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奮鬥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

——部分第23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和獲獎集體風采

2019-05-03 21:58: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全力以赴的樣子,是青春最美的姿態。

  日前,記者採訪了部分第23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和獲獎集體成員,聽他們講述那些無私奉獻、頑強拼搏、勇於追夢的青春奮鬥故事。

  用焊花點亮青春

  今年38歲的“女焊將”王中美已在電焊行業紮根19個年頭,把最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祖國橋梁電焊事業。

  王中美坦言,剛接觸電焊工作,有時會被電弧光灼傷脫皮、被焊花燙出水泡留下疤痕,也曾想過退縮和轉行,但還是堅持了下來。

  “一份工作,剛開始選擇它的時候,可能是它在考驗你。而當你真正深入了解它,並最終能控制它的時候,會很有成就感。”王中美説。

  王中美愛琢磨、苦鑽研,在前輩的帶領下,不僅焊接能力不斷提升,還對焊接工藝進行了大膽創新。“在焊縫探傷的時候,她的焊縫基本就是‘一級無缺陷’。對我們焊工來講,這就是‘最高境界’。”王中美的師傅趙文芳評價説。

  工作以來,王中美帶領團隊通過優化參數、改進工序、創新工藝,取得新型鋼種焊接、重型鋼梁焊接、特殊工位焊接等創新成果17項,為我國橋梁建設事業作出了貢獻。

  “看到一座座自己參與建設的巍峨大橋橫跨在長江、黃河上,心裏真的會有那種波濤洶湧的感覺。”王中美感慨地説,幹一行就要愛一行,要珍惜韶華、不負青春,以真才實學服務人民,以創新創造貢獻國家。

  用執著奉獻青春

  在河南省鎮平縣伏牛山區,有一位普通的小學校長,堅守大山深處18年,只為幹好一件事——讓山村孩子走出大山。他就是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80後”教師張玉滾。

  黑虎廟村是鎮平縣的深度貧困村,四週環山,位置偏遠,交通條件差,以至於過去沒有年輕人願意來這裡任教。

  2001年從師範學校畢業後,張玉滾來到黑虎廟小學,從最初每月拿30元補助,年底再分100斤糧食的民辦教師幹起。

  挑書本教材、學具教具,挑油鹽醬醋、蔬菜大米,2001年到2006年,靠著一根從老校長手中接過的扁擔,張玉滾從大山外為孩子們挑來學習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們走出大山的希望。

  為了學生,他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師,把學生的情況摸得一清二楚,接送留守學生也是家常便飯。“多年來,我們村沒有一個學生因貧困而失學。家離學校遠的學生,他就説服學生家長,讓學生和他同吃同住。”黑虎廟村黨支部書記韓新煥説。

  “我是山裏人,知道山裏的苦。看著自己教的學生走出大山,我就覺得值。”這是支撐張玉滾堅持下來的信念,張玉滾任教前,黑虎廟村只有一個大學生,如今已有16名大學生。

  用奮鬥詮釋青春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月宮一號”團隊是一支由劉紅教授領銜的,由青年骨幹教師和碩博研究生組成的科研團隊,現有成員39名,35歲以下青年35人。自2004年成立以來,一批又一批青年才俊加入這個科研團隊,用他們青春的勇氣、幹勁和擔當,研製出我國第一個、世界上第三個空間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綜合實驗裝置“月宮一號”,創造了世界上時間最長、閉合度最高的密閉生存實驗紀錄。

  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是人類實現在地外長期自治生存必需的關鍵技術,具有較高複雜性和難度。“我們完成的‘月宮365’實驗的主要任務就是研究一個生物系統如何實現為不同代謝水準的乘員組提供生命保障,並在各自衝擊條件下保持系統穩定。”團隊總設計師劉紅説。

  在為期370天的“月宮365”實驗中,志願者在僅160平方米的生存空間內重復“播種、收割和脫粒”植物耕作流程160余次,採集廢物處理系統樣品50余次,監測記錄健康數據700余次,還克服了幽閉環境內“遮窗”“斷電”和“延遲出艙”等種種困難,完成了長期實驗。

  劉紅介紹,團隊成員始終用極高的熱忱和高度負責的專業精神去面對困難。在370天的時間裏,團隊其他成員作為艙外保障人員,24小時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合力保障了“月宮365”實驗順利進行。

  “漫長的實驗過程如同在跑一場馬拉松,困難和挑戰不斷,但對我來説是難得的鍛鍊、難忘的記憶。”團隊成員、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博士後劉慧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青春的風采、青年的擔當,都要用奮鬥去彰顯,靠奮鬥去實現。

[責任編輯:何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