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搶渡的緊要關頭,毛主席為何讓警衛員把一座八音鐘送到百里之外的村莊?

2019-07-04 11:02:00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
字號

  1935年5月2日,

  紅軍先遣連搶佔了皎平渡口,

  大部隊準備搶渡金沙江。

  在這緊要關頭,

  毛主席發現了警衛員

  從地主家拿走了一座八音鐘。

  他詢問來歷之後,

  責令警衛員立即返回140公里外,

  將這座鐘物歸原主。

  這座八音鐘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這座八音鐘曾是丹桂村

  村民楊家郎的心愛之物

  走進柯渡鎮丹桂村,抬頭“丹桂紅軍村”五個大字十分醒目,進門後迎面是高聳佇立的紅軍戰士雕像,厚重的歷史感迎面而來。

  再往裏走,一座傳統四合院院落是“中央紅軍總部駐地舊址”,另一座一進兩院的四合院落和三間兩層樓的廣式閣樓則是“毛澤東等中央首長駐地舊址”。

  在陳列館裏,一座老式的八音鐘引起了我的注意。棕色的鐘體斑駁破舊,外表其貌不揚,也早已停止了走動。不過,它卻是這裡的鎮館之寶。54歲的丹桂村村民楊廷國説,這座八音鐘曾經是自己大爺爺楊家郎的心愛之物,故事還要從84年前説起。

  丹桂村村民楊廷國:“楊家郎曾經在北伐軍當過營長,後來就回鄉,倣照南方的小院建了有平臺的兩層樓,洋式房。紅軍來就住在他那裏了。”

  1935年4月30日,軍委縱隊進駐柯渡,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張聞天、王稼祥等中央領導就在楊家郎的宅子裏辦公、住宿。

  就是在這裡,中央軍委決定以總參謀長劉伯承為渡江先遣總司令,組成渡江臨時指揮部,幹部團為先遣部隊。

  周恩來向幹部團團長陳賡和政委宋任窮一再叮囑:“奪取金沙江皎平渡關係到全軍的安危,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毛主席的警衛員

  “悄悄”帶走了八音鐘

  當晚夜深人靜時,毛主席的警衛員陳昌奉聽到叮叮咚咚的聲音,起來一看,是一隻精緻優美的八音鐘在響。陳昌奉想,毛主席經常工作到深夜,用這個提醒他注意休息再好不過。

  丹桂村村民楊廷國:“警衛員看到這個鐘會報時會響,走的時候就帶走了,想著也用得到。”

  楊家人發現紅軍帶走了八音鐘並沒有生氣,反而驕傲地覺得是為紅軍出了一份力。

  丹桂村村民楊廷國:“他(楊家郎)是比較開明的,覺得肯定是用得上,也算是對紅軍的一種支援。在沒有建紀念館前,他們老人講起這個事情都很驕傲的,支援過紅軍。”

  渡江在即,毛主席發現了

  這座被警衛員帶走的八音鐘......

  1935年5月2日,先遣連搶佔了皎平渡口,中央軍委縱隊和一、三、五軍團靠著六隻木船經過七天七夜全部渡過了金沙江。

  5月5日,迷惑牽制敵人的紅九軍團從樹桔渡口也順利渡過了金沙江。從此,紅軍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以來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毛主席後來寫下“金沙水拍雲崖暖”,就是抒發當年渡江後愉悅的心情。

  紅軍長征柯渡紀念館館長馬繼功介紹,就在部隊到金沙江邊準備渡江的緊要關頭,毛主席發現了這座八音鐘,詢問來歷之後,他責令警衛員立即返回140公里外的丹桂村,一定要將這座鐘物歸原主。

  紅軍長征柯渡紀念館館長馬繼功:“到了金沙江邊皎平渡這個地方,當時直線距離140公里,又因為在長征時期形勢比較緊迫,經過幾位首長的勸説,才把八音鐘留在了金沙江邊當地老鄉家。”

  鐘歸故里,見證了那段鮮活的歷史

  上世紀七十年代,為了尋找當年召開“渡江會議”的會址,毛澤東與周恩來的警衛員吳吉清、范金標從雲南富源一直追尋到柯渡,幾經輾轉,才詢問到這座鐘出自丹桂村楊家郎家。最終,正是這小小的“八音鐘”,確認了“渡江會議舊址”。

  如今,銹跡斑駁的八音鐘早已停止了走動,但卻成為一段鮮活歷史的見證,永遠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紅軍長征柯渡紀念館館長馬繼功:“真正體現了紅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是只説不做,其實是嚴格執行,革命才會取得成功。”

  至今,柯渡人依然牢記長征中這段難忘的歷史,84年前,這裡曾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抉擇,也曾見證過一個個類似八音鐘這樣溫暖人心的故事,它們讓紅軍的理想世代流傳,永不褪色。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