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武漢無疫情小區是怎樣煉成的

2020-03-12 11:26: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抗擊疫情有兩個陣地,一個是醫院救死扶傷陣地,一個是社區防控陣地。堅持不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關鍵靠社區。”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強調。

  疫情發生後,武漢西南部的烏金山社區實際在家裏有673戶、2231人。儘管社區情況較複雜,緊鄰工業園區,外來人口較多,防控難度大,但沒有一位居民被感染新冠肺炎。社區書記徐從春道出防控“秘訣”:“我們的做法是‘早’和‘嚴’,1月28日就封閉了社區,只留下1個主要進出口。”

  該社區還有一個“秘訣”——“暖”。前段時間,有居民反映買不到政府補貼肉,社區就聯繫有關部門,進行集中採購。3月10日下午,徐從春顧不上吃晚飯,忙著分發豬肉。他説:“政府補貼的肉10塊錢一斤,很實惠,居民一共團購了600斤,通過日常保障,讓居民在家沒有後顧之憂。”

  據了解,在武漢,類似的無疫情小區和社區還有很多。截至3月8日16時,全市累計無疫情小區3021個,佔比42.5%;無疫情社區135個,佔比9.6%;無疫情村(大隊)1350個,佔比69.5%。

  什麼是無疫情小區和社區?需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是“疫情零發生”,必須從申報之日起往前推算14天以上無一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4天以內無一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發熱病例、密切接觸者等“三類人員”的非解除者;第二是“防控全到位”,實現宣傳引導、封閉管理、排查摸底、消殺衛生、供應保障、組織發動“六個到位”。

  小區防控的“排兵布陣”

  習近平強調,社區作為防控的最前線,肩負的任務十分繁重,參與社區防控工作的同志們工作十分辛苦。

  臨江雅居小區位於武漢市青山區蔣家墩社區,這個老舊小區住有48戶居民。疫情發生以來,小區始終保持著“零感染”狀態。

  “這一個多月是講話最多的一個月,這邊電話沒有挂,那邊電話又響了。”社區黨支部副書記徐亞奇是一位90後,她説,她們把服務小區的社區工作人員、下沉幹部、志願者,分為團購組、購菜組、採買組、分發組等,每項具體工作都細化到了個人,這是該小區“零感染”的重要原因。

  距離華南海鮮市場不到兩公里的鑽石公寓小區,物業經理吳緒偉説:“儘管我們物業公司加上我只有3個人值守,但小區沒有發生疫情。”

  快,是這個小區的特點。早在1月23日,武漢發佈離漢通道關閉,吳緒偉就挨家挨戶做工作,不讓業主出門。

  人手不夠怎麼辦?“我們與社區配合密切。”吳緒偉介紹,物業每天負責對樓道進行兩次消毒,社區負責樓外公共區域的消毒。為了讓居民安心,他已經40多天沒有回家。

  在危機時刻,該小區所在的八達裏社區書記肖漢梅有些發愁,僅靠社區幹部人手不夠用,需要面對全社區的4700戶居民。她立馬想到,把能動員的社區力量整合起來,共同幹事。

  “我們把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志願者、下沉幹部,一共八九十人召集起來進行分工。”作為女社區書記的肖漢梅,果斷地進行“排兵布陣”:物業公司負責小區的日常管理,收集居民的生活需求。下沉幹部進入小區進行服務,與志願者一起幫著居民採購生活用品和食品。

  肖漢梅介紹,在最關鍵的時刻,社區幹部表現突出。“所有的疑似患者就診,確診患者的轉運,我們社區工作人員都陪著。”回想起最艱難的時刻,肖漢梅有些哽咽。如今,隨著疫情好轉,社區幹部在收集居民健康資訊的同時,還在一線保障居民日常生活。

  通過大家的努力,鑽石公寓小區沒有發生疫情。在這背後,靠的是社區精細整合各方力量,使其在“戰時狀態”能有效運轉。可以説,武漢的疑似、確診病例數量迅速減少,社區是關鍵一環,功不可沒。

  打通防控“最後一米”

  習近平總書記説,要充分發揮社區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防控力量要向社區下沉,加強社區防控措施的落實,使所有社區成為疫情防控的堅強堡壘。

  與鑽石公寓小區相隔不遠的華氏儒商花園小區,2月24日下午,一場線上表決完成。小區業委會通過50多個小時的表決投票,以3票反對,186票同意,決定拿出小區的公共收益,給物業公司獎勵一萬元,感謝堅守在防控一線的物業工作人員。

  該小區已連續一個多月沒有新疫情發生,被認定為無疫情小區。“如果居民不參與,那就沒辦法做得這麼好。”唐家墩街西橋社區書記董守芝感嘆,其中有一個關鍵力量——華氏儒商花園網格支部帶著居民,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1月23日,我們就行動起來了,當時發動業主們參與疫情防控。”李永華説,他作為華氏儒商花園網格支部書記和小區業委會主任,當天就聯合小區物業,對小區採取了封閉措施。

