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焦點訪談丨“五四獎章”獲得者的青春,是什麼樣?

2019-05-05 09:45: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每年“五四”青年節前夕,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都會頒發“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今年是“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第23次頒發,共有30位個人和13個青年集體榮獲這份中國優秀青年的最高榮譽。

  幾天前,在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大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繼續發揚五四精神,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不辜負黨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負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還對新時代中國青年提出6點要求。在現場聆聽講話的有一個特別的群體,他們就是30位今年“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的獲得者,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讓他們産生強烈的共鳴。

  齊俊桐今年38歲,是天津大學的教授,同時也是一位創業者。他是天津一家無人機研發公司的創始人。社會公眾對齊俊桐的認識,最早來自去年在天津舉辦的世界智慧大會期間的一場無人機集群表演。在8分鐘的飛行表演裏,400架無人機不僅在空中變換著夢幻般的各種文字圖案,而且還演繹了海鷗穿越“天津之眼”的3D互動複雜動作,展示出無人機集群精準協同的高超控制技術,讓現場觀眾發出陣陣驚嘆。在一飛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齊俊桐向記者揭開了無人機智慧集群控制的秘密。

  齊俊桐説:“幾百架甚至上千架無人機,整個飛行過程,就是靠一台地面電腦來完成的。它技術要求很高,首先時間維度要非常精確。現在時間維度定位的同步時間,大概是0.04秒,就是它精確度要達到0.04秒;第二個就是位置,現在的定位精度能夠在幾十釐米,其實集群的控制技術就是要讓每一個飛機在該到的時間和該到的點上到那個位置,這個背後就有很多控制的演算法,控制的邏輯,也有很多通信的技術,很多技術的疊加,最後形成了我們看到的在天空中隊形的變化。”

  利用無人機進行空中集群表演,只是齊俊桐驗證無人機智慧集群控制技術的一種嘗試。讓無人機智慧化産業化,讓無人機給人們的生産生活帶來更多便利,一直是齊俊桐努力的目標。齊俊桐博士畢業于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是中國最早一批從事垂直起降無人機控制研究的專家。因為成績突出,32歲時,齊俊桐成為中科院最年輕的博導和研究員。正當齊俊桐在科研學術道路上一帆風順的時候,一件意外事件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2013年,四川蘆山發生地震,齊俊桐主動請纓,率領團隊攜帶研製的無人機配合國家地震救援隊進行搜救。

  齊俊桐説:“這個過程中有一張照片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很多老百姓圍在我們剛剛起飛的飛機前面,拿出他們手機僅有的電量,因為那個時候已經斷水斷電了,他們的電池僅僅是為了應急的時候打,他們打開手機去拍攝他們心目中的救援英雄。同時也有老百姓問我們,你們還有沒有更多的設備,我的鄰村還有親戚、朋友,能不能快救他們。所以這張照片,讓我在現場包括回來一直都感覺,真正老百姓需要的東西是批量化的,是規模化的,是能夠給他們帶來真正價值的,對我的影響特別深刻。

  參加地震救援的經歷讓齊俊桐終於下定決心,要讓更多人用上自己研發的無人機技術,要給社會帶來更多實際價值。2015年,齊俊桐辭去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的工作,回到老家天津創業成立公司,推動無人機科研成果産業化。齊俊桐把目光盯上國際上商業無人機領域的前沿技術——無人機智慧集群控制技術。

  齊俊桐説:“希望這種技術能夠在未來無人機逐漸變多、逐漸規模化的時候,通過自動控制讓它們的綜合成本逐漸降低。比如説這有20個包裹,那這幾個飛機如何去分配任務,分配路線,在飛的過程中又能不撞上,全自動完成整個任務,這就從單體的自主變向了群體自主,它的效率會更優化。”

  但是從無到有研發無人機智慧集群控制技術談何容易,這項技術國外對中國一直封鎖,齊俊桐組建了一支年輕的研發團隊,一點點摸索攻關。

  齊俊桐的同事李成龍説:“代碼方案推翻了好幾次,才最終從一開始的幾架成功飛起來能聯通,到後來的幾十架,然後慢慢再到幾百架。”

