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戰“疫”説理】中國戰“疫”行動教會青年學生什麼?

2020-03-12 11:18:00
來源:人民論壇網
字號

  經過持續一個多月的抗擊疫情戰役,當前,我國已經進入集中火力打好湖北保衛戰和武漢保衛戰的關鍵時期。在這樣戰役中,我們每個人都見證、感悟、懂得了太多太多。在居家學習期間,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並沒有停止。那麼,中國戰“疫”行動教會青年學生什麼?

  愛國:中國精神之魂

  每天起床我們都會被一串串跳動的數字牽動,被一幕幕深情厚愛的畫面感動、為一個個抗“疫”刷新的記錄震驚、為一項項高效有力的舉措讚嘆、為一步步真實艱難的勝利欣喜。

  10天建成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成千上萬的醫護工作者請戰馳援武漢湖北與一線醫護戰士夜以繼日奮力抗擊疫情;社會各界踴躍捐款捐物、助力抗擊;全國各地紛紛採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蔓延,落實到戶、精準到人;抗擊過程資訊透明公開、準備充分細緻、預防診療科學、保障及時有力;每個普通的中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奉獻。……我們看到的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和科學部署下,中國人民上下同心、團結協作、頑強鬥爭。

  通過這些愛國現象,我們看到的是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中國政府強大的執政能力,強大的綜合國力;我們看到的是臨危不懼、英勇善戰的群體英雄,還有一個齊心協力、戰無不勝的民族。我們無法盡數有多少英雄的畫面,但我們知道它們都在詮釋中國理念(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制度、中國實力、中國精神、中國速度和中國力量。就如網上流傳的那句話:生活在這樣的國度,生活在這樣的時代,是我們最大的幸福。

  有的學生,其實多數人也是一樣,在和平靜好的歲月裏,對於自己和國家的關係,感覺不到或者説感覺不那麼強烈。越是身處國外或是身處國際交往的境遇中、越是在身處災難和戰爭中,愛國則以一種本能的形態呈現出來。疫情教會我們的愛國到底愛什麼?就是愛我們通過疫情看到、理解到的超越個體和集體的國家的每一個維度,可能包括了制度的優越性、共産黨的領導、偉大的民族和人民、讓人服膺的精神或者其他什麼,這都是我們所愛之國。脫離出疫情的語境,愛國的基本含義包括以上每個維度,可概括為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愛骨肉同胞、愛燦爛的文化、愛國家。同時,愛國又是一個歷史的範疇,不同歷史時期,愛國的內容不盡相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時代,堅持愛國主義與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就是當今愛國主義的精神實質,這樣的愛國主義才會更鮮活、更真實。

  生命:人與社會發展之基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出現,很可能源於一些人殺食野生動物。非洲的埃博拉病毒、2003年的非典,都是因捕食野生動物而致。一部分狂妄自大、無知無畏的人,無視野生動物生命的存在。人類是渺小的,人的生命是脆弱的,我們要尊重人類以外的生命,要保護生態的平衡。

  面對那些狂妄的征服、攫取和破壞生態的行為,我們不禁想起恩格斯對人們的告誡:“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我們應該尊重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維護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平衡,敬畏自然。敬畏自然,歸根到底就是要敬畏生命,敬畏我們自身。生命的價值,就在於體認包括人類在內的各種生命體之間平等協調和相互依存的真理,才能閃耀著光輝。

  疫情教會我們從關注生命到關注生態,不但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更要保護人類生命以外的龐大的生命系統,即生態。何為生態?簡單説就是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或者説是生命的現實狀態。生態平衡的基本含義,就是各種生命體之間共生共榮的理想狀態。在實踐中我們反對以犧牲生態環境來追求經濟和社會發展。只有地球文明得到了保護,人類文明才能實現。有了這樣基本的意識,再理解當今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則有了現實基礎和心理基礎。當前,保護生態平衡就是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秉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堅持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

  尊重生命是疫情教會我們的重要一課,但這一課不僅教會我們關注壽命和健康,更讓我們反思生命的品質和意義。那麼如何珍愛和提升生命?我們就要認識到,生命的自然屬性決定著人的生命長度;生命的社會屬性決定著人的生命寬度,而社會屬性以文化為內核和根基,每個人都從零不斷拓展增加;生命的精神屬性,構成了生命的意義,決定著人的生命高度。認識到了這一點,我們所説的關於認知生命、珍惜生命、熱愛生命的生命教育,就不僅是保護好我們的血肉之軀,還要在實踐中學好本領、提升修養素質,樹立正確三觀,厚植情懷,敢於擔當,與歷史同向、與祖國同行、與人民同在,在新時代中放飛青春夢想,從而提升個體的生命品質和意義。

