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市場規模巨大 拿什麼點亮夜間經濟

2019-11-27 13:54: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在日前舉行的2019中國夜間經濟論壇上,中國旅遊研究院發佈的《2019中國夜間經濟發展報告》顯示,我國夜間經濟的市場規模正持續擴大,門票經濟持續弱化,夜間餐飲仍佔主導,文化休閒則為需求藍海。專家認為,夜間經濟要有更多新的體驗,注入科技、文化等元素——

  夜幕降臨,都市白領張筱琪放下一天的疲憊,換上精緻的粧容,趕赴一場場朋友約會:擼串、話劇、桌遊……對她來説,夜晚才是享受生活的開始;遊客王思佳是城市的匆匆過客,她想在夜色中看到城市的另一面:吃小吃、打卡網紅夜景,她感覺,相較于白晝,夜色掩映下的城市更有煙火氣。

  眼下,原本單調寂寥的夜晚正在變得豐富濃烈,需求催生下的夜間經濟變成了無法忽視的時髦詞彙。在日前舉行的2019中國夜間經濟論壇上,中國旅遊研究院發佈了《2019中國夜間經濟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我國夜間經濟的市場規模正持續擴大,門票經濟持續弱化,夜間餐飲仍佔主導,文化休閒則為需求藍海。

  巨大消費潛力在釋放

  “夜間經濟源自20世紀70年代英國為改善城市中心區的空巢現象而提出的一個經濟學名詞,主要包括夜景觀光、街區夜遊、景區夜遊、夜市/夜宵、夜間演藝、夜間節事、夜間文化場所休閒活動等內容。”中國旅遊研究院夜間旅遊課題組負責人趙一靜説,當前我國城市夜間經濟進入初始發展階段。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在旅遊數據統計和分析中發現,每到節假日和旅遊旺季,熱點城市和旅遊景區擁堵難題總是得不到有效解決。“一邊是遊客長期抱怨,‘白天看廟,晚上睡覺,回去想想啥都不知道’,另一邊是那麼多的博物館等文化場館以及旅遊景區,下午5點就早早閉門謝客。”

  與此同時,大數據對重點城市遊客消費軌跡的數據監測顯示,從重慶洪崖洞、成都寬窄巷子等夜間網紅打卡地,到廣州小蠻腰、北京奧運塔、上海黃浦江岸的燈光秀,從穩步上升的夜場電影上座率,到受到高端遊客歡迎的天壇夜宴、長城夜宴項目,不同年齡、文化背景和消費層次的居民和遊客對夜間文化活動和旅遊活動的需求正日漸增長。

  青年人群生活方式的變化讓他們成為夜間消費的主力軍。中國旅遊研究院的數據顯示,“80後”“90後”在夜間旅遊消費中的佔比分別達到40.0%、19.8%。“我們在地鐵末班車裏看到的全是年輕人,夜生活和年輕人緊密相關。”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粵説。

  需求之下,巨大的消費潛力正在釋放。資料顯示,我國60%的消費發生在夜間,發展夜間經濟不僅是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選擇,也成為擴大消費,助力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

  夜間經濟不僅僅是夜市

  夜間經濟的蓬勃發展之勢,離不開政策的扶持引導。2019年8月份,國辦發佈《關於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遊消費潛力的意見》,提出發展假日和夜間經濟,鼓勵有條件的旅遊景區在保證安全、避免擾民的情況下開展夜間遊覽服務,豐富夜間文化演出市場,優化文化和旅遊場所的夜間餐飲、購物、演藝等服務,鼓勵建設24小時書店。

  在這前後,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等城市相繼出臺了促進夜間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王粵表示,北京市印發的《北京市關於進一步繁榮夜間經濟促進消費增長的措施》,推出了13項具體舉措。成都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廖成珍介紹,成都通過大力發展夜間便利店服務、健全夜間交通服務保障等夯實夜間經濟的發展基礎。

  “遊客喜歡在一個城市夜遊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夜景很美,夜間休閒項目很多,夜間旅遊産品很獨特等。但遊客不喜歡在一個城市夜遊原因其實很簡單,比如交通便捷度沒有保障、公共設施並不完善、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趙一靜表示,政府主管部門重視夜間經濟,應該在夜間安全、交通、應急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加強政策協調和保障。

  “發展夜間經濟,不能只有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還要讓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夜間經濟的資源配置中發揮主導作用。隨著消費需求的累積和市場存量的增長,人們對夜間活動內容的需求將會進一步個性化,這就需要文化機構、事業單位和更多的市場主體加大內容創造的維度和産品創新的力度。”戴斌表示。

  “我們從夜間消費的品類上來看,即使是夜間經濟發展比較優質的城市,餐飲消費佔比仍超過七成。”趙一靜説,應該看到,夜遊不能只是夜市和燈光秀。

  文化休閒項目值得重視

  下一步,夜間經濟的發展壯大需要擴大市場主體,豐富夜間休閒與旅遊産品品類,提高供給品質。趙一靜表示,《報告》顯示,比起街區夜遊和夜市、美食街,夜間節事活動和文化場館更為遊客所嚮往。這意味著,夜間文化休閒活動是消費需求的藍海。

  《報告》提出,夜間經濟應發展“老三樣、新三樣、再三樣”。“老三樣”指夜市、演出和景區,“新三樣”包括節事、場館和街區。“夜間節事活動可以成為文化新載體、城市新名片,文化場館是城市新風景線,街區是高頻消費區、新晉網紅地。”趙一靜指出,夜間經濟的“再三樣”,是指書店、古鎮和鄉村。書店更多承載的是一個城市夜間休閒的功能,而古鎮和鄉村是未來夜遊的新去處。

  美團副總裁、美團研究院院長來有為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同樣發現,夜間經濟的消費已經從早期的夜市發展成食、遊、購、娛、體、展演多元化的消費。多樣化的文化演出、畫廊展覽、時裝秀等是豐富遊客夜間生活、吸引遊客留下來的重要因素。

  “夜間經濟還要有更多新的體驗,要注入科技、文化等元素,如果僅僅是簡單白天營業時間的延長,對消費者是沒有吸引力的。夜間經濟的發展一定要重內容、重體驗,特別是通過文化與旅遊的融合、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引導支援國內外企業打造主題鮮明、品質較高的夜間文化休閒、體驗活動。”

  來有為認為,要研究如何滿足年輕人的消費需求。舉個例子,密室體驗當前在年輕人中間非常流行。調查分析顯示,今年密室體驗的營業額上中下游加在一起有望突破100億元,密室體驗在北京、上海、成都、深圳這些城市發展得比較好,已經成為看電影、唱卡拉OK之外的又一新消費熱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張 雪)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