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超越夢想 奮進如歌——民主改革60年西藏的騰飛巨變

2019-03-30 14:33: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作者:李德成(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今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年。偉大的民主改革,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深刻社會變革,改革蕩滌了黑暗腐朽的封建農奴制度,解放了百萬農奴,為西藏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60年歲月深處,保存著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一個民族迅速崛起的精神寶藏和智慧密碼。60年前進歷程,書寫著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一塊沃土騰飛巨變的奮進情懷和壯麗詩篇。

  社會制度實現歷史性飛躍。民主改革徹底廢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使西藏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實現了歷史性飛躍,為在西藏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各級人民政權逐步建立,使過去沒有人身權利的百萬農奴依法享有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權利,享有選舉權、被選舉權和平等參與管理西藏事務的權利。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西藏人民與全國人民一道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經濟建設飛速發展。西藏民主改革以來,儘管遇到過不少困難和挑戰,但經濟發展始終保持較高速度,1966至2017年,西藏GDP年均增長9.1%。改革開放以來,西藏經濟更以兩位數持續增長,1979至2017年GDP年均增長10.5%,高於全國平均水準。2018年,在中國整體經濟增速下行至6.6%的情況下,西藏仍實現了10%的增長,是中國唯一保持兩位數增長的省區。西藏經濟結構不斷優化,2017年三次産業結構比是9.4:39.2:51.4,與7.9:40.5:51.6的全國平均水準十分接近。西藏産業結構升級趨勢明顯,旅遊文化産業持續發力,成為先導産業和支柱性産業。“冬遊西藏”政策效果顯著,帶動2018年全年接待遊客3368.7萬人次,增長31.5%,實現旅遊收入490億元,增長29.2%。建成文化産業示範基地(園區)234家,文化産業産值達46億元。民營經濟活躍,2018年民間投資同比增長20%左右。西藏發展新動能涌現,創新創業活力迸發。2018年,高新技術企業工業總産值達71.47億元,同比增長17%。

  社會各項事業成績卓著。民主改革極大地推動了西藏社會全面進步,經過60年發展,西藏各項社會事業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進步。民主改革前,廣大農奴沒有任何生産資料,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被領主視為“會説話的牲畜”。60年來,西藏人民的生活發生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不斷增長,到2018年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3797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1450元。住房條件大幅改善,特別是2006年開始實施的農牧民安居工程,使46萬戶、230萬住房條件較差的農牧民住上了安全適用房屋。減貧方面,2013年以來,累計減貧7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5年前的35.2%下降到6%以下; 2018年西藏又有25個縣(區)、2100個村(居)、18萬人達到了脫貧標準,2019年將在全區基本消除絕對貧困,這在西藏社會歷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頁。就業方面,2018年應屆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6%以上,市場化招聘崗位同比增長161%。農牧區轉移就業102萬人次,實現增收27億元。教育方面,2018年西藏小學凈入學率和初中、高中、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到99.5%、99.5%、82.3%和39.2%。醫療衛生方面,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自治區級、地區級醫院和71個縣級醫院陸續建立並不斷改善,覆蓋城鄉的自治區、地市、縣、鄉四級醫療服務體系初步形成;以免費醫療為基礎,以政府投入為主導,家庭賬戶、大病統籌和醫療救助相結合的農牧區醫療制度全面建立。城鎮職工和居民醫保參保率95%,農牧區醫保參保率達100%。社會保障方面,全區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五大保險為主體的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建立。

  文化事業空前繁榮。舊西藏,對於百萬農奴而言,文化生活極度貧乏。60年來,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區政府全力保護和弘揚西藏優秀傳統文化,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使西藏文化事業空前繁榮。人民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文化産品極大豐富。目前,西藏基本實現市(地)有圖書館、縣有綜合文化活動中心、鄉有綜合文化站,每個行政村有文化室、農家書屋、電影放映室等,有力保障了群眾文化生活需要。藏語言文字得到保護和發展,藏語文在政治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和保護。國家立項並斥鉅資啟動布達拉宮古籍文獻保護利用項目,繼續加大全區貝葉經保護力度。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成就突出。2018年藏醫藥浴法成功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目前,全區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3項,國家級89項,自治區級460項,市級487項,縣級1364項,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125人,非遺傳習場所165個。認定民間文化藝術之鄉65個,全年開展文化惠民演出達8449場,積極扶持鄉村民間文藝演出隊發展。2018年圓滿召開了第四屆中國西藏旅遊文化國際博覽會,邀請了來自西班牙、南非、印度等十幾個國家的256名外賓參加,切身感受了西藏旅遊文化的繁榮發展。西藏文創産品紛紛出現,連結西藏文化與世界消費的新趨勢開始顯現。

  生態文明建設形勢喜人。西藏是地球第三極,是全人類共同的凈土和寶貴生態遺産。近年來,中央政府累計投入107億元用於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持續完善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和生態獎補政策機制,全區針對農牧民設立的生態保護崗位增加到70萬個,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3500元,讓成千上萬的農牧民成為守護西藏碧水藍天的衛士。加大污染防治力度,2018年建成污水處理廠16座,淘汰燃煤小鍋爐421座,淘汰高排放車輛1.6萬輛,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9%。2019年將啟動地球第三極國家公園群建設,讓生態保護與生態旅遊相得益彰。目前,全區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2.14%,初步形成了類型齊全、分佈合理的生態保護網路體系。生物多樣性得到恢復和持續發展,西藏有141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8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96種西藏特有動物物種、855種西藏特有植物物種、22種西藏特有鳥類物種,重要生態系統得到了有效保護。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改善,2010年以來,西藏安排資金118.18億元,開展5261個村每人平均環境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改善了環境品質。目前,西藏主要江河湖泊基本處於天然狀態,環境空氣品質優良率達到97.5%。

  少數民族權利得到切實保障。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治藏方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藏族、門巴族、珞巴族、回族、納西族等西藏世居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得到充分尊重。藏語文資訊化處理技術發展迅速。嚴格貫徹憲法賦予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權利,在西藏各地,藏傳佛教、苯教、伊斯蘭教和天主教等不同信教群眾均和睦相處。目前,西藏有宗教活動場所1787處,僧尼4.6萬餘人,轉世活佛358名;清真寺4座,世居穆斯林群眾1.2萬餘人;天主教堂1座,信徒700余人。政府將寺廟、教堂納入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將僧尼和其他神職人員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享受國家為民眾提供的各項社會福利,實現醫療保險、養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和人身意外傷害團體險全覆蓋,享有民族區域自治法賦予少數民族的各項權利。

  歲序常易,華章日新。縱觀民主改革60年的發展,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西藏人民意氣風發,愛黨愛國,赤誠如火;變革圖強,奮進如歌,書寫了當代西藏發展史上超越夢想的輝煌篇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增添了無窮力量。歷史證明,沒有共産黨的領導,沒有民主改革,就沒有生機勃勃的社會主義新西藏,就沒有西藏人民幸福美好的今天。

  當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西藏工作,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總要求出發,制定了發展和穩定西藏的大政方針,明確了新形勢下西藏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繪就了西藏進一步繁榮發展的美好藍圖。我們堅信,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西藏的明天會更好。

  《光明日報》( 2019年03月30日 03版)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