世界的理解。

  中國建設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的依託機構——中國科學院一直對大數據發展與應用十分重視。2018年初立項的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A類先導專項(以下簡稱“地球大數據”專項)把利用大數據支撐全球和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實現作為戰略重點工作,專項組織了來自全國129個單位的1200余名專家,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空間技術、網路通信技術,圍繞數字“一帶一路”、全景美麗中國、時空三極環境、三維資訊海洋和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安全戰略命題,開展全球和區域多尺度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國科學院已實現了國家相關優勢資源的整合,具備了中心啟動和建設的條件。

  創建中國機制,吸納國際資源

  聯合國2030年議程實施5年來,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許多成員國和國際組織都在深入推進科技創新機制。聯合國今年開始推進的可持續發展“行動十年”計劃,更將科技創新作為支撐可持續發展實現的一項核心工作。技術促進機制,是在推動我國自身發展的同時為聯合國作貢獻的重要戰略平臺,是實現雙贏的重要機遇。為此,筆者認為應著手開展以下工作。

  第一,成立“創新驅動可持續發展國家專家委員會”。科技創新對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具有關鍵作用,面向2030年議程這一戰略性使命,建議我國成立一個由多領域多學科人員組成的國家專家委員會。委員會成員由來自國務院相關部門和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高技術企業的人員組成,分兩個層次組建:一是專家委員會,由具有戰略視野的管理者和專家組成;二是圍繞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組建17個專家組。

  第二,創辦“科技創新促進可持續發展國家論壇和國際論壇”。國家論壇的使命是研討科技創新促進可持續發展戰略。論壇可每年舉行一次,回顧前一年科技創新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工作,展望新一年科技創新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前景。通過舉辦論壇,吸引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更多專家、學者為該領域的發展作貢獻。一年一度的聯合國科技創新論壇每年上半年舉行,我國國家論壇可于每年下半年舉辦。國際論壇可每兩年舉行一次,吸納國際資源,傳播中國經驗,促進全球發展。

  第三,發起“科技創新促進‘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國際計劃”。“一帶一路”區域具有建設週期長、範圍廣、變化多、環境複雜等一系列特徵,面臨氣候變化、自然災害、數字鴻溝等一系列問題的挑戰。把其作為一個整體,利用高科技手段,與沿線有關國家合作,側重研究“一帶一路”區域的環境可持續發展。這可使我國在“一帶一路”區域可持續發展領域處於引領地位,同時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作出特有的貢獻。

  第四,編制“中國科技創新促進可持續發展路線圖”。為期15年的2030年議程還有10年的執行時間,可在已進行5年實踐的基礎上,面向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基於我國和全球科技創新領域新的發展態勢,制定我國的科技創新促進可持續發展路線圖。路線圖既可指導我國該領域的發展,亦可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作出貢獻。

  連結:

  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SDG中心)

  光明日報記者 齊芳

  這是全球首個以大數據服務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機構,目標是建成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公共科技平臺和研究機構,是可持續發展科學研究中心、數據資訊服務與技術創新中心、人才培養與培訓能力建設中心、全球可持續發展高端智庫,服務於聯合國相關機構和會員國落實2030年議程。

  SDG中心將依託中國科學院建設。目前,中國科學院已整合優勢研究力量和資源,系統深入地開展了科技支撐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工作。2018年啟動了中國科學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目前該專項正在建設地球大數據雲服務平臺與數字地球科學平臺,發佈了《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19)》,將發射服務可持續發展目標監測的地球科學衛星,相關成果列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線上平臺。

  SDG中心的設立是我國助力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具體行動。科學技術在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上的重要作用已成為國際共識。作為全球科技界的一員,中國科學院正在組織研究力量積極行動,加強科學-政策-社會的銜接互動,提供解決方案和科學支撐,與國際科技界共同應對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新挑戰。

  作者:郭華東(中國科學院空天資訊創新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技術促進機制10人組成員,國際數字地球學會名譽主席等職。)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