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穩健前行】中國共産黨獨特而強大的組織優勢

2019-09-23 12:16:00
來源:求是網
字號

  編者按: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經歷了不平凡的偉大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中國號”巨輪乘風破浪,向著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穩健前行。為充分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帶來的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人民幸福的巨大優勢,中央網信辦與求是雜誌社聯合組織策劃“中國穩健前行”系列理論文章,邀請思想理論界專家學者進行深入闡述,今日在求是網推出第31篇,敬請關注。

  內容摘要:中國共産黨執政70年的績效顯著,有人稱中國共産黨是“史上最牛創業團隊”。中國共産黨具有崇高組織使命、嚴密組織體系、嚴肅組織紀律的高度組織化特點,展現出強大組織動員力、行動力、戰鬥力。組織優勢是實現中國共産黨的領導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大優勢的根本保證。通過建立健全一整套系統嚴密的黨內法規,規範黨的全面領導行為,為鞏固優化黨的組織優勢提供了制度化保障。通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對黨和國家組織機構、管理體制進行一次系統性、整體性重構,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好體現了中國共産黨的領導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徵。

  獨特而強大的組織優勢,是一把解開“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的“金鑰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力量來自組織,組織能使力量倍增。”中國共産黨具有崇高組織使命、嚴密組織體系、嚴肅組織紀律的高度組織化特點,展現出強大組織動員力、行動力、戰鬥力。

  具有崇高組織使命,展現強大動員力

  中國共産黨是使命型政黨。《共産黨宣言》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産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共産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中國共産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實現民族復興為自覺使命,以實現共産主義為最高理想,將使命注入血脈骨髓、寫進奮鬥綱領、融入政治實踐。這與西方一些選舉性政黨“你方唱罷我登場”、經常上演“選舉鬧劇”“議會群毆”的行為形成鮮明對比。

  中國共産黨堅守使命建設黨。建黨近百年來,中國共産黨篳路藍縷、風雨兼程,歷經苦難輝煌,初心不改、使命不移。以建黨引領建國,以興黨引領興國,以強黨引領強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古老的中華大地上奏響了“中國共産黨能”“馬克思主義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新中國70年發展快”的青春之歌,為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人類社會美好前景不斷在中國大地上生動展現出來”,中國共産黨也在這場偉大的社會革命中不斷進行自我革命而日益強大。政黨沒有使命與責任意識,終究走向衰落。蘇聯共産黨放棄共産主義的理想目標、否定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直接導致了蘇聯解體。近年來,許多傳統的歐洲主流政黨為了贏得大選,不能堅守政黨創立時的宗旨,淪為一些特定利益群體的工具,喪失了整合和表達不同群體利益的功能,難以代表和滿足民眾的需要而相繼走向衰落。

  使命呼喚擔當,使命引領未來。中國共産黨正是基於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長期執政中展現出強大組織動員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時刻不忘我們黨來自人民、根植人民,永遠不能脫離群眾、輕視群眾、漠視群眾疾苦”。中國共産黨強大的組織動員力來自於人民、根植於人民、服務於人民,始終把初心和使命轉化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自覺行動。

  中國共産黨執政70年的績效顯著。“兩彈一星”奠定大國地位,打贏抗美援朝戰爭提振民族士氣。黨的十八大至十九大五年間,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2018年國內生産總值達90.03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百分之三十,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在中華民族歷史和世界歷史上,書寫了一部感天動地的奮鬥史詩。

  具有嚴密組織體系,展現強大行動力

  嚴密的組織體系是發揮組織優勢的關鍵。列寧指出,“無産階級在奪取政權的鬥爭中,除了組織而外,沒有別的武器”,“給我們一個革命家組織,我們就能把俄國翻轉過來”。列寧做到的,中國共産黨同樣也做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建黨原則建立起來的,形成了包括黨的中央組織、地方組織、基層組織在內的嚴密組織體系。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黨都不具有的強大優勢”。中國共産黨從初創時的五十幾名黨員發展為擁有9000多萬黨員、461萬個基層組織的強有力的緊密組織,1949年以來在中國長期執政。正是在中國共産黨強有力的組織領導之下,“兩彈一星”問世,青藏鐵路修通,三峽大壩建成,南水北調成功,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

