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南大青年教授王欣然的成長之路

2017年08月30日 13:12:44  來源:人民網
字號:    

  剛剛從外地出差回到南大的王欣然教授,背著一個鼓鼓的黑色雙肩包,身著一身休閒裝,這樣一身裝扮行走在南大校園,看起來與一個校園裏帥氣的大男孩無異。但與他擦肩而過的同學們都不會想到,他就是今年“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的獲得者,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欣然。剛剛摘得全國青年最高榮譽的他有著多重身份:南大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14年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同時也是全國最年輕的長江學者之一。

  南大青年教授王欣然的成長之路

  完美的圓:從南大到斯坦福再到南大 

  作為一名“學霸”,王欣然2000年高中畢業後,以奧林匹克物理競賽山東省一等獎的優異成績保送至南京大學物理學專業,在南京大學這所雄偉古樸的百年名校中度過了刻苦勤奮的本科四年。四年耕耘,一朝收穫。王欣然以學分績全係第一以及多篇SCI論文的成績從南京大學畢業,並獲得了美國斯坦福大學全額獎學金,遠渡重洋出國深造。在斯坦福大學這片得天獨厚的科研沃土上,王欣然繼續著在科學的道路上進行著更深一步的追求和探索。在眾多世界頂尖的科學家中,王欣然選擇了美國科學院院士Hongjie Dai教授作為自己的導師,並開始從事下一代電子材料與器件研究。通過一系列的研究,王欣然所在的團隊證實了石墨烯可以成為半導體應用於下一代整合電路。這項研究成果發佈于國際頂級期刊《科學》,並同時引發了國際石墨烯奈米帶研究熱。

  南大青年教授王欣然的成長之路

  2011年,王欣然在美國結束了博士後階段的工作之後,做出了一個讓許多人驚訝的決定:回國,回南大。“很多人在找工作的時候,會在國內國外同時找,然後比較之下選擇比較理想的地方。但是我當時沒有想在國外找,就是要回國。”説到往事,王欣然顯得十分愉快:“回國不需要什麼理由,選擇南大不需要理由,我的母校就是南大啊!要是非要説點什麼的話,我覺得國內良好的科研條件,充足的經費都讓我覺得很放心,而且國家當時正在大力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我很幸運地趕上了首批‘青年千人計劃’。我想,中國更需要我。”

  正是這樣一份愛校情、愛國情,讓王欣然沒有任何猶豫地學成歸國,回到了曾經帶給他成長和溫情的母校。從南京大學到斯坦福大學再回到南京大學,王欣然在幾年的時間內畫了一個圓,而在這個圓的背後,是不間斷的付出、豐碩的成果和一個嶄新的開端。

  南大青年教授王欣然的成長之路

  延長的線:從學生到老師再到“學生” 

  回到南京大學的王欣然,很快就投入到了新的科研事業中去。他迅速成長為了一名合格的老師,用他自己的話説:“適應得很快。”快速的適應不僅得益於能力,更來源於“壓力”。要進入新角色,開創新事業的王欣然,除了如何做好科研之外,還面臨著許多其他問題,例如作為導師,如何給三個學生分配研究方向;如何寫項目申請書;一筆經費,如何安排能夠效率最好,效果最好,都需要一點一點進行摸索。

  每天晚上十一二點,王欣然才能夠回到鼓樓南苑的臨時宿舍休息,這種高強度的工作帶來的是他和學生的快速磨合和共同成長,“帶學生的方法是要在失敗中探索的。”説起當初的艱難摸索,王欣然依舊記憶深刻:“當時對學生要求比較嚴格,導致有個學生都不太喜歡接我的電話了,不過這名學生後來不僅在《自然》子刊上發表了論文,畢業後還去東京大學繼續深造,發展得相當不錯,現在對我充滿了感激。”

  南大青年教授王欣然的成長之路

  學生的成功也讓王欣然嘗到了“桃李芬芳”的甜頭,在之後與學生的相處當中,也更加如魚得水,還有了自己的一些心得:“本科生的話,就不會太限制他們,花在科研上的時間因人而異,但我會努力為他們提供好的平臺。其實不僅僅在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在做項目的同時,學生的協調力、領導力、表達能力都會得到培養,綜合素質會得以提高。”王欣然還回憶起了在斯坦福的時光:“我博士論文答辯的時候,就有些緊張,當時覺得表達得不完美,所以也會重視學生這方面的能力。”現在的王欣然,經歷了講臺的“歷練”,更加幽默健談,平易近人。用他自己的説法,這是跟同學們學習的結果,平時的他也會經常和同學們聊天交流,獲得各種新的資訊。當了老師之後,他又成為了一名“學生”。

   發展的點:從感恩到期待再到感恩 

  在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之前,王欣然就已經得過許多榮譽,也被一些校內平臺採訪過,這次榮譽花落于他,讓他感到了意外的驚喜。得知消息,他的第一反應是感恩:“感謝南京大學,感謝所有幫助過我的人,感謝我的團隊。”榮獲獎章對於王欣然自己來説,有些不可思議,“這麼多來自全國的優秀青年,我能夠躋身獲獎名單,真的覺得很高興。”

  南大青年教授王欣然的成長之路 

  作為一名始終致力於科研的傑出青年,王欣然説起自己對青年學子的期待,顯得格外嚴肅:“我對學生始終有三點期望。第一是追求卓越,無論以後從事科研還是直接就業,任何時候,在任何環境下,都應該追求卓越,在一個領域只知道混日子的人,也不會在其他領域成功;第二點是要有責任心,一個集體中,每個人是否有責任心十分重要,如果一個團隊,人人都能夠負起責任,就會産生‘集體效應’,這個集體就會團結高效;最後一點是團隊合作精神,如何適應團隊,如何與團隊中的個人相處,都值得學習和注意,擁有團隊合作精神的人,才能夠取得成功。”

  現在的王欣然,生活十分忙碌。“一半時間在出差,一半時間在南京”。在工作的時候,所有就都圍繞著科研轉,和學生開組會,寫項目申請書,閱讀文獻......他從未覺得科研枯燥,于他而言,永遠有一片更寬廣的空間等待著他的探索。在家裏的他,則用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在他眼裏,這是他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對所有支援和幫助,幸運和陪伴,付出和堅持,他始終心懷感恩;對學子,對自己,他始終懷揣期待與希望。每一處收穫,每一點進步,于他而言,都是發展和跨越,都值得被珍惜。作為青年才俊的王欣然,在科研路上不斷上下求索,培育了纍纍碩果,始終平實淡然,踏實勤奮,這不僅是身為一名科研工作者應有的優秀品質,更是他作為一名摘得全國青年最高榮譽的年輕學者值得被人稱道的地方。

  (南京大學供稿,文字:張瑋怡圖片:王欣然、陳統)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