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稅務總局:釋放稅收政策紅利 為脫貧攻堅注入強勁動能

2020-08-16 15:32: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2019年以來,鄆城縣稅務局積極落實上級號召,精準幫扶40戶貧困戶,使鄉村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自從3年前湖南省稅務局派來扶貧工作隊,村裏發生了巨大變化,年每人平均純收入從3000多元增加到9000多元,2018年底順利脫貧摘帽。”

  這是山東省鄆城縣李集鄉劉浩村、湖南省汝城縣文明瑤族鄉三合瑤族村的鄉親們給國家稅務總局黨委書記、局長王軍來信中的內容,在村兩委的帶領下,在當地稅務局和各有關部門的定點幫扶下,路通了、燈亮了、水清了,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致富的路越走越歡暢,村民們日子一天天紅火起來。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和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在面對新冠疫情外生衝擊的嚴峻形勢下,稅務部門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壓實攻堅責任,堅持精準方略,創新舉措落實,落實相關稅費優惠政策,在推動産業扶貧、創業扶貧、就業扶貧、消費扶貧上切實發揮職能作用,為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同步小康貢獻稅務力量。

  摘帽不摘不摘責任

  第一書記成“帶不走”的扶貧力量

  “目前,全國有一萬多名稅務幹部,包括四千多名駐村第一書記,正奔波在祖國的四面八方,忙碌在脫貧攻堅一線,代表全體稅務人與各族同胞一起,為創造美好生活、打贏脫貧攻堅戰而努力著、奮鬥著。”在給村民們的回信中,王軍局長這樣寫道。

  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真扶貧、扶真貧貴在精準滴灌,要想做到精準,首先要了解情況。

  近年來,稅務部門選派了一批政治素質高、工作能力強的黨員幹部擔任幫扶村第一書記,建立一整套稅務第一書記派駐長效工作機制,從人力統籌、要素配置等方面強化保障支援。

  在重慶,自80後稅務工作者劉超擔任起悅崍鎮悅來村第一書記以來,全村共發展有機水稻720畝,脆紅李640畝,辣椒400畝,獼猴桃400畝,實現林下套種馬鈴薯等矮稈作物240畝。通過産業發展,該村已整村脫貧,貧困戶增收效果明顯,已基本實現“兩不愁三保障”,2019年4月,石柱縣成功摘掉了“國家級貧困縣”的窮帽子。

  在三湘四水,湖南稅務600余名稅務幹部堅守在脫貧攻堅的一線,從生態農業到農村電商、從特色種養到鄉村旅遊,僅2019年全省稅務直接投入資金6300多萬元、扶持當地194個龍頭企業和農村合作社, 5.1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

  湖南省稅務局駐汝城縣三合瑤族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李海波指導村民種植有機蔬菜。

  在助力脫貧攻堅過程中,稅務部門派駐貧困村的“第一書記”積極探索黨建工作與扶貧工作的整合融合,努力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脫貧的攻堅優勢,做到摘帽不摘幫扶、不摘責任,打造“帶不走”的稅務扶貧力量。

  釋放稅收紅利 助解脫貧難題

  110項稅收優惠政策精準幫扶

  位於河西走廊東北部的民勤縣,被騰格裏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包圍,極度缺水的沙漠地帶,卻非常適合肉蓯蓉生長。

  (稅收優惠政策讓蕓豐蓯蓉合作社成員獲得感滿滿。)

  2012年起,蕓豐蓯蓉合作社承包青土湖生態保護區2000畝梭梭林,開始人工栽培肉蓯蓉,截至目前每年肉蓯蓉産量達120噸,可實現經濟效益超過300萬元,合作社成員每人平均收入3萬餘元,肉蓯蓉産業的發展為當地貧困戶的脫貧致富開闢了一條新路。

  “經濟效益越來越好,政策紅利越來越多。”稅收優惠政策讓蕓豐蓯蓉合作社負責人何德榮獲得感滿滿,“2019年大規模減稅降費優惠政策讓我們共用受到10萬元稅收減免,為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優惠,節約了企業的融資成本。”

