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洱海之濱有群上海來的治水人

2019-09-14 16:49: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愛國情 奮鬥者】

  洱海之濱有群上海來的治水人

  ——記上海交大雲南(大理)研究院

  光明日報記者 任維東

  蒼山之上,藍天裏飄浮著大朵大朵的白雲,寬闊的洱海水面偶有飛鳥掠過,見不到一隻船影,秋陽下,正午時分的古生村安靜極了。村口,距洱海只有數十米遠的一個湖灣水體生境污染控制及改善示範工程圍欄內,有兩位村民穿著雨靴,正在清理池中雜草與污染物。

  這是9月4日中午的一點鐘。一個戴著眼鏡的中年漢子走了進來。他叫王欣澤,是上海交大雲南(大理)研究院的院長、研究員,來這檢查這個由他主持興建,2017年投産的污水處理工程的運轉情況。

  已經在大理工作了十多年,數不清來了多少次的他邊看邊向負責現場管理的小沈了解情況。當確信一切正常後,王欣澤那早已被高原陽光曬黑的臉龐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上海交大是因為洱海而與雲南大理深度結緣的。最初,是交大環境學院的老教授孔海南和他的團隊來大理開展洱海治理保護研究項目。2007年,從法國進行水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方面博士後研究歸來的王欣澤,也欣然加入了這個行列。

  一開始,這裡的工作生活條件與上海相比還是很艱苦的。

  已在大理成家,追隨老師搞環保多年的博士生沈劍告訴記者:“我2010年來的時候,還是與老師、同學十多個人一起租農民的房子住,人生第一次被跳蚤咬,洗澡要輪流排隊。”

  大家都清楚地記得,在洱海項目啟動時,當時58歲的孔海南,患有房顫型心臟病以及高血壓等疾病,本不適合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原現場工作。但他毅然堅持做了項目的負責人,大部分時間都紮在了大理。為減少高血壓病的發病概率,他自己做低鹽清淡的三餐飲食;隨身帶有心臟節律監視器與袖珍心電圖機。後來,洱海項目進入驗收階段,他的心臟病多次發作,但他一直堅持到項目驗收結束才回上海進行了兩次較大的心臟手術。

  2009年,王欣澤成為“十一五”水專項洱海項目第三課題組負責人和核心研究員,在他及其團隊的艱苦努力下,上海交通大學的洱海研究基地因陋就簡,從無到有。至今形成了60余項專利技術,他提出的關於洱海保護建議與措施很多已被大理州採納應用,為洱海保護提供了持續的技術支撐。

  在孔海南和王欣澤等的帶領示範下,十多年來,上交大治水人克服重重困難,在大理撲下身子,與當地各族幹部群眾打成一片,走遍了洱海周邊地區,積極參與洱海保護攻堅戰,完成了“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重大專項”洱海保護與治理等數十項重要研究工作,成果榮獲雲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17年和2018年,大理州政府連續授予上海交通大學雲南(大理)研究院“洱海保護治理先進集體”稱號,王欣澤也成了“2019年大理最美環保人”。

  為了更好地服務雲南,紮根邊疆,依託洱海項目團隊,2014年4月,上海交大與大理州政府創新機制,合作共建了交大雲南(大理)研究院。研究院成立後,與大理的聯繫就更緊密了。上海交大的書記、校長等主要領導都多次來院調研指導,並讓研究院在重點治水的同時積極參加到當地的脫貧攻堅戰中。

  “我們王欣澤院長還到大理州的貧困縣挂職,當了兩年副縣長呢。”研究院辦公室的一位李老師對記者説。

  原來,早在2013年,上海交大就承擔了對大理州貧困縣洱源縣的定點幫扶,將專家工作站設到田間地頭和當地企業中,用科技促進産業發展,以産業發展幫助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增收致富。作為上海交大與定點幫扶縣的橋梁紐帶,2013年至今,研究院協助上交大累計為洱源縣免費救治55名先心病患兒,培訓醫療人才521人次;共投入中小學教學基礎設施費510萬元,每年共有180名中小學校長、骨幹教師、青年教師到交大受訓或在當地接受遠端指導,65名貧困中小學生接受了一對一幫扶;共培訓技術人才1500人次。

  研究院還兼顧其他領域,堅持主動融入和服務,在民族文化、民族醫藥、民族手工藝産品的挖掘上進行了多方面探索,提出利用茶馬古道概念整合沿線歷史文化資源,形成獨有的文化景觀群落的構想;開展“大理學”探索研究;進行“青梅”與“鐵皮石斛”衍生産品研發;編寫完成了《雲南省大理州鶴慶縣新華村銀器産業發展調研報告》。

  時至今日,研究院已經發展成擁有院士、博導、博士、碩士、本科生等專兼職行政和專業技術人員83人,採取研究院、大學科技園、産業化基地為一體的“三合一”運作模式。

  這個最初以治水為本的科研團隊,如今大大拓展了研究的範圍。結合雲南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研究院已設立了若干專項技術研究中心,目前已啟動高原湖泊污染防控、新能源汽車、民族醫藥、民族文化等八個研究中心的建設。

  《光明日報》( 2019年09月14日 02版)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