  責任:人存在之使命

  在疫情中,我們每天見識和見證社會各界的社會責任擔當的人物故事。看到以鐘南山、李蘭娟院士為代表的科學家們及他們的團隊,看到夜以繼日、不計報酬的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看到最美的逆行者群體,看到無數辛勤工作的基層幹部和公安幹警,看到成千上萬的志願者和各界愛心人士,還看到中國建築、國家電網、阿裏雲、京東等等中國企業群體都在各自努力又協同作戰,都在詮釋個人與國家、集體與國家的內在關係,這種內在關係不是別的,其實就是社會責任。

  通過疫情我們感受到的社會責任更直接、更真切、更熱烈。我們看到的每個壯舉都包含著愛心,但更意味著責任。有了大愛和責任,我們也就有了打贏這場阻擊戰、保衛戰的信心和底氣,戰勝疫情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責任之於每個人具有必然性,歷史的洪流裹挾著每個人,每個人必然要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對於社會責任馬克思曾説“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於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都是無所謂的。這個任務是由於你的需要及其與現實世界的聯繫而産生的。”這説明人承擔責任是必然的,社會責任無法避免也不能代替。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時,再次特別強調了黨員幹部的責任之心,黨員幹部要把初心落在行動上,把使命擔在肩膀上。

  對於青年學生來説,我們在疫情中,就是要學會實事求是、腳踏實地,不輕信謠言,服從管理,勇於擔當、知行合一,樂於奉獻、積極傳播正能量、做好防控,實幹興邦,為打贏這場“戰疫”承擔起我們的責任。疫情之外,直面和增強社會責任對我們每個人來説、尤其是青年學生來説依然是人生必修課,必須學會社會擔當,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規則:自由之第一條件

  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是一場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沒有人是局外人。必須堅持全國一盤棋,堅決服從黨中央統一指揮,統一協調,增強大局意識和全局觀念,明確和落實疫情防控責任,凝心聚力、科學施策,上下同心、軍民一心,眾志成城,匯聚起抗擊疫情的強大合力。我們作為全國的另一個戰場的戰士,都要遵守疫情防抗的總體部署和身邊的具體管理安排。守規則,是我們戰勝病毒的有效有力的、基本的底線要求。

  事實上,我們已經看到,為了嚴格控制疫情蔓延,全國人民都做到了令行禁止,全國上下同心,統一步調,就如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賽説的,中國人民為抗擊疫情做出的努力和決心讓他感到震驚。規則意識,讓我們在心裏形成了一條無形的界線,這條界線劃分出了什麼是該做和可以做的,什麼是不該做和不可以做的,成為我們行為的內在約束。但遺憾的是,我們也看到少數無知無畏的人,無視規則,不守規矩,心存僥倖,失去理性,不聽勸阻、更有人惡意造謠傳謠,這是讓人氣憤和痛心的事。22日,中央召開了電視電話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強調,對於擾亂醫療秩序、防疫秩序、市場秩序、社會秩序等違法犯罪行為應依法嚴懲。無以規矩,不成方圓。WHO考察組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這是目前知道的和被事實證明成功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基本要求就是守規則。

  規則不僅體現在疫情中,更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説,規則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樹立規則意識,是對人的一種本質要求。因為,社會是由人集合而成,人們活動的目的往往不同,如果無視規則,沒有理性,不守規矩,社會就會陷入無秩序的混亂中。中國自古就有“無以規矩,不成方圓”的誡語。社會中的規則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它可能是共識、公約、規範、道德、制度、法律,它們都對人有約束和規範的作用。所以,我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要注重培養自己的規則意識,在遵守規則的前提下發展自己,因為正如黑格爾所説的,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條件。

  感恩:一種處世哲學

  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經常被感動得淚流滿面,我們為舍小家為大家的醫護人員的醫者仁心感動,我們為不計報酬、不論生死的精神感動,為逆行者的勇氣與擔當感動,為科研人員的不分晝夜感動,為愛心人士的義舉善行感動……

  在疫情防控中,我們每個人感受最直接、最廣泛的應該是愛與感恩的教育,從這些大愛和大義中,我們認識到國家的呵護之恩、軍隊的保衛之恩、社會的關愛之恩、醫護人員的救助之恩、逆行者群體的奉獻之恩……

  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美德。感恩應該是社會上每個人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修養,也是人之常情。感恩會讓人尊重他人、善待社會,經常懷著感恩之心,就會心地坦蕩,胸懷寬闊,自覺自願地給人以幫助,以助人為樂。對於受恩者來説,知恩圖報則有更大可能成為一種自覺行為。抗擊疫情這個社會大課堂以實踐的方式用愛去喚醒愛,激發愛,傳播愛與正能量,教會我們如何感恩和施恩,讓感恩在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不斷內化為自身的品格。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