  此時,網格黨支部和業委會迅速行動起來,一方面組織樓棟長對幾十戶居民測體溫,另一方面在小區招募志願者,幫著居民採購日常生活用品和一些藥品。

  2月1日,該小區有一對老夫婦確診為新冠肺炎,社區第一時間將其送入醫院治療。李永華坦言,一些居民感到恐慌。如何穩定人心?業委會和小區物業馬上對小區進行全方位的消殺。

  “不僅如此,當得知這對老夫婦家庭條件並不寬裕時,我們就在業主群裏進行了兩次募捐,大家都是鄰里,表個心意,先後募集了8000元善款。”李永華發現,通過這個小事,小區居民空前團結。

  有一個暖心細節,在物資最緊缺的時候,社區給小區送來70棵白菜。小區有368戶居民,如何進行分配?李永華犯難了。他在微信群裏發佈資訊,意外的是業主們都在謙讓。有業主提出,小區有不少業主是醫護人員,他們在一線戰鬥,應該把菜先分給他們的家人。這一倡議,很快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

  於是,李永華根據事先統計的名單,把白菜分給了醫護人員家庭和小區的困難群眾。之後,這一分配“傳統”也保留了下來——每次發菜,先給他們。

  李永華感慨,在特殊時刻,該小區網格黨支部的積極作為,帶著居民自發進行管理,打通了小區防控工作的“最後一米”,居民之間的信任度高了,讓小區防控工作開展得非常順利。

  有業主表示,在這個過程中,看到黨員衝在一線,居民們心服口服。社區、網格黨支部、業委會和物業相互信任,在特殊時期,小區充滿了溫暖。

  把社區變成“安全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要緊緊依靠人民。要做好深入細緻的群眾工作,把群眾發動起來,構築起群防群控的人民防線。

  位於東湖開發區的騰龍社區,是龍泉街道轄區內唯一的還建社區,這一次沒有確診新冠肺炎的病例。3月10日下午6點,社區書記張樂滿頭大汗,正忙著給居民分菜,每個袋子裏裝有兩斤肉,還有一些幹貨和蔬菜。她説:“龍泉街道給我們送來免費菜,700多份,每份價值約100元。”

  不到半天時間,這些菜都送到了居民家中。張樂説:“這是我們第5次給居民送菜了,積累了一些經驗。”回想起第一次送菜,她説,“花了兩天半時間,你看,我們現在流水線操作,半天不到就全送出去了,多虧咱們有‘紅色跑樓團’的志願者。”有人分類打包菜,還有志願者上樓送菜,過程井然有序。

  為什麼能做到無疫情社區?“我們封控的時間早,1月23日我們就採取措施,搶佔了防控的主動權,另外動員的時間也早,我們從街道的600多名退役軍人中,招募了20多位志願者參與防控。”東湖高新區龍泉街道黨工委書記、辦事處主任郭斌説。

  在龍泉街道黨工委提議下,該社區徵集了志願者、退伍軍人、放假回鄉的團員、黨員,加入“紅色跑樓團”,以保障騰龍社區的防疫工作和居民生活需要。

  余雪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同時也是“紅色跑樓團”的一位志願者。從大年初三開始,她就沒有回家,一直吃住在騰龍社區。聽説社區缺少人手,她還把丈夫段揚帆拉出來一起做社區志願者。

  張樂告訴記者,代買藥品就是志願者們的一項重要工作。不少老年人不會使用微信,志願者們就到府拍下需要購買藥品盒子的照片,再安排一位志願者開車去藥店集中購買,一來一去,需要花費數小時。

  有時,志願者們也會遇到委屈。有的老人覺得購買的藥品貴了,説話不太好聽,有的乾脆不要了。“我手上還有200多元的藥品,就是別人不要的。”不過,張樂坦言,大部分居民都能理解志願者的難處,“在特殊時期,我們儘量把工作做好。”

  儘管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委屈,但在郭斌看來,一定要用切實服務為群眾做事。不少愛心企業聯繫他,想給疫情防控捐款,都被他婉拒了。不過他給企業支招,不如直接給社區居民捐一些蔬菜和水果,讓街道和社區負責“跑腿”發放。這一舉措很快得到企業響應,捐贈蔬菜超過32000斤。

  “企業出錢,我們出力,讓老百姓得到更多實惠,這是我們應該做的。”郭斌説。最近一次社區給居民發菜,他們特地在塑膠袋裏給居民裝上了一封慰問信,把社區無疫情的好消息告訴他們,感謝大家的努力與付出,希望大家齊心協力保持下去,克服困難。

  據了解,東湖高新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連續發佈的兩次公告,龍泉街道的高峰村、玉屏村、魏集村、營泉村、昇華村、新胡村、騰龍社區等7個單位被認定為無疫情社區(村),無疫情村(社區)佔比接近50%,該街道正在推動創建無疫情街道。

  冬天已過,春天已至。郭斌對疫情防控充滿信心,把每個社區都打造為“安全島”,才能積小勝為大勝,早日取得疫情防控的全面勝利。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