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從“山民”思變看寧德脫貧攻堅

2019-06-14 12:42:00
來源:東南網
字號

“蓮峰三村”之田中村造福工程新貌。東南網記者 陳翊群 攝

  東南網記者 陳翊群

  午後的寧德城區,驕陽似火,與之一山之隔,提前“退休”的“山民”劉淑鈿站在老家田中村在裝修的三層小洋樓前,青山滿眼,微風拂面,劉淑鈿點了支煙深吸一口,望著村外盤旋的公路,他靦腆地笑著説“如果當年沒有下山,如果通村公路沒有開通,很難想像,今天自己會不會一直在山裏砍一輩子的柴片。”

  田中村地處寧德蕉城城南鎮西北部蓮峰山區,與嶺頭、葉厝兩行政村相鄰,三村在當地俗稱“蓮峰三村”,在冊總人口2727人,855戶。常住78戶,174人,與寧德城區僅一山之隔。

  山民,篤定要下山

  上世紀90年代初,沒有蓮峰公路之前,劉淑鈿一家還依舊世代生活在山上——田中村,進城靠徒步,一趟來回就一天。眼瞅著山下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但崎嶇的山路將劉淑鈿一家和山下的日子一分為二。山上不止住著劉淑鈿一家,荒山野嶺,地無三尺平,山民出門走一天,很難遇見誰。

  在劉淑鈿的記憶裏,幾代人住在老家土胚瓦房裏,稻草當床墊,家裏沒有一床像樣的被子。家中最重要的置辦用具就是砍柴刀和鋤頭。劉淑鈿的童年每天就愁著吃、愁著穿,還怕下大雨。每天除了幹農活,還有就是砍柴!砍柴!砍柴!

  劉淑鈿12歲開始挑柴片下山去賣。15歲那年,體弱多病的“頂梁柱”父親生病走了,家中三兄弟意味著分家,要自食其力。最終排行老三的他與母親相依為命。分家後不久,劉淑鈿與大哥一家一樣,每天工作主要是各自打理“挂”在山坡上的一點山地,農閒時就鑽入樹林裏砍柴到山下去賣,兌點伙食錢。

  也許是貧困的時間久了,便成了淡漠,劉淑鈿仿佛在父輩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宿命。1991年左右,已是20歲大小夥的劉淑鈿篤定“一定要帶著母親搬下山,自食其力!”

  那時候,二哥已下山兩三年,在寧德從事屠宰行業,一家通過屠宰手藝已基本可以解決家庭生計問題。

  “山裏拿的都是砍柴刀,到山下拿屠宰刀,應該沒問題”在二哥的建議下,劉淑鈿選擇跟二哥從事屠宰行業,隨後母親也被他帶到了城裏。

  到寧德後,年輕勤奮的劉淑鈿常常半夜兩三點起床,走村串戶幫村民殺豬。起初幾年,因為“人脈”都在老家,劉淑鈿經常徒步10多公里回老家,半夜兩三點起床,幫村民殺完豬,然後收購挑回城關,每次賣完已是清晨四五點。

  20歲初頭的年紀,換做城裏的孩子,大多還在大學校園裏讀書,不過為了扛起這個家,劉淑鈿跟著哥哥從事屠宰業,每天起早貪黑,從無一句怨言。從事這一行,他堅持著一個理念——誠信贏天下,“不管颳風下雨,只要客戶要求新鮮的豬肉,當天殺完,當天必須送到客戶手上。”也因其誠信服務理念,他的“業務”很快“輻射”到蕉城周邊鄉鎮。

  1999年,27歲的劉淑鈿在寧德已安家落戶,娶妻生女。在他與二哥帶領下,老家幾戶村民也跟著下山,從事屠宰行業,並先後在寧德落地生根。

  下山的“山民”們,日子過過的都比山裏的村民好很多,不過“山民”劉淑鈿心裏一直藏著一個願望,“有朝一日,城裏通往老家的公路能開通嗎?”他深知老家的交通閉塞意味著什麼:村民依舊住著土胚瓦房,思想觀念陳舊。大多村民依舊過著靠天吃飯、土裏刨食的日子,山上的貧困像日出日落一樣恒定,過了今天就知道明天是什麼樣。而城裏的變化,是一天比一天好。

