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60年巨變:西藏從一無所有到盛世繁華

2019-03-29 16:07:00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字號

  草長鶯飛、百花齊放、萬物復蘇,又是一年陽春三月。

  回顧歷史,1959年3月28日,中國共産黨領導西藏各族人民開啟了轟轟烈烈的民主改革。這場偉大變革,徹底廢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久經黑暗痛苦的西藏人民從此走向了無比光明、無比幸福的大道,高原迎來了“新春”。

  60年前,西藏是一個比歐洲中世紀還要黑暗、落後的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社會,佔人口95%以上的農奴和奴隸沒有生産資料和人身自由。“吃不飽、穿不暖、幹不完活,還不完債”這是我年邁奶奶對童年生活的回憶,但生活的困苦無望遠不止於此。政治黑暗、經濟凋敝,整個社會封閉凝滯、瀕臨崩潰;現代工商業和現代科技、教育、文化、衛生事業幾乎是空白,社會生産力水準極其低下;肆意打罵、囚禁、懲罰、賤賣和贈送農奴等踐踏人權的現象司空見慣;自由、尊嚴、勞動果實……一切掌握在佔人口總數不足5%的農奴主手中,留給廣大農奴的只有鐐銬下的奴役與屈辱。

  歷史的轉折終來臨。生産力要發展,就必須要變革阻礙生産力發展的生産關係。舊西藏的封建農奴制度阻礙了西藏社會發展,完全不符合人類社會進步潮流。實行民主改革,是西藏社會的必然出路。通過民主改革,廣大農奴翻身當家作主,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獲得了人身自由,也解放和發展了生産力,為西藏的發展繁榮開闢了嶄新的道路。

  60年來,西藏社會的改變創造了跨越千年的人間奇跡。

  生活從一貧如洗到邁入小康。民主改革前,廣大農奴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民主改革60年來,黨的各項惠民富民政策在西藏全面落實,西藏各族群眾脫貧致富邁向小康。2018年西藏全區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286元,城鎮和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3797元和11450元。現代化耐用消費品普及程度及檔次大大提高,城鎮建設不斷推進,到2018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31%。2016年精準扶貧以來,西藏已有25個深度貧困縣區達到摘帽條件,18.1萬人脫貧。

  醫療方面從命如草芥到全力保障。舊西藏嬰兒成活率只有15%左右,因營養不良而未老先衰佔總人口的80%。如今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網已逐步形成,城鄉居民參加醫療保險制度全覆蓋,農牧區醫療制度參保率達到100%。每人平均壽命也從過去的35.5歲提高到如今的68.2歲,全區人口由1959年的122.8萬人增加到2018年的343.82萬人。全區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547個,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總數達到19035人,分別比民主改革前增長24倍和23倍。

  教育方面從目不識丁到全面發展。舊西藏沒有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學校,文盲率高達95%以上,而如今現代教育事業全面發展,西藏在全國率先實行教育“三包”政策,率先實行15年免費教育政策。2018年,西藏小學凈入學率和初中、高中、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到99.5%、99.5%、82.3%和39.2%,每人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55年。

  經濟方面從大崩潰到大繁榮。西藏地區生産總值由1959年的1.74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1477.6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了191倍;舊西藏沒有一條公路,各類物資運輸全靠人背畜馱,而如今全區公路通車里程達到9.78萬公里,已建立了以公路、航空、鐵路為重點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99%的村通了公路;舊西藏是資訊孤島,極其封閉。如今通信技術發達、網路縱橫,截至2018年底,行動電話用戶達312.3萬,行政村寬頻覆蓋率達到85%,行政村移動信號實現全覆蓋;舊西藏沒有現代工業,如今西藏已初步形成了以優勢礦産業、建材業、民族手工業、藏醫藥業為支柱,包括電力、農畜産品加工、飲食品加工製造等在內的富有西藏特色的現代工業體系。工業增加值也從1959年的0.15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114.51億元。

  60年來,西藏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依然“不變”的是對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弘揚、對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黨中央採取有力措施,促進藏語文的學習、使用和發展;將布達拉宮等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力保護西藏大量重要文化遺産;高度重視西藏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投入專項資金、設置生態崗位,把西藏當做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西藏的碧水藍天。

  西藏民主改革,在世界屋脊上鑄起了一座不朽豐碑,開啟了西藏從一無所有到盛世繁華的光明前景。它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産黨的先進性,也昭示了只有偉大的中國共産黨,才能讓西藏人民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才能帶領西藏人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責任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