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一隻瓷碗的故事

2019-06-25 13:16: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這裡是紅軍露宿的街巷,當時他們人雖多,但紀律嚴明、秩序井然。這裡是紅軍的秘密聯絡站,這裡是當年紅軍通過的橋……”進入廣東韶關市仁化縣的城口鎮,紅色文化講解員黃本洲介紹著鎮裏的紅色故事。

  從東至西、從北到南,城口鎮每一個村莊幾乎都留有紅軍的足跡。

  1934年10月下旬,紅一方面軍突破敵軍第一道封鎖線,舉旗西進。其間,紅一、三、五、八、九軍團,中央縱隊先後從江西崇義經過仁化長江、城口、紅山等地。城口至銅鼓嶺一線,是紅軍主力必經之路,敵人封鎖最為嚴密。

  奇襲城口鎮、血戰銅鼓嶺之後,紅軍成功突破敵軍第二道封鎖線,為繼續前進創造了有利條件。

  “腳下,就是當年銅鼓嶺戰鬥打響的地方。兩晝一夜,戰火連天,紅軍戰士140多人陣亡。戰鬥結束後,當地老百姓上山撿的彈殼都有幾籮筐。”銅鼓嶺紅軍烈士紀念園內,黃本洲講述著那段悲壯的歷史。

  戰爭雖然殘酷,但紅軍經過前後,留下許多溫情。其中,一隻瓷碗的故事,凝聚著祖孫五代對紅軍的特殊情感,在這裡廣為傳頌。

  1934年冬,城口鎮東坑半山村村民張堂英家裏,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

  “我們是路過的紅軍,想在你們家借宿一晚。”見是本地嚮導介紹,張堂英的父母為他們送米送菜、煮飯洗衣,還醫治了一名受傷的徐姓紅軍排長。養傷一個月後,徐排長要追趕大部隊,便留下一隻瓷碗在張堂英家,約好革命勝利後再相聚。但這一別,再沒有等到送碗的紅軍回來,當年11歲的張堂英,現已近百歲。

  80多年過去了,原先包碗的紅布早已破碎,但那只瓷碗還完好地保存在張堂英家裏。

  張堂英的女兒蒙日嬌説:“母親以前常講這個故事給重孫輩聽,這兩年她雖然耳聾得厲害,但還是時常提到這個碗,説一定要好好保管著。”

  紅軍碗念紅軍,紅軍街宿紅軍,紅軍橋送紅軍,紅軍碑祭紅軍……紅色是城口的底色。這段歷史雖已數不清講過多少遍,但每一次講,黃本洲都十分動容:“村裏的老人經常説起當年紅軍打仗多麼英勇壯烈,我們能過上今天的好日子,一定要感恩和珍惜。”

  站在銅鼓嶺紅軍烈士紀念碑下,抬頭望去,紅軍戰鬥雕塑、高聳的紀念碑以及山上的戰壕,仿佛在訴説著崢嶸歲月。回首遠眺,藍天綠樹古村,寧靜而祥和。這正應了碑文上的那句話:“為有犧牲多壯志,英雄碧血鑄新天”。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