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有文化,夜間經濟才能留住人

2019-08-09 09:46: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有文化,夜間經濟才能留住人(文化點亮夜間經濟②)

  夜間經濟涉及購物、餐飲、旅遊、娛樂、影視、休閒等許多領域。專家指出,夜間經濟可以為城市發展增添精神文化內涵和活力,為文化産業搭臺唱戲。以北京為例,這裡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年輕人眾多,有關部門如果能提供豐富的精神文化産品,滿足差異性的文化消費需求,搞好配套服務措施,夜間經濟不愁發展不起來。

  為城市增添活力

  日前,北京市推出13項重磅舉措打造“夜京城”,為夜間經濟設定三級目標:打造主要面向遊客的4個夜京城“地標”;在藍色港灣、世貿天階等多地打造夜京城“商圈”;將夜京城“生活圈”定位於居民密集的區域,助力城市文化、市民文化的發展。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認為,北京市打造“夜京城”的初衷在於增加首都經濟新的增長點與興奮點,“對北京現有的城市功能進行挖掘,發展夜間經濟可以刺激就業和稅收。”除了通過釋放人們夜間消費的潛力進一步促進經濟增長外,打造“夜京城”還有助於推動北京繼續向國際化大都市發展。首都經貿大學陳立平教授認為,夜間經濟是衡量一個大城市發展水準、消費水準很重要的指標。“夜京城”政策豐富了居民休閒生活,為城市注入了時尚與活力,增加了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精神文化內涵。

  文化專家指出,夜間經濟也不必是縱欲式狂歡、無休止消費,還應該有各種文化消費活動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人們不可能每天大吃大喝、泡吧唱歌。”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者孫佳山説,夜間經濟目前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是能否提供滿足各種人群消費的産品,滿足差異性的精神文化訴求,也就是“上要有精品內容滿足白領,下要設計有針對性的産品滿足小鎮青年”。他認為,“歸根結底,只有文化能讓夜間經濟留得住人”。

  在根據文化消費特點進行相應調整的同時,還應從多個方面進行考慮。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産業管理院碩士生導師楊劍飛認為,生態氣候也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因素,比如在夜晚相對寒冷的北方,文娛項目重點只能放在室內,而相對溫暖的南方,在晚上可以打造很多戶外的實景表演活動。

  為文化産業搭臺

  夜間經濟也正在為文化産業的發展貢獻力量。“夜間經濟從時間與空間上為文化産業搭臺。”白明説。比如,文化産業中的演藝活動需要人們利用大塊時間進行參與,發展夜間經濟適合為非零星時間可參與的文化活動提供空間。

  陳立平認為,夜間經濟政策還可以推動具有本地傳統特色的文化産業發展。比如前門飯店晚上的京劇堂會、人們晚間飯後消遣或接待朋友的茶館等場所,既能夠供遊客體驗北京文化,又能夠為居民提供休閒空間,這些地方特色濃厚的文化産業在政策的一定鼓勵下,將會有很大發展。

  專家們對文化産業的夜間發展前途充滿期待,但都提到,不同於部分國家多年來發展形成的傳統,我國的夜間經濟由政府主導打造,繁榮發展夜間文化産業的前提,在於政府正確地規劃引導。

  為文化夜生活配齊設施

  夜間經濟的發展不能忽視經濟規律,也不能一味地延長營業時間。白明認為,政府不應強制營業點的關門時間,在健康生活習慣的基礎上,要利用好夜間時段,關鍵在於尊重經濟規律,關注大眾需求。

  楊劍飛提出,文娛産業作為文化消費一個重要的層面,始終跟吃喝遊購娛結合在一起,所以整體的綜合效應尤為重要。與夜間經濟相關的文化部門也都注意到這一點。比如除了展覽,上海博物館還推出了各種文創咖啡、精緻點心,促進了一系列消費行為。上海國泰電影院在推出“跨零點影院”模式的同時,還將推出夜間電影主題書吧、音樂茶座,延展電影消費內涵。

  從歷史角度來看,許多國家的夜間經濟,主要是以紅燈經濟為起點發展起來,因此專家們指出,政府需要在發展夜間經濟的過程中,從概念、業態、標準等方面正確把握。陳立平認為,夜間經濟的發展也取決於整個國家的法治,特別是商業立法本身,夜間經濟一定要加強監管,可以通過列出清單,對鼓勵和禁止的內容進行明確劃分。

  交通方便與否是人們決定是否參與夜間活動的重要因素。陳立平説:“夜間經濟應該以車站為中心,形成車站經濟,這是夜間經濟的載體。”據了解,北京地鐵于7月19日開始實施延時運營方案,為方便人們進行夜間活動,每逢週五及週六,地鐵1號、2號線沿線各站末班車發車時間推遲到次日零時30分以後。

  專家們對夜間經濟的未來十分看好,“如果尊重客觀規律、軟硬體設施到位,那麼夜間經濟不愁發展不起來。”白明説。

  李雨青 苗 春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