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世界文明發展進程裏的中國方案

2019-05-17 17:43:00
來源:上觀新聞
字號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開幕式上發表演講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國家主席習近平15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出席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併發表題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指出璀璨的亞洲文明為世界文明發展史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這“四點主張”正成為推動世界文明的國際表達,向世界傳遞出中國堅定走文明發展之路的決心和信心,給出了實現世界文明永續發展的中國方案。

  毋庸置疑,中華五千年來,將世世代代中國人緊緊維繫在一起的,是血脈,是地域,但最重要的,是深刻在骨子裏、溶在血肉中的中華文明,更是彰顯出各種文明相互取長補短、交流借鑒的結晶。客觀説,在歷史長河中,人類的重大發明和發現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區域、不同民族。歷史昭示我們,人類的不同文明形態是相互影響、相通相融、尊重互補的。而“中國主張”充分展示出了中華文明與亞洲文明的發展共性與個性特點,向世界呈現了中華文明的精髓與內涵,以尊重贏得尊敬,促進文明成果共用。

  “四點主張”為世界文明發展指明方向。在尊重客觀現實基礎上,“四點主張”更契合了世界文明發展進程中的發展規律,反映了中國與世界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文明發展理念,讓更多的國家對中華文明有了新的認識、了解和理解。而當今之中國,中國文明發展離不開亞洲,亞洲文明進步也離不開中國,而“未來之中國,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為中國文明、為亞洲文明的發展進步指出了一條重要的實踐路徑,提供了遵循、指明瞭方向。

  “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不同文明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要促進不同文明不同發展模式交流對話,就需要在發展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正所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截至2018年底,全球共有1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48所孔子學院,1193個孔子課堂和5665個教學點,與60多個國家簽訂了文化合作協定。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式努力讓世界人民享受更富內涵的精神生活的同時,也倡導著文明交流共鑒。中國也以實際行動體現著促進亞洲文明發展的責任擔當,致力打造包容開放的世界智庫交流合作網路,也展現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博大胸懷。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自古以來,“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和平文化多元並存是人類生活的自然圖景。從“和而不同”“協和萬邦”的交往理念,到“和為貴”“和氣生財”的和諧目標;從“一帶一路”的倡議,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導,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中國作為古老的東方大國,已經構架起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以交流互鑒再度讓文明充滿生命力,秉持包容精神,去“文明衝突”,以開放之勢讓世界從中華文明中汲取“中國智慧”、借鑒“中國方案”,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如果説中國擁抱文明世界是中國的“姿態”,那麼世界擁抱文明中國是歷史的必然,其實事實也正是如此。倡導文明更要與時俱進,中國人民也將與世界一起,讓人類命運邁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遠”。任何一種文明都要與時偕行,要不斷吸納時代精華。而今日之中國,正以平等、開放、包容的姿態擁抱世界各國文明,我們有理由相信,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那以七彩顏色交織融合構成的互動花瓣,必將在交流互鑒中綻放出時代光彩,文明之光必將照亮中國,照亮世界,照亮路路相連、美美與共的新未來。

  文/唐代遠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