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白茶一片 富多方百姓

2020-06-26 10:04: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2019年7月7日,農民在貴州省普安縣地瓜鎮屯上村的“扶貧茶園”裏給茶苗除草。這裡種的是浙江安吉黃杜村捐贈的白茶苗。 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攝

  2020年3月24日,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白茶正式開採。夏鵬飛攝(人民視覺)

  “雖然‘白葉一號’還沒進入豐産期,但知道我要來北京參會,家鄉父老托我一定要把茶葉試採的好消息帶到首都。”在今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四川代表團全體會議上,四川省廣元市青川縣全國人大代表徐萍帶來的一包茶葉引發了代表們的關注。

  “白葉一號”,是安吉白茶裏最優質的品種,也是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黃杜村的致富“金葉子”。如今,這片葉子在湘川黔三省四縣落地生根,帶動老鄉們脫貧致富,續寫了一段“東部幫西部,先富帶後富”的白茶佳話。

  緣起——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黨的恩”

  “楊老師,您看這白茶現在長勢怎麼樣?”

  “白葉化程度不夠,要再施點葉面肥才行。”

  在青川的白茶基地裏,安吉黃杜村茶農楊學其正在查看“白葉一號”茶樹生長情況。

  這是楊學其第三次來到青川指導了。在安吉,他種有600多畝的白茶,更多被稱為楊老闆。在青川,他下鄉入園,指導白茶種植和管護,被稱作楊老師。“種植白茶二三十年來,自己積攢了很多經驗,也算一個‘土專家’吧。”楊學其説。

  算起來,安吉人種白茶也就30年的歷史。

  地處浙西北山旮旯裏的安吉,曾是有名的貧困縣。黃杜村黨支部書記盛阿偉向記者回憶,為了致富,村幹部曾帶領村民種過辣椒、板栗、楊梅、菊花等,“都試過,都不行,直到開始種白茶。”

  1990年,黃杜村黨員盛振乾在自家地裏試種了0.1畝白茶,沒想到試種成功。後來,科研部門認定,安吉的土質、氣候等自然條件適宜白茶的生長,尤其是偏酸性的紅壤富含鐵、鋁氧化物,使得這裡産出的茶味道更好。時任黃杜村黨支部書記盛阿林覺得,“這片葉子”有希望幫助黃杜村摘掉貧困的帽子,便動員村民規模化種植,黃杜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白茶村。

  2003年4月9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黃杜村調研白茶基地,看到家家戶戶以白茶為業、靠白茶發家,充分肯定了“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

  在黃杜村,記者見到這句話已經被刻在大型石碑上,樹立在茶山的制高點。從這裡放眼望去,四週都是茶樹,滿山翠綠,鬱鬱蔥蔥。泡上一杯白茶,茶香四溢。截至2019年底,黃杜村茶園面積達4.8萬餘畝,年産值4億多元,村民每人平均純收入超過4萬元。村子裏,家家住別墅,戶戶開轎車。如今,黃杜村不僅賣茶葉,也賣風景。休閒觀光、炒茶體驗、影視拍攝等農旅結合的項目紛紛落地黃杜村。盛阿偉説,有了這些,黃杜村白茶的價值不是論斤賣,可以論杯賣了。

  富起來的黃杜村鄉親們想得更多:我們有今天,靠誰?我們富裕了,該做什麼?

  經過一番大討論,全村幹部群眾達成共識:捐贈黃杜村的“金葉子”給貧困地區,讓其他地方的農民兄弟們也富起來!

  2018年4月,安吉黃杜村20名農民黨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提出捐贈1500萬株安吉“白葉一號”茶苗幫助貧困地區群眾脫貧。習近平總書記就此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黨的恩”,這句話講得很好。增強飲水思源、不忘黨恩的意識,弘揚為黨分憂、先富幫後富的精神,對於打贏脫貧攻堅戰很有意義。

  2018年5月下旬到6月底,來自安吉縣、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浙江省茶葉集團等單位的技術人員三進中西部地區,行程數萬公里,最終選定湖南省古丈縣、四川省青川縣和貴州省普安縣、沿河縣這三省四縣的34個貧困村作為受捐地。

  從“致富茶”到“扶貧茶”,安吉白茶的故事翻開了新的一頁。

  幫扶——

  “選好地、栽下苗,還要確保茁壯成長”

  “茶苗送來的那天,大家都去迎接。車一停穩,鄉親們一齊上陣卸貨,一刻都不耽擱。”青川縣關莊鎮固井村黨支部書記張青勇還記得白茶苗到達時的情景。

  2018年10月,大型冷藏車從黃杜村出發,陸續將白茶苗送到了三省四縣。

  在貴州普安,安吉白茶將被種在海拔近2000米的“感恩茶園基地”裏,農戶杜明學感慨:“天亮了,‘白葉一號’到了,我們很高興!土地早就量好了,我家是頭一個!”

