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用發展眼光看“35歲現象” 保持終身學習的姿態

2019-12-20 11:26: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用發展眼光看“35歲現象”(大家談)

  準備跳槽,卻發現不少用人單位將招聘門檻設置為“年齡在35周歲以下”;本想再拼拼,無奈身體機能和學習能力不如從前……遭遇“35歲現象”,讓不少打拼多年的白領倍感壓力。如何紓解職業困境、更好成就自我?本期大家談我們刊發三篇來稿,與讀者一起探索職業發展之道。

  ——編 者

  暢通職業發展渠道

  王 鵬

  “35歲現象”表面上是個人職業發展的困境,從深層次來看,也和職場生態、社會輿論等外部環境分不開。

  在充滿變化的時代,未雨綢繆不失為明智之舉。但除了個人端正心態、自覺加強學習外,也需要政府、社會、用人單位形成合力,為個人職業發展提供良好條件。要依據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抓好落實,創造更為公平的就業機會,也要通過政策引導技能培訓制度化、規範法、長期化,開拓更多職業發展渠道。用人單位需在激勵和培訓機制上下功夫,幫助員工紓解職場焦慮。

  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我們大可不必放大職業焦慮。早在2018年,國務院就印發了關於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意見。面向未來,一整套人才培養機制必將為更多人實現人生出彩提供廣闊空間。

  (作者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

  勇於走出“舒適區”

  許慶林

  發展心理學認為,35歲屬於成年早期(20—40歲)的後段。在成年早期,個體開始承擔越來越多的社會角色,但人的生理機能卻從30歲左右的巔峰期開始下滑。生理上的變化疊加家庭和職場角色的轉變,趕上知識技能快速迭代,讓很多人在35歲左右出現職業焦慮,不難理解。

  優勝劣汰向來是職場常態。突破職業發展的瓶頸,首先要調整好心態、補齊能力素質短板。現實中,不少人面對困難挑戰選擇逃避,完成工作抱著“差不多”心理,職業道路越走越窄。拓展職業發展空間,就應以久久為功的努力來強化專業素養,延伸能力的邊界;也應勇於走出“舒適區”,正視自身不足並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

  職場成功沒有捷徑可走,焦慮煩惱不如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35歲前後正值人生大好年華,擺正心態、持續學習、用心付出,就不難突破職業瓶頸,創造更多價值。

  (作者為北京泰來獵頭諮詢事務所合夥人)

  保持終身學習的姿態

  劉永集

  身處資訊化時代,知識、技能以及各類生産要素加速迭代,對個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論是35歲左右的職員,還是初入職場的年輕人,都難免會遇到本領恐慌。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職場要求。這一點,我在基層法院工作,深有體會。

  當前,司法領域的改革持續深化,人民群眾對更好司法服務的期待與日俱增。在一線從事法律工作,不斷提升能力素質,才能適應司法實踐的要求。比如,在新領域新業態出現了一系列新型違法犯罪和民事糾紛案件,又如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資訊化工具在司法環節的深度應用,等等。這些新現象、新問題,都在倒逼司法從業者構建匹配工作崗位需要的能力素質。

  人的一生只充一次電的時代已經過去,只有成為一塊“高效蓄電池”,不間斷地充電,才能持續地釋放能量。終身學習不僅是突破職場危機的根本途徑,也是每個人應該培養的生活方式。

  (作者為重慶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法官助理)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