  作為湖北貧困山區脫貧致富的支柱産業,茶産業直接關係到全省500萬農戶的脫貧增收。

  “有國家出臺的小微企業相關稅費減免政策做後盾,再加開工上到位的300萬元‘農行稅e貸’貸款,我們盡最大努力保證簽約茶農不減收,保障脫貧戶不返貧,帶動更多茶農脫貧。”談及復工復産情況時,宜昌市濱江茶城經營戶代表、宜昌市五峰茶業協會副會長譚敦宇説道,據了解,濱江茶城所有商戶(含電商平臺)累計享受免征增值稅稅額260余萬元的稅收優惠。

  脫貧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需要稅收優惠政策持續發力。

  記者從國家稅務總局了解到,新版支援脫貧攻堅稅收優惠政策指引已于近日出爐。這份新出爐的支援脫貧攻堅稅收優惠政策指引梳理了110項稅收優惠政策,涉及支援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涉農産業發展、激發貧困地區創業就業活力、推動普惠金融發展、促進“老少邊窮”地區加快發展以及鼓勵社會力量加大扶貧捐贈六大方面。

  西南財經大學西財智庫總裁、教授湯繼強表示,稅務部門積極運用稅收優惠政策助力脫貧攻堅意義重大,是一種稅務紅利“反哺”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表現,是一次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主動作為。關鍵時刻靈活運用稅收政策,積極釋放稅費紅利,可以為解脫貧難題精準發力,可以為攻堅任務凝聚合力,可以為脫貧工作注入強勁內生動力,可以為攻堅工作提振必勝信心。

  精準施策 善用合力

  多措並舉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在穩定脫貧成果的新階段,扶貧幫扶幫什麼?成為了擺在各地稅務部門面前的新課題。

  近年來,稅務部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引導廣大貧困群眾結合實際發展集體經濟,降低生産經營成本,走産業脫貧的路子。

  “去年鮮竹酒銷售突破20萬元,今年預計還要翻番。”井岡山茅坪鄉神山村村民左香雲説。

  神山村有毛竹4500畝,左香雲因地制宜的辦起了竹筒加工廠。“一人富不算富,只有大夥一起富起來才是真的富。”左香雲帶頭成立神山村種植業合作社,吸納8戶貧困戶加入。以前做竹製品加工,一根竹子賣50元,現在做竹酒,能賣到250元。

  “辦竹加工廠和合作社,稅務部門給了很多幫助。他們把促進就業創業、涉農稅收優惠、抗疫情助復産等減稅降費政策及時送到合作社和農戶手中,幾年來,減免稅收有30多萬元。”左香雲説。

  産業發展是脫貧的根本,支援貧困地區立足資源稟賦發展涉農産業,是實現脫貧的重要一環。

  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黨委書記、教授樊勇表示,我國在優化土地資源配置、促進農業生産、鼓勵新型經營主體發展、促進農産品流通、支援農業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實施了所有稅收優惠政策,助力從根本上解決脫貧攻堅問題。

  如果説産業扶貧幫助增加收入,那麼就業扶貧則幫助穩定收入。

  (剛就業的當地農牧民在《文成公主》後臺準備)

  “天下沒有遠方,人間都是故鄉......”闊別半載的西藏文化旅遊名片《文成公主》藏文化大型史詩劇第八季再度開演。據記者了解,《文成公主》全劇有800多名演員參與演出,其中95%為當地農牧民,有效促進了當地民眾就業增收。

  “就業創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國家通過稅收優惠方式不斷加大創業就業政策支援力度、擴大小微企業優惠範圍、加強對失業人員、殘疾人等重點群體或特殊群體就業創業的政策扶持,有力增強了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樊勇説。

  資金週轉困難是扶貧企業發展繞不開的問題。除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外,稅務部門還通過加強銀稅互動,在企業授權的基礎上,將納稅信用、出口訂單等稅務數據推送給銀行金融機構,降低扶貧企業融資門檻,為企業暢通資金鏈、打破發展瓶頸注入“藍色稅動力”。

  “納稅信用變真金白銀,真是幫了大忙。”茌平牧龍養殖有限公司經理王海洋説,該公司是聊城市重點扶貧企業,茌平縣稅務局跟進輔導,通過“稅e貸”幫助企業獲取貸款500萬元,並爭取到100萬元貼息政策。如今該企業規模逐步壯大,與企業結成幫扶對象的100戶貧困戶從中受益,平均每戶每年可增收3600元。

  在回信中,王軍局長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稅務人始終與鄉親們心連心、手牽手、肩並肩,共同譜寫了戰勝貧困、擺脫貧困、奮力創造幸福生活的生動篇章。

[責任編輯:楊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