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防汛救災: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2020-08-04 10:07:00
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
字號

  作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 張建雲

  今夏以來,我國暴雨洪水集中頻繁發生,過程多、水量大,一些中小河流洪水多發重發,導致多地受災。截至7月10日14時,今年以來洪澇災害造成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等27省(區、市)3385萬人次受災,141人死亡失蹤,195.8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81.5萬人次需緊急生活救助;2.3萬間房屋倒塌,26.9萬間不同程度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2983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695.9億元。

  做好災情防控工作,需要對今年的暴雨洪水有充分的認識,總體來看今年的暴雨洪水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強降水過程多,局部強度大,持續時間長。據統計,截至6月30日全國累積平均降水量292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7%,出現23次強降水過程。二是中小河流洪水量級大。據7月3日採訪消息,共有277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38條河流發生超保證水位洪水,11條河流發生超歷史水位洪水,長江一級支流綦江發生1951年有資料以來歷史最大洪水。三是山洪地質災害頻發,險情類型多。我國地質條件複雜。山洪及其引發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是目前造成我國洪澇災害人員傷亡的主要災種。2000年以來,全國年均山洪災害死亡人數接近900人,佔洪澇總死亡人數近70%,近年來開展山洪災害防禦,災害損失大幅減少。今年我國已有多地發生較為嚴重的洪澇地質災害,6月17日,四川省甘孜州梅龍溝因強降雨導致山洪泥石流災害,造成道路中斷、山體滑坡,形成堰塞湖,共累計疏散轉移2萬餘人。6月29日,雲南昭通由於強降雨導致多個鄉鎮出現山洪、泥石流、山體滑坡塌方等洪澇地質災害。

  受季風氣候和地理條件影響,我國洪澇災害比較頻繁,興水利、除水害歷來是治國安民的基本國策之一。歷史上涌現了大禹、李冰、王景、郭守敬、潘季馴等眾多治水名家,岷江都江堰、浙東海塘、贛州福壽溝等古代水利工程精品至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古代先民積累了大量治水智慧和經驗,其中至關重要的一條是在尊重自然、因勢利導的前提下主動作為、系統防治。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高度重視水利建設。經過不懈努力,我國水利面貌有了根本性改變。1998年發生全國性大洪水以後,國家更加重視防洪治澇,水利部提出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的思路,通過實施了新一輪防洪規劃,我國各大江河流域提高了防洪治澇標準,形成了由大中水庫、蓄滯洪區、分洪河道、堤防、閘門、泵站等構成的蓄滯疏排相結合的防洪治澇工程體系。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現有各類水庫近10萬座,總庫容超過9000億立方米。同時,城市和重點防洪保護區防洪能力已有較大幅度提升,不少大中城市防洪標準達到了100年一遇甚至更高。另一方面,防洪非工程措施體系也不斷健全。建立了由行政首長負責,國家、流域、省、市、縣五級組織的防汛指揮體系;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等法律法規;江河流域防禦洪水方案和洪水調度方案、特大洪澇災害應急預案等不斷完善;建立了國家防汛監測預警預報系統,水文站網和水利網信系統顯著完善;組建了專業化搶險隊伍,各級防汛搶險救災物資儲備能力顯著提高。

  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總體上我國洪澇防治取得了巨大成效,支撐了經濟社會穩定快速發展,有力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我國洪澇災害造成的人員死亡人口數和洪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率都呈現明顯下降趨勢。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對防汛救災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實把確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實處。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全面提升全社會抵禦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能力。這“兩個堅持”“三個轉變”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著眼中國特色強化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是新時期我國防災減災救災理論和實踐的昇華,也是做好新時代洪澇災害防禦工作的行動指南。

