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時代東北振興】“大糧倉”變成“聚寶盆”!綏化現代農業多“擎”發力

2019-09-23 17:02:00
來源:映象網
字號

  “生金長銀‘都城地’,美好生活‘桃花源’。“説的就是綏化,“綏”為安好,“化”乃造化,意為吉祥安順。

  她地處黑龍江省中部,松嫩平原腹地的寒地黑土核心區,松花江、呼蘭河兩大水系滋養著“二山一水七分田”,是個不折不扣的農業大市;她又是工業新軍,規上工業增加值增幅一度領跑黑龍江,已成為全國聞名的綠色食品生産加工聚集地;她更是方興之城,“五城”環圍,地處要衝,八方通衢。

  70年砥礪奮進,70年春華秋實。綏化打造寒地黑土之都、綠色産業之城、田園養生之地,“大糧倉”變身“聚寶盆”。

  金秋時節,黑土地又到豐收時。9月21日-22日,“新時代東北振興 龍江網路行”活動採訪團來到綏化,先後到達北林區盛昌種業水稻良種繁育加工基地、正大現代農業文化産業園、興和鄉田園綜合體、慶安稻作文化公園等,體驗黑土鄉情的新時代發展。

  打綠色生態牌 北林走提質增效路

  北林農業打綠色生態牌,採用了綠色生態種植模式。通過實施秋季深翻秸稈粉碎還田、冬季畜禽糞便拋灑、今春耙細起壟播種,同時結合著北林區農技推廣中心推行的測土配方施肥、生物病蟲害管控等新型種植技術,讓農業種植在品質上有了本質提升。

  從高污染、多殘留現代化的農藥化肥中走出來的“新型農業”,讓農業種植實現了“華麗轉身”,也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風向舵”和“指向標”,生態種植不僅給合作社帶來更多的效益,也為全區“黑土保護”做出了積極貢獻。

  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代化機械設備的投入提升了農業生産效率,生態農業的發展,增加了農民效益。今年北林區圍繞生態農業建設,走綠色發展、環境友好的路子,強化綠色有機基地建設,加快複製推廣“鴨稻”、“魚稻”、“蟹稻”等綠色生産模式。以稻米香、正大、嘉禾、鑫諾、天賜康等物聯網智慧農業基地為重點,建立完善綠色食品全程品質可追溯體系。2019年,全區綠色食品面積達到180萬畝,有機食品認證面積2萬畝,綠色食品標識獲有量90個。

  村企聯姻謀發展 農村“公園”促增收

  距綏化市區30余公里,西南村是國家萬畝良田實驗區,水系發達,緊鄰雙河水庫電站,素有“塞上小江南”之美譽,養生旅遊前景廣闊。

  2015年,黑龍江濱北正大農業集團與西南村村企聯姻,聯合打造了具有休閒旅遊、觀光度假、庭院採摘、私人訂制多功能的北林區現代農業文化産業園,探索發展民俗民宿、線上線下、田園養生、候鳥式養老等健康産業,讓一二三産有效聯姻。除了以每畝高於市場200元的價格將全村108戶農戶的1000畝土地全部流轉外,正大還與該村沿街58戶農戶簽訂了庭院土地流轉合同,種植綠色蔬菜,興建了觀光食宿多功能“農家樂園”,建起了3萬多平方米的採摘園和笨雞、笨豬養殖場。

  北林多“擎”發力 打造“候鳥式”康養旅遊新境界

  2017年,“田園綜合體”作為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路徑被寫進中央一號文件。北林區委區政府深刻解讀一號文件精神,以建設魅力“都城地”為目標,遵循“産村一體、農旅雙鏈、休閒康養、生態宜居”創建指導思想,精心規劃設計了五個區域性田園綜合體。

  如今,政府主導、企業主體、農民參與的田園綜合體正在成為北林區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田園變景區,山水寄鄉愁,其特有魅力不斷吸引著八方遊客追尋的腳步。目前,北林區田園綜合體建設形成多點佈局,各具特色優勢。

  興和朝鮮族鄉是綏化市唯一的朝鮮族鄉鎮,素有“稻米之鄉”“歌舞之鄉”美譽。該鄉依託綏化稻米香農業發展公司,積極打造集田園旅遊康養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保田現代農機合作社、稻米香米業、稻香園康養中心三方齊頭並進,朝鮮族風情小鎮初露芳容。自2014年起,稻米香公司對全鄉的2.24萬畝土地進行了全部流轉,開始集約經營,真正實現了農民增收與企業增效。未來,還將輻射附近鄉鎮,將流轉土地面積擴至5萬畝,進一步放大田園旅遊康養聚集效應。

  綏化北林“候鳥式”養老,打造康養旅遊新境界。早起瞭望炊煙,午後暢遊稻田,夜間聽取蛙聲一片,如世外桃源般的田園生活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綏化北林。

  打造稻作文化名片 喜迎八方來客

  為了對外展示慶安稻作文化名片,稻作文化公園項目加速建設,目前項目南區建設已經完成,北區建設也正在有序推進。

  稻作文化公園總規劃面積30.7公頃,以公園景觀路為軸,分為南北兩區。南區佔地18.2公頃,為稻作生産、觀光展示區,北區佔地12.5公頃,為稻作歷史、文化體驗區。走進南區,沿著稻田中的棧道漫步,仿佛置身於一片綠色的海洋,微風輕拂,捲起一層層稻浪,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稻香,沁人心脾,走上觀光塔,極目遠眺,橢圓形的荷花池鑲嵌在稻田中央,以迎接水稻文化節和慶祝建國七十週年為主題的稻田畫格外醒目,綠色、生態的自然美景盡收眼底,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與南區的自然美景相比,北區將與稻米産業發展中心項目統籌推進,加快建設。

  稻作文化公園整體項目完工後,將與稻米産業發展中心項目融為一體,成為寒地水稻引種歷史講述地、慶安民族民俗風情演繹地、田園寫生稻田攝影實踐地、稻作科普農旅融合樣板地,充分展示慶安“現代風尚、稻作風韻、園林風光”的城市風貌,進一步完善城市休閒、文旅功能,提升慶安知名度和慶安大米品牌影響力。

  慶安味道讓慶安大米香飄中國

  稻米做成的皮凍,清滑艮啾,米香地瓜條,酥脆甜香,這些看似簡單的小菜,都是研發團隊結合慶安稻米特色,研製而成的。

  傳統的稻米企業效益不高,為了能延長大米産業鏈、提高價值鏈,2018年,慶安味道農産品美食體驗店正式建成。通過舌尖上的滋味,讓消費者深層次感受慶安的稻作文化。在這裡,大米不再僅僅是主食,而是搖身一變,成了一道道美味的菜肴。

  從大米到各色食材,多産自慶安,絕對是“慶安味道”。一道道融入大米文化的菜品組成了大米宴,陸陸續續走上了餐桌。經過一年多的運營,慶安味道美食體驗這種創新的經營模式,得到了當地消費者的認可。

  把慶安美食元素精煉提取,打造“慶安味道”品牌,接下來,美食體驗店將走出慶安,在江南等地連鎖推開,寒地黑土的生態化豐富物産走進都市生活後,就有了新的平臺。一旦形成強大的市場終端,就可以助推慶安縣種植業、加工業,甚至服務行業的發展。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