  齊俊桐:“因為沒有經驗,幾百架飛機不知道該怎麼測試,當時想,如果一旦出現了問題,幾百架全掉下來,這個損失是巨大的。那我們就只能用土辦法,一部分一部分測試,先把一個複雜的圖形拆成幾部分,然後讓它們的間距先變大一點,逐漸再縮小。”

  齊俊桐的同事杜孟堯説:“在剛開始測試的時候,最嚴重的一次同時起飛200架飛機,一次就從天上掉下來了將近20架,這個損失非常大,對我們整個團隊的打擊也是非常大的。”

  經過4個多月的不懈攻關,齊俊桐終於掌握了無人機智慧集群控制技術。目前,通過他們研發的遠端雲控制平臺,可以同時控制最多十萬台無人機智慧調度運作。

  創業的同時,2016年,齊俊桐還被母校天津大學聘為教授、博士生導師,推動無人機領域産學研協同發展。創業三年多,齊俊桐公司的銷售額每年都在以200%到300%的速度在增長,他們研製的近8000台套的無人機設備在農業植保、電力巡檢、智慧物流等領域得到廣泛使用,三年來,公司的市場估值已經翻了近100倍。

  正當齊俊桐在無人機領域放飛夢想的時候,在國際技能賽場上,一位年輕人通過自己的奮鬥,也實現了自己的夢想。2017年10月,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在阿聯酋阿布扎比舉行。中國選手宋彪從1260多名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大賽唯一的“阿爾伯特大獎”。“阿爾伯特大獎”是以世界技能組織創始人的名字命名,用於獎勵每一屆世界技能大賽中所有參賽項目中獲得最高分的選手,被譽為“世界技能的巔峰”、“金牌中的金牌”。

  19歲的宋彪參賽的項目是工業機械裝調。工業機械裝調項目要求選手不僅要熟練掌握現代鉗工裝配技能,對工業機械進行精密安裝、調試、檢測和維護,還需要掌握焊接、車工、銑工、電工、管道工等多工種技能,能獨立完成零部件的精密加工。

  工業機械裝調項目比賽分四天進行,累計比賽時間20小時,設置了多個比賽模組,最主要的任務是要完成一台腳踏式凈水器的製作、裝配和調試。前三天的比賽,宋彪完成得很順利。最後一天,比賽時間是3個小時,他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煩。由於裁判計算錯誤,比賽開始前,宋彪被告知要扣除半小時比賽時間,他只能坐在一旁眼睜睜看著其他選手先開始安裝調試。

  雖然比別的選手晚半小時開始,但宋彪憑藉紮實的基本功和高超的裝配技能第一個完成了比賽項目,最後,宋彪獲得了85.18分的分數,但是誰也沒有想到這會是所有1260多名選手中的最高分。

  宋彪來自安徽蚌埠農村。因為從小受到在工廠當機械維修工的父親的影響,2014年初中畢業時,宋彪放棄了上普通高中,選擇來常州職業技師學院學習技術。工業機械裝調項目是世界技能大賽新設的項目,比賽具體裝調什麼機械,大家都不知道。這要求選手必須練就全面的綜合技能本領,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在一年多的備賽時間裏,宋彪迅速掌握了工業機械裝調項目所需的十八般武藝,不斷帶給教練驚喜。成功的背後是宋彪忘我的勤奮與堅持。

  宋彪今年7月即將畢業,他選擇留校當老師,他希望把自己學到的技能傳授給更多有夢想的年輕人。

  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宋彪和齊俊桐這兩位青年,雖然身份職業不同,崗位不同,但他們在實現人生夢想的奮進追逐中展現出勇敢奔跑的英姿是相同的。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有無數個像宋彪和齊俊桐這樣的青年懷抱遠大理想,腳踏實地、苦練本領、砥礪奮鬥,勇立時代潮頭,爭做時代先鋒,就一定會創造出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跡!一代代青年奮發有為,我們就擁有了驅動中華民族加速邁向偉大復興的蓬勃力量!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