  人才立黨、骨幹強黨;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中國共産黨集中了數量眾多的先進分子和各方面優秀人才。這是中國社會具有強大內聚力和發展活力的重要政治基礎。中國共産黨選賢任能,不斷提高領導幹部的執政本領和領導水準,為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培養和儲備強大的主體力量。歷史和現實表明,正是擁有了像焦裕祿、孔繁森、楊善洲等一大批勇於擔當、甘於奉獻、勤政為民的優秀執政骨幹,中國共産黨才贏得了事業的大發展、大進步、大繁榮。中國共産黨強調幹部的政績要經得起歷史、實踐、人民的檢驗,對攸關長遠的事情“一屆接著一屆幹”,這在那些熱衷於“推特治國”“一屆隔著一屆幹”甚至“一屆對著一屆幹”的西方國家是不可想像的。

  從三灣改編“支部建在連上”的戰鬥堡壘,到長征路上黨小組“保證一個不掉隊”;從救災現場的“臨時黨支部”,到生産車間的“黨員突擊隊”,一個支部一座堡壘,一名黨員一面旗幟。據統計,自1921年7月中國共産黨成立到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僅中共黨員就約有370萬人為革命獻出寶貴生命;新中國成立後,雷鋒、時傳祥、李素麗等一大批黨員在普通崗位幹出不平凡業績;“改革先鋒”100人中80%以上是中共黨員。以他們為代表的革命烈士、先進典型群體是中國共産黨擁有巨大組織優勢的有力注解。

  具有嚴明組織紀律,展現強大戰鬥力

  政黨如果只有數量沒有品質、光有陣容沒有合力,將權力的佔有和支配視為自身存在的唯一目的,註定被強大的權力所異化。國民黨敗逃臺灣前也曾人數眾多,手握國家政權,有800萬武裝,為什麼三年之內就在中共中央從河北山區西柏坡發出的嘀嗒嘀嗒電報聲中分崩離析?1948年蔣介石在一次講演中“娘希匹”地大罵國民黨:“老實説,在古今中外任何革命黨都沒有像我們今天這樣頹唐腐敗;也沒有像我們今天這樣的沒有精神,沒有紀律,更沒有是非標準,這樣的黨早就應該被消滅、被淘汰了。”其實,蔣介石冒天下之大不韙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就為自己充當了掘墓人;抗戰勝利國民黨接收大員癡迷“五子登科”就敲響了失敗喪鐘。歷史證明,國民黨最終倒在了千千萬萬青年知識分子奔延安的堅定腳步聲和淮海戰役百萬支前民工獨輪車的嘎吱嘎吱聲中。

  “中國共産黨是世界上最大的政黨。大就要有大的樣子。”大黨是不是有“大的樣子”,要看數量、看規模,更要看其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看其是否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鬥力。毛澤東指出:“我們要建設的一個大黨,不是‘烏合之眾’的黨,而是一個獨立的、有戰鬥力的黨”。鄧小平強調:“我們這麼大一個國家,怎樣才能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呢?一靠理想,二靠紀律。組織起來就有力量。”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我們這麼大一個政黨,靠什麼來管好自己的隊伍?靠什麼來戰勝風險挑戰?除了正確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外,必須靠嚴明的紀律。蘇聯解體、東歐劇變警示我們,絕不能把黨搞成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大賣場”“私人俱樂部”。

  全面從嚴治黨鍛造強有力的組織權威,是防止一盤散沙局面再演的戰略抉擇。中國共産黨的組織優勢是實現中國共産黨的領導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大優勢的根本保證。制度治黨、依規治黨是全面從嚴治黨之重器,是長遠之策、根本之策。通過建立一整套系統嚴密的黨內法規,規範黨的全面領導行為,為鞏固優化黨的組織優勢提供制度化保障。通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對黨和國家組織機構和管理體制進行一次系統性、整體性重構,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保證“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更好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領導核心作用,更好體現中國共産黨的領導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徵。通過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建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複合型的忠誠乾淨擔當的幹部隊伍,做到黨中央提倡的堅決響應、黨中央決定的堅決執行、黨中央禁止的堅決不做,把“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兩個維護”落地落實落細,為中國共産黨的組織優勢提供強大的組織保障和力量之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産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産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某種意義上可以説,中國共産黨的歷史,與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徹底融合,這在世界範圍的政黨發展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所以也有人説,中國共産黨是“史上最牛創業團隊”。

  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千年偉業的百年大黨風華正茂、正當其時。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必然以充盈組織優勢的青春之黨為領航。發揚、實踐併發展好中國共産黨的組織優勢,引導動員全體人民“組織起來”,形成萬眾齊心的磅薄偉力,必將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成功的彼岸。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