  為系統提升對洪澇災害的主動適應和綜合應對能力,各地一是要按照“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要求,構建“全過程、多層次、立體性”的洪澇災害綜合應對體系,常態化開展防汛薄弱環節及潛在風險隱患排查。二是要充分發揮5G、物聯網、高分遙感、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優勢,完善洪澇立體監測感知體系。三是要持續發展暴雨洪澇預測預報技術,不斷提高洪澇精細化預警預報能力,尤其是提升突發性、極端性暴雨洪澇的預報能力。四是要完善多層次、多部門、多災種協同應對機制,不斷優化抗洪搶險預案和超標洪澇災害應急方案,強化防洪搶險實戰訓練演練。五是要推動洪澇防禦的社會化管理,發展防洪保險,增強人民群眾防災、避險和自救意識,主動降低洪澇災害的脆弱性。

  儘管我國防洪救災體系建設在工程調控、應急管理能力方面均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然存在超標洪水應對能力不足、中小水庫安全度汛問題突出、山洪災害防禦難度大、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弱、新舊工程體系的協同防禦能力發揮不夠等明顯薄弱環節。尤其是今年,我國防災減災工作面臨眾多挑戰。

  一是疫情常態化下防汛減災工作面臨壓力。突如其來的疫情,對今年防汛減災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干擾。部分地區的防汛工作汛前檢查、防汛人員培訓、防汛搶險物資準備等與往年有很大差距,存在突出短板,甚至存在隱患。

  二是北方地區預測降水偏多,我國北方屬乾旱半乾旱地區,特別是華北地區,這是我國洪水預報難度最大的地方,而且北方地區多年未來大水,幹部群眾普遍缺乏防汛抗洪經驗,很多堤防工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未受到洪水檢驗,很多水庫的防洪庫容也長期未得到應用,工程性能發生了自然老化,暴雨洪水管理風險大。要抓緊部署做好黃淮海和松遼等地區防洪工作,健全會商聯防機制,備齊防汛物資,強化水庫、堤防等巡查防守,科學調度骨幹防洪工程,做好蓄滯洪區運用準備,完善人員撤避預案,及時轉移受威脅群眾。

  三是中小河流防洪能力薄弱,山洪災害防禦難度大,是我國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中小河流位置相對偏僻且分散,防洪標準低、監測站點少、工程措施弱、堤防品質差。要加強監測預報預警和河流巡查,及時發現險情,及時搶護,因此要加強中小河流防洪工作。

  四是中小水庫安全度汛問題突出。我國中小水庫數量眾多,而且大多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建的,標準低、病險多、性能下降,監管不力,存在很多隱患,要加強中小水庫除險,加強水庫功能改變和安全運作方式研究。

  五是超標準洪水應對能力不足。超標準洪水處置仍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要研究防禦超標準洪水的工程體系和應急方案,減少對人民生命和財産的損失。

  六是城市防洪排澇問題顯著。由於全球氣候變化和我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我國城市暴雨呈現趨多增強的趨勢,城市洪澇問題越來越突出。今年5月24日廣州東莞發生超百年的特大暴雨,廣州、東莞多區域出現嚴重洪澇。要加強城市防澇,加強城市暴雨洪水監測預警,加強排水除澇基礎設施的建設,繼續推進海綿城市的建設,增強城市防災減災抗災的能力。

  為迎接汛期重大考驗,全力做好洪澇地質災害防禦和應急搶險救援等工作,需重點從以下幾方面推進災害防禦工作:加強洪澇地質災害隱患普查和風險評估,進一步完善全國各地區山洪災害調查評價成果,動態更新數據庫,做好山洪地質災害高風險區群眾的及時搬遷、安置工作;全面提升洪澇地質災害的監測和預警預報能力,引入高分遙感、線上監測、5G通訊等在內的先進技術,通過多學科技術手段提升洪澇地質災害的實時監測能力和定量預報能力;強化惡劣條件下洪澇地質災害的快速救援、應急搶險裝備的研發;完善人群應急避險設施,加強生命線防護能力,保洪澇地質條件下的交通、通訊、供電等基礎設施的正常運作;健全洪澇地質災害風險的社會化管理體系,強化群防群治,加強宣傳教育,完善應急預案。

  我們相信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各地各有關部門一定會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堅持生命至上,全力做好防汛救災工作,防禦今年洪澇災害工作一定能取得決定性勝利。

  (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河海大學教授唐洪武,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中心主任、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工王銀堂兩位專家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