“蓮峰三村”村村通道路。東南網記者 陳翊群 攝

  大山,有了通途路

  也就是在1999年,《閩東日報》的一名記者到田中村採訪,看到有些村民以稻草當床墊,蓋著一團破棉絮,不少村民家中還吃著野菜拌地瓜粉,“距離城關十來公里的行政村竟然還有那麼多的農戶在貧困慘境中苦苦掙扎。”閩東日報記者深入調查後,將了解到的情況寫成內參報送給省政府領導。

  2000年,“蓮峰三村”迎來了擺脫貧困的曙光。在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的批示和關心下,省扶貧辦、省老區辦深入“蓮峰三村”調查,隨後省裏下撥部分資金啟動公路建設。自此籌建蓮峰公路一事,被重點提上了寧德市、蕉城區政府工作議程。

  要致富,先修路,這句老話在“蓮峰三村”體現的淋淋盡致。歷經三年,一條蓮峰公路承載著村民們的致富夢想,衝破大山的阻礙,為“蓮峰三村”擺脫貧困、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地基礎。2003年8月寧德市區通往“蓮峰三村”的16公里鄉村公路修通,圓了幾代山區人的夢想。蓮峰三村與寧德城區的距離也瞬間拉近。

  “以前路沒通,我們挑柴片下山賣完再回來,天已黑了。路通後,我們把種的菜運下山賣,再回村裏還可以幹其他農活。”今年65歲的田中村民劉涑輝如是説,“自從路通了後,村裏水電有了,通信信號也有了,他家三個兒子都走出了大山,大兒子在寧德工作,老二、老三在福州做汽車裝修,他們都做點小生意並在異地安家落戶,自己在老家田中村也蓋起了兩層小平房,每每逢年過節,兒孫們回來,交通也方便多了。”

  嶺頭村的一個自然村坪崗村盛産白蘿“聞名”寧德,52歲的村民阮元興通過在山裏種植蘿蔔,與在寧德城關的哥哥嫂子配合,每年收入就能達到五六萬元。在通村路沒建之前,山裏的蘿蔔雖然香脆甘甜,但每每豐收年都是他們的發愁年。許多蘿蔔都要肩挑下山,可肩挑又能挑多少,遇到多雨季節,很多蘿蔔只能眼睜睜看著爛在地裏。

  路通了,銷售就活了,只要一個電話,一車將蘿蔔就能拉到城關賣。阮元興等村民也因地制宜將新鮮蘿蔔製成了蘿蔔幹,在寧德東湖市場等地還形成了自有銷售渠道,每年豐收季節,都有老顧客向他提前預定。

  2014年,蓮峰公路第二期工程完工,一條經歷二年、全長19.7公里、投資200多萬元、分佈十六個自然村的道路網全線貫通。

  2016年,“蓮峰三村”造福工程啟動,其中田中王臺新村(主村)造福工程,因地制宜依山建起了“外八字型”兩排、共46棟一層磚混凝土框架房子,總共入駐77戶,366人。

  “前幾年我就想讓自己休息休息,調養調養身體,就(從屠宰行業)轉行開了一年運輸貨車,去年我乾脆就給自己‘退休’了,”劉淑鈿就是田中村其中一返鄉蓋房的村民,今年47歲的劉淑鈿已當上爺爺(外甥隨女兒姓),在城裏有兩套房(一棟為溜房),生活過的還算充實,“不過説實在的,還是老家農村的環境、空氣比較好,自在。目前老家的房子正在做裝修,計劃年底入住,老家也整了幾畝山地打算自己與愛人一起打理。至於以後的日子,以後再打算。”

  如今像劉淑鈿一樣返鄉蓋新房子的村民還不少。伴隨著蓮峰公路的通達,“蓮峰三村”因地制宜,種水稻、種馬鈴薯、種地瓜……一樣樣土特産運往寧德城區,為村民擺脫貧困脫貧攻堅帶來了新動能。

