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21歲的他,為何在開國大典後得到毛主席接見?

2019-09-23 20:34: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近日,中央檔案館公佈開國大典彩色視頻,網友紛紛圍觀點讚。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那天,天安門城樓下,有一群“知識分子”格外激動,十幾天后,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見了他們,其中最年輕的一位名叫鄭士德,那年剛剛21歲。今天,讓我們一起聽聽鄭士德講述他與開國大典、與新華書店的故事。

  

 

  

  鄭士德,1928年出生,1947年任東北書店牡丹江分店經理,1954年調入新華書店總店,後任總店副總經理。

  

 

  

  同毛主席握手我漲紅了臉

  

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我們新華書店的代表當時就在城樓下西側,面向廣場,能清楚地看到歡呼的人群,每個人都十分激動。

  

三天后,在北京市的東總布衚同10號,中央宣傳部組織召開了全國新華書店出版工作會議。當時一共分為6個代表團,作為新華書店哈爾濱分店經理,我是東北代表團的10名代表之一,也是最年輕的一個,那年剛剛21歲。

  

10月4日,時任的中宣部部長陸定一問大家有什麼要求,北京分店經理史修德站起來説:“我們非常想念毛主席,渴望毛主席接見!”當時會場上一片掌聲。部長當時沒有表態,大家想,西南、兩廣還沒有解放,毛主席工作非常緊張,還得指揮戰鬥,被接見的希望不大。

  

18日下午,會議提前30分鐘結束,主持人通知大家立即用餐,晚6時迅速集合。我以為去參加晚會,或者看電影。

  北京的深秋,天黑的早。我們坐著由中型卡車改裝而成的木棚後開門汽車,經東單沿著長安街一路向西走。車裏比較擠,我們都坐在小馬扎上。不久,汽車進入新華門,我看到路兩邊都是水,不知道這是什麼地方。後來大家下車,進入一個小紅門,上面挂著“豐澤園”的匾額,進了院子,看見一座古香古色的五開間平房,門上匾額寫著“頤年堂”。這時才有人告訴我們,這裡就是中南海,是黨中央的所在地。 

  

我們70多個代表排成三排,很快,毛主席來了,穿著藏青色的呢子大衣,神采奕奕。當時,我們高興極了,沒想到毛主席真的會接見我們。

  

一會兒,點到我了,我從對列出來,走到毛主席跟前。毛主席跟我握手説了一句話:“噢,青年團員”。其實我1947年已經入黨了,可是因為娃娃臉,看起來像十幾歲。當時毛主席説青年團員,我應該回答一句,我是共産黨員,但是忘了説了,太激動了,臉漲得通紅。

  

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普通地區的書店有兩個人就開起來了,一個經理,一個會計,然後再在當地招聘兩三個服務人員就行了。不像現在,連縣書店也得至少30多個人,還忙不過來。一本書也就是幾分錢、幾毛錢。買書的人也不少,有幹部、有解放軍、有知識分子,也有普通群眾。那時候文化普及程度還不高,知識分子不多。

  

1949年,全國解放,當時縣書店很快都成立了新華書店,毛主席給新華書店題了字。我所在的哈爾濱書店改稱新華書店哈爾濱分店,內部設立門市股、會計股、支店股、郵購股、總務股、服務股。當時分店比較大,有70多人,絕大多數人員都是同我年齡相倣的中學畢業生,都在20歲上下,年紀最大的才27歲。那時候中學畢業就是知識分子了,現在不行,至少得大學畢業才能算是知識分子。

  

僅僅過了一年,新華書店的圖書發行就已經超過民國出版業最繁榮的時期了。新華書店的書便宜,種類也多,門口總是排長隊。私營書店就不行了,沒人去。後來私營書店逐漸改成了公私合營書店,在門口挂一個牌子,告訴讀者,這裡也是新華書店了。

  

1977年,恢復高考的消息引發洛陽紙貴,一書難求,印刷廠日夜趕印相關書籍。很多人連夜在新華書店門口排隊,門一開,買書的人像潮水一樣涌進來,很多書店不得不臨時發放購書卡限號購買。

  讀者為啥“用望遠鏡看書”?

  

改革開放以後,書店變化很大,比如説提高服務水準,實行開架售書。1978年,著名漫畫家華君武畫了一幅漫畫,登在人民日報上,畫的是一位讀者在書店用望遠鏡看書,其實就是批評新華書店。 

  

為什麼用望遠鏡看書呢?因為離得遠,書架和讀者之間,有櫃檯玻璃隔著,很多讀者都看不清到底有哪些書。因此這個漫畫就諷刺説,得拿著個望遠鏡來看。

  

其實從新中國成立初年,這個問題就爭論過。有的人就認為,要看書,到圖書館去看,書店是賣書的,不是看書的地方。改革開放以後,書店越來越重視服務,閉架售書成為了歷史。

  

再一個重要的改革就是利潤留成。1979年7月1日起,全國新華書店突破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試行了全行業的利潤留成,上交50%的利潤,留下50%的利潤。當年,財政部文教司司長説:“在國有企業的各行各業中,只有新華書店試行全行業的利潤留成,希望總店抓緊抓好。”

  

這項改革極大地促進了新華書店的發展,全國各地的新華書店都煥然一新,改變了之前“少、小、危”的面貌,縣級書店都蓋起了兩層以上的樓房。90年代後,積累的資金多了,大城市的新華書店蓋起了八九層、十幾層的大樓,圖書的種類更是達到了幾十萬種。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電子書的發展和電商的興起,實體書店曾一度沒落,甚至出現了“書店將死”的預言。然而,近幾年來,一些獨立書店、時尚書店另辟蹊徑,吸引了大量“粉絲”。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幾代建設者的共同努力下,各行各業成就斐然,祖國面貌煥然一新。如今,新中國第一代建設者大都已是耄耋老人,而90後的新一代也已經走上工作崗位。近期,經濟日報社派出全媒體記者,探訪航太、金融、通信、交通、文化等領域的第一代建設者,邀請他們與90後的年輕一代對話暢聊,講述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談論新時代各行業的最新變化,感受今昔對比的偉大變遷。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