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文明對話是多元文明和諧相處的重要保障

2019-05-17 16:29:00
來源:光明網-理論頻道
字號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韓星

  當今全球化是一個以經濟全球化為核心,包含各國各地區各民族在政治、文化、科技、軍事、安全、意識形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多層次、多領域相互聯繫、影響、制約的概念。全球化使得多元文明接觸、聯繫不斷增強,多元文明如何相處?是對話還是衝突、是合作還是對抗?已經成為關乎人類前途命運、人類文明何去何從的重大問題。習近平主席指出,深化人文交流互鑒是消除隔閡和誤解、促進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徑。

  近代以來的西方文明由於種種原因,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以西方世界為主導的20世紀前半葉,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造成了人類史無前例的災難。二戰以後雖然再沒有發生世界性的大戰,但幾乎每天都有規模大小不同的地區衝突和局部戰爭。不同文明和諧相處,和平發展,仍然是人類的渴望和理想。進入21世紀,全球化步伐加快,多元文明日益接近,人類社會正面臨著一場新的考驗。一些西方學者有著很深的西方中心主義情結和二元對抗思維模式。亨廷頓早在1993年美國《外交》雜誌第3期上發表文明的衝突?》,提出“全球政治的主要衝突將發生於不同文明的民族和集團之間。文明的衝突將主導全球政治。”亨廷頓試圖通過解釋文明間的衝突這一事實,告誡西方不要試圖用西方文明去改造非西方文明。他贊同的是文明間的對話、理解與合作,認為不同文明之間必定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必定需要通過鬥爭消滅其他文明才能實現世界和平。毫無以為,這是實實在在的誤讀和曲解。

  多元文明和諧相處的基本前提是不同文明間展開和平對話。沒有對話的全球化進程會增大霸權主義、單邊主義的可能性;沒有對話的多元性可能會造成誤解、形成排他、産生衝突。其實,這種不同民族文明之間的對話,從古代就已經開始。世界上最早的巴比倫史詩《吉爾迦美什》便繼承了蘇美爾、卡爾德的文學遺産,而其中關於洪水的細節,後又被猶太人改編收入《聖經》,並成為《舊約聖經》中“諾亞方舟”的故事。中國古代文化同朝鮮、日本、越南等國的對話交流,形成儒教文明圈。羅素也指出:“不同文明的接觸,以往常常成為人類進步的里程碑。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學習希臘,阿拉伯學習羅馬,中世紀的歐洲學習阿拉伯,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學習東羅馬帝國。學生勝於老師的先例有不少。”人類不同文明通過對話,和平交流,公平競爭,可以避免不信任、不理解、仇視,乃至暴力鬥爭。

  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各種産物,諸如東亞、南亞地區的印度教、回教,還有耆那教;中國的儒家、道家,還有大乘佛教;中東地區的猶太教,西方的基督教;等等,都應該進行廣泛的對話。西方文化與包括中國文化在內的東方文化之間,通過對話,完全可以相互取長補短,求得共同發展。西方文化與非西方文化之間,即使在某種意義上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文明衝突”,也不能否定文明對話是全球文明發展的主要趨勢。同時,從另一角度言之,也因為一定程度地存在著文明衝突的可能性,就更有必要進行文明對話。文明之間的對話歷來是人類文明創造和諧的一個重要機制,是全球文明發展的重要機制。而當今世界的文明對話,就其廣度和深度來説,完全可以、而且應該超過人類文明的第一次“軸心時代”。

  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調整、大變革之中,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國際秩序出現深刻變化。中國在崛起的過程中要體現中華文明的價值理念。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開放性、包容性特質,引起了各民族的認同。中華文明能夠以和為貴,強調和而不同、中庸之道,以忠恕之道為基本理念,能夠海納百川、不擇細流、相容並包,與其他文明交流融匯。中國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要求,被稱為“黃金法則”,成為全球倫理的普世原則,即是體現在各宗教和“非宗教傳統”中的全球倫理標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儒家的恕道,是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如果再加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就構成了完整的忠恕之道。以忠恕之道為價值指導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對話、交流、借鑒和融合是文明多樣性及其發展的內在動力,可以促進多元文明的和諧相處,增進人類福祉,為人類社會的和平安寧,並最終走向世界大同做出更大的貢獻。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