  據統計,1999年,“蓮峰三村”每人平均純收入中,田中村約900元,葉厝村、嶺頭村約800元。蓮峰公路通車後,三村群眾生産生活面貌大為改觀,截止至2018年蓮峰三村每人平均收入,田中村為12087元,葉厝村12106元,嶺頭村11794元。

  “相較于轄區沿海的幾個村落,地處山區的‘蓮峰三村’基礎薄弱、條件艱苦,不過三村原生態資源豐富,各有特色,比如嶺頭有坪崗蘿蔔、葉厝有地瓜、田中有筍乾等農特産品,還有正當季蔬菜都是原生態的。”蕉城區城南鎮黨委書記蔣孝墩直陳,“蓮峰三村”公路通車後,通過近年來的發展,每逢週末,蓮峰三村常常會迎來近郊徒步、休閒遊的市民遊客。

  蔣孝墩説,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弘揚“滴水穿石”的閩東精神、“弱鳥先飛”的追趕意識,將“蓮峰三村”因地制宜作為城市農業休閒後花園定位,圍繞“精細+生態”休閒農業目標去一起想、一起幹,全力以赴發展特色産業,讓市民遊客走進鄉村,吃住在鄉村,從而達到真正振興鄉村帶動鄉村發展的目的。

田中村王臺主村造福工程蓋起了小洋房。東南網記者 陳翊群 攝

  脫貧,攻堅在路上

  蕉城區城南鎮嶺頭村、田中村、葉厝村,地處寧德市蕉城區城南鎮西北部蓮峰山區,是寧德1.34萬平方公里土地上,3個平凡而又特殊的小山村。從昔日的窮山溝,到市民近郊徒步休閒的新農村、美麗鄉村,這裡正發生著改天換地的變化。

  如今,在上級黨委政府關心支援下,通往“蓮峰三村”的蓮峰公路正計劃拓寬改造,嶺頭村引進了“寧德市綠天下生態農業公司”並初具規模,葉厝村因地制宜計劃引進地瓜加工廠,並申報國家級傳統古村落等,田中村美麗鄉村規劃也在逐步實施中……這些變化的背後,是寧德老區人民夢寐以求擺脫貧困的一個剪影。

  寧德,作為福建省重要的革命老區,全國土地革命時期的18塊根據地之一。現所轄9縣(市區)均為老區重點縣,老區遍佈9縣(市、區)125個鄉鎮(街道)1896個行政村,其中老區基點行政村161個;老區人口、耕地分別佔全市總數的82%以上。

  2000年以來,寧德主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奮鬥目標,堅持開髮式扶貧方針,全面組織實施整村推進、“造福工程”搬遷等扶貧工程。僅新世紀第一個十年,全市就有25.68萬人實現脫貧。寧德黨委、政府一任接著一任幹,集各方之智啃“硬骨頭”,寧德市委市政府更是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出臺扶持政策,大力推動扶貧脫貧工程,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

  2013年以來,寧德全市每年有270余名副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和760余個部門到老區村挂點幫扶,共為老區村落實幫扶資金17.77億元;全市享受中西部蘇區老區政策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44.38億元;省老區財政扶貧資金投入寧德市4986萬元,扶持基礎設施項目1370個,開發性生産項目201個。這些投入大大提高了寧德市老區自我發展能力,促進了老區社會事業發展,增加了老區群眾收入。

  2018年,全市農民每人平均年收入16147元,全市老區農民每人平均年收入14063元。

  2019年,寧德老區仍有34個老區貧困村未脫貧摘帽,寧德人也始終得到了黨中央、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和惦念。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兩會福建代表團審議時,殷殷囑託:要做好革命老區、中央蘇區脫貧奔小康工作,確保老區蘇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一個都不掉隊。

  總書記的話,指明瞭寧德脫貧攻堅的重大意義和關鍵所在,為寧德脫貧攻堅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給老區人民極大鼓舞與溫暖。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