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馬佔山:為國家爭國格,為民族爭人格【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

2019-06-07 17:10:00
來源:當代先鋒網
字號

  走進吉林省公主嶺市玻璃城子鎮重興村,村路旁綠樹成蔭,乾淨整潔,這裡便是抗日英雄馬佔山的出生地。村頭的水泥路邊立著一塊石碑,記載著馬佔山的生平事跡。前些年,富裕起來的村民與當地政府共同籌資修建了8.3公里的通村路,並將其命名為將軍路,以此紀念馬佔山的愛國主義精神。

  馬佔山,1885年生於吉林懷德。1907年,馬佔山入奉軍第六騎兵旅,因作戰勇敢,于1929年被張學良任命為黑龍江省騎兵總指揮,1930年任黑河警備司令。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馬佔山臨危受命任黑龍江省政府代主席兼軍事總指揮。他説:“我馬佔山到省,不是坐享其成,混日子來了。守土有責是本人的天職,不管有多大的困難,我馬佔山定為國家爭國格,為民族爭人格,必與日本一拼。”

  日軍打算通過嫩江大橋向北進犯當時的黑龍江省會齊齊哈爾,進而佔領全省。為防止敵軍通過大橋,馬佔山派駐軍燒燬嫩江大橋橋面並毀壞3個橋孔。日軍在飛機、大炮和裝甲的掩護下,出動4000多人,向嫩江大橋發起進攻。中國守軍奮起還擊,江橋戰役正式打響。

  中國軍隊在嫩江大橋及其附近與日軍展開殊死拼殺。馬佔山調兵遣將,親臨前線指揮,擊退敵人的一次次進攻。這次戰鬥,日軍共損失兵力1000余人,是九一八事變以來受到的首次重挫。

  江橋抗戰打響了武裝抗擊日本侵略的第一槍,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馬佔山將軍“為國家爭國格,為民族爭人格”的精神,奮起抵抗並重創入侵之敵的壯舉,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抗日運動的高漲。

  全國抗戰爆發後,馬佔山任東北挺進軍總司令,組建騎兵勁旅,鏖戰西北疆場,與日軍苦戰。在西北疆場,馬佔山率領的東北挺進軍始終與八路軍協同作戰。挺進軍的有效堅守和伺機主動出擊,使敵人始終未能渡過黃河一步,為保衛大西北和陜甘寧做出了巨大貢獻。

  抗戰勝利後,馬佔山反對內戰,身居北平,稱病遲遲不赴東北就任東北保安副司令長官之職。1948年,馬佔山拖著病軀積極奔走,與鄧寶珊將軍等人,力促傅作義及其部下接受中國共産黨和平解放北平的條件並宣佈起義,為和平解放北平做出了重要貢獻。

  1950年11月29日,馬佔山病逝于北京,終年65歲。彌留之際,他給子女留下遺囑:“我親眼看見我中國在毛主席和共産黨之領導下,全國人民獲得解放,新民主主義已順利實行,人人安居樂業。我生平理想中之新型國家,已建立起來。我雖與世長離,但可安慰于九泉之下。我囑爾等務須遵照我的遺囑,在人民政府的英明領導下,誠心誠意去為新中國的建設努力奮鬥到底,實事求是做事為人,不可稍懈。”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