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兩個佈局”:民族復興的戰略框架與戰略線路

2019-06-12 11:27:00
來源:人民論壇網
字號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是‘五位一體’、戰略佈局是‘四個全面’”。深入分析和準確把握“兩個佈局”各自的歷史使命,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具有重要價值。理論上,區分和定位“兩個佈局”各自承擔的歷史使命,進一步厘清二者之間的邏輯關係,將為執政黨和國家凝聚社會共識提供理論依據;實踐上,這種區分和定位有助於更好地把“兩個佈局”各自的歷史使命統一為一體,落實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進程中。

  定位“兩個佈局”歷史使命的三大立足點:歷史方位的新時代、歷史使命的新擔當和戰略安排的新目標

  定位“兩個佈局”的歷史使命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分析視角的選擇和立足點的確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觀察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需要有一個寬廣的視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國發展大歷史中去看”。因此,探討上述問題需要以大歷史觀為分析視角。更具體地説,我們必須從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鬥爭史、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90多年奮鬥史、中國共産黨執政近70年的治國理政史、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史出發,透過歷史的大視野,在歷史演變的基本脈絡和內在邏輯中確立定位和區分“兩個佈局”歷史使命的立足點。正是基於大歷史的分析視角,我們發現,定位和區分“兩個佈局”歷史使命的依據在於三大立足點。

  一是歷史方位的新時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開始進入世界前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進入新時代。新時代不僅意味著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而且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在世界東方日益煥發出強大的生機活力,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新時代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是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時代。

  二是歷史使命的新擔當。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90多年的奮鬥史表明,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産黨一經成立,就肩負起實現“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使命呼喚擔當。”進入新時代,這一歷史使命呼喚新的歷史擔當:完成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三是戰略安排的新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提出不僅把完成新時代總任務的實踐過程具體化為兩個相互呼應的歷史環節,即實現“第一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將為總任務的完成奠定堅實基礎,實現“第二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則為完成總任務畫上完美的句號,而且做出了一种先後有序、分步推進的戰略安排: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總之,正是這三大立足點決定了“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各有其功能作用和歷史使命。

  “五位一體”:民族復興的立體戰略框架

  制定國家發展的戰略框架是執政黨治國理政的一項重要內容。如果説戰略方案主要關注完成戰略任務過程中的目標確定、手段選擇和實施環節,戰略圖景集中展現戰略任務一旦完成所呈現的理想格局,那麼,戰略框架乃是戰略方案和戰略圖景的組合結構。就此而言,“五位一體”之所以為總體佈局,其歷史使命是通過頂層設計和全面統籌為民族復興提供一個立體戰略框架。

  從戰略方案來看,“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提供了一個系統、完整的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中國方案。鄧小平同志曾經告誡我們:“我們要實現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顯然,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探索中國方案。上個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把“四個現代化”確定為國家發展的戰略目標。之後,隨著“精神文明”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黨在改革開放初期正式提出建設“兩個文明”的戰略方案,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相對於“四個現代化”和“兩個文明”的戰略方案,“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提出了全新的中國現代化方案:實現現代化的運作過程涵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大進路,各個實現現代化的進路相互支撐、缺一不可。因此,“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展現的正是一條集五大建設進路為一體以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道路、中國方案。

  就戰略圖景而言,“五位一體”總體佈局規劃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雄偉藍圖: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中華民族將以“五個文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集為一體的現代文明形象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在人類文明史上,中華文明是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的、擁有五千多年燦爛輝煌歷史的古老文明,而近代以來,中華文明逐漸落後於西方。因此,中華民族重新走向復興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以高度文明的現代形態在人類文明歷史舞臺上呈現一個文明中國的大國形象。正是基於對民族復興這一宏圖偉業的深刻理解和精準把握,“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以堅實的中華文化為其歷史支撐,把深厚的價值關懷落腳于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之中,打造了一個更為清晰、更為完整的文明中國形象。

  顯然,如果把上述戰略方案和戰略圖景整合起來,“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提供的正是一個集建設進路和建設目標于一體的民族復興的立體戰略框架:

  經濟建設奠定中國物質文明的基礎。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而且也是提升物質文明水準的基石所在。致力於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的經濟建設,一方面,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另一方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創造更加豐富的物質成果。

  政治建設確立中國政治文明的方向。立足中國的歷史文化與社會政治條件的政治建設,回應大國治理的複雜難題,把確立政治權威(堅持黨的領導)以維護國家秩序、擴大人民民主(人民當家作主)以保障人民權益和落實現代法治(依法治國)以實現規則治理有機統一于一體,既為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設定軌跡和構造框架,同時也為人類政治文明的進步貢獻中國政治智慧。

  文化建設提升中國精神文明的品質。吸納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優秀傳統文化,植根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以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開放姿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僅將為民族復興打造精神紐帶、確立價值尺規、增強文化軟實力,而且將以現代性的精神品質為人類精神文明發展增添中國元素。

  社會建設擴展中國社會文明的空間。新時代的社會建設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依歸,一方面,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以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另一方面,讓社會發展的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以實現社會正義,在構建秩序與活力、效率與公平動態均衡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不斷拓展中國社會文明的發展空間。

  生態文明建設夯實中華文明可持續發展的地基。以推進綠色發展、強化生態系統保護為重要內容的生態文明建設,不僅以建設美麗中國為中華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而且以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方式為人類生態文明的建設貢獻力量。

  總而言之,“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籌劃的戰略框架將使中國以富強(物質文明)、民主(政治文明)、文明(精神文明)、和諧(社會文明)、美麗(生態文明)的現代化強國身姿和文明形象置身於世界“民族—國家”體系中和人類文明的歷史舞臺上。

  “四個全面”:民族復興的連環戰略線路

  所謂戰略線路是戰略目標與戰略路徑的統一體,其本質是目標與手段的一致性。在此意義上,“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歷史使命是為民族復興設計的連環戰略線路。

  “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首先聚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如何從解決人民溫飽的小康水準跨越到全面小康社會。針對如此關鍵的一步,“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將戰略奮鬥目標與戰略實施路徑統一為一體,勾畫了一個連環緊扣的戰略線路圖。

  一個戰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目標內容來看,這一戰略目標意味著中國的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在整體上完全超越了僅僅解決人民溫飽的小康水準。就目標實現的時間節點而言,2017年至2020年被確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建黨一百年的2021年則為這一戰略目標的最後完成期限。

  三大戰略路徑: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全面深化改革不僅通過改革破除經濟社會體制中阻礙發展的因素,而且借助開放推動制度創新為經濟社會增添新的元素,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動力和活力;全面依法治國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在法治軌道上推進,使得建成的全面小康社會是和諧的、穩定的、有序的;全面從嚴治黨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政治領導和權威保障。三大戰略路徑協調推進,相互支撐,協同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

  作為連環戰略線路,“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不僅聚焦“第一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而且著眼“第二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因此,“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設計的戰略線路具有“連環”性:一方面,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戰略目標層層提升,環環緊扣;另一方面,無論戰略目標如何變化、升格,實現戰略目標的戰略路徑組成相互支撐、協調推進的良性格局,始終繼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的全面實現提供體制活力、法治軌道和政治權威。

  綜上所述,“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歷史使命雖各有不同的現實定位,但本質上二者的歷史使命又是一致的。從執政黨層面來看,“兩個佈局”共同彰顯了作為中華民族先鋒隊的中國共産黨堅持人民立場、擔當偉大歷史使命的戰略遠見和責任意識;從國家和民族層面來看,“兩個佈局”一體籌劃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實施線路和壯麗圖景;從世界層面來看,“兩個佈局”貢獻了一套不同於西方現代化的中國方案和中國道路。歸納這三個層面,我們有理由説,“兩個佈局”的歷史使命其“用”雖異,其“體”卻同,“體”和“用”在本質上是統一的,二者統一於人類歷史上的壯麗篇章——一個具有先鋒隊性質的執政黨帶領人民通過中國道路、按照中國方案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偉大事業。

  (作者為中山大學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博導)

  【注:本文係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重大項目“中國特色的治理理論構建”(項目編號:16JJD630012)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

  責編/謝帥 美編、圖解設計/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誌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