  在湖南古丈,翁草村村民龍先成説:“白茶來了,我肯定要搞,要大搞,還要發動其他農戶一起搞。”

  感受到貧困戶們的熱情和期盼,黃杜村民更感責任重大。盛阿偉説:“選好地、栽下苗,還要確保茁壯成長。”

  “種出好白茶,土壤是第一位,要透氣、保水、保肥。”“種植時,先挖30釐米深的坑,茶苗入土4至5釐米,再倒肥料,最後上一層土……”白茶的“娘家人”不停叮囑,還將自己的經驗編成“管護三字經”:先培土,去亂石,施底肥,土打細……當地的農戶們也認真學習,他們有著共同的目標——讓安吉白茶落地生根,不能水土不服。

  截至目前,安吉縣已累計派出45批300余人次的幹部和技術人員赴受捐地指導工作,其中10余名茶農專家在三省四縣蹲點指導長達半年以上。作為其中一員的楊學其感受頗深:青川的白茶種植基地本來是荒山荒地,土壤有板結,透氣度不好,前期需要人工平整,很費工夫。為了做好指導工作,楊學其在這些縣一待就是好幾個月。

  給白茶施肥,楊學其不建議施化肥,要施有機肥。楊學其發現,安吉的有機肥一般採用“油枯”,就是炸過菜籽之後的油菜柄,它發酵之後對土壤增強肥力很有好處,但青川沒有這種條件。“青川的山地養殖場多,我就建議他們因地制宜,將牛羊糞便用作肥料。”

  土壤的問題解決了,還要操心氣候。最近,安吉雨水多,茶樹滋潤得很,但青川天天曬日頭,強烈的紫外線把人的皮膚都給曬傷,更別提植物了。楊學其説:“我只能對著天空祈禱:這也是我們安吉的白茶,給這些地方也下點雨吧!”

  到底何時才能盼到一場雨?村民們天天發愁。楊學其決定去氣象局查查資料,一調查才知道,青川的年降水量確實少於安吉。這可怎麼辦?只能叮囑多澆水。青川縣柳河村專門建了個水泵站,將河水從山坳抽到山腰,村民們再一擔擔挑水澆灌。

  今年5月出發的楊學其已在青川蹲點1個多月,這次他準備待到9月底,主要是指導修剪、除草、施肥、病蟲害防治等茶園管理工作。村民們問他問題,他都全心全意幫助。楊學其説:“不把它當做一個事肯定做不好。現在茶樹有40釐米高了,後期管護要細心,明年春天才好採。”

  攜手——

  “在勞務協作上幫、在消費扶貧上幫”

  其實,今年春天,作為“扶貧茶”的安吉白茶頭茶已在各地相繼開採。

  “茶葉基地在我村,唱著山歌謝黨恩。翻身不忘共産黨,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年3月5日,在貴州省普安縣屯上村的“白葉一號”茶園基地裏,彝族姑娘唱著山歌,輕快地將“白葉一號”茶葉採下。

  楊學其隔著螢幕也感受到了這份喜悅。“青川的村民們也微信問我要不要採,拍照給我看,他們捨不得採,怕採完就沒有了。我給他們解釋,安吉白茶是變異茶種,春季,因葉綠素缺失,在清明前萌發的嫩芽為白色,之後逐漸變綠。就是要在白化期的時候採摘,否則影響後期葉片變綠和養分吸收。”

  令人欣喜的是,“遠嫁”到湘川黔的白茶品質並不差。“當時拿到杭州的茶葉科學研究所去檢測,氨基酸含量達到6.8%。我看了,白度、清晰度都很好,葉子又亮又透明。”説起來,楊學其依然難掩激動。

  茶葉採下了,銷售也不用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東西部扶貧協作要“在勞務協作上幫、在消費扶貧上幫”的要求,黃杜村與浙江茶葉集團提前對接,“扶貧茶”由浙江茶葉集團包銷,並註冊了“攜茶”商標,寓意愛心聯手,東西合力,共襄脫貧攻艱。

  最開心的,還是各地的村民們。

  捧著剛採摘的鮮葉,青川縣沙州鎮青坪村村民焦元恩樂得合不攏嘴。過去他家地裏種馬鈴薯和玉米,每畝收入也就300元。流轉了13.56畝土地種白茶後,光租金收入每年就有4000多元。此外,焦元恩在茶園務工,一天還可以掙80元錢,去年掙了8000多元。

  “白茶好!這個茶一種,我們不僅有土地流轉收入,平時還能到茶園裏做工,村裏基礎設施建設也搞起來了。”湖南古丈縣格戎白茶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龍星美説。

  奔赴各地指導21次的盛阿偉書記,今年終於喝上了第一口“扶貧茶”。之前,他去到這些村子,看到有的地方還是木頭結構的老房子,感觸很深。如今,很多村路修通了,新房也建了,粉刷得很美。

  “茶苗不是捐出就完成了,而是一個長期的産業扶貧行動。黃杜村不僅幫受捐地種好白茶,也為當地帶去敢想敢拼的創業精神。”盛阿偉説。

  事實上,安吉的白茶致富經已帶動許多村子。在四川青川,受到鼓舞后,村民們又新規劃了3500畝種植基地。在湖南古丈,圍繞500多畝的茶園和苗寨風光,翁草村發展起鄉村旅遊業,2019年,翁草村接待遊客4000余人次,村集體收入增加14萬元。據國務院扶貧辦預計,這一千里傳情的扶貧行動將帶動1862戶5839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黨的政策好嘞,送來白茶苗喂,總書記等咱們嘞,脫貧奔小康嘍喂……”日子紅火了,鄉親們的山歌也唱得響亮。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