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促雪域發展 架溝通之橋——西藏民主改革60年之際回看對口援藏工作

2019-03-29 18:04: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拉薩3月29日電 題:促雪域發展 架溝通之橋——西藏民主改革60年之際回看對口援藏工作

   新華社記者王沁鷗、呂諾

   1994年,中央召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援藏方針和“長期支援、自行輪換”的幹部援助方式,自此開啟了中央與全國各兄弟省市長期對口支援,幫助西藏發展的歷程。2015年和2016年,醫療人才和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也先後開展,援藏機制不斷完善。

   20多年間,對口援藏工作在內地與雪域高原間架起了一道無形的橋梁,促進了西藏的發展,也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

   “生命禁區”裏的精神豐碑

   西藏阿裏風光資料圖。新華網特約攝影師 阿旺次仁 攝

   西藏地處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的自然條件,讓這裡許多地方被稱作“生命禁區”。

   自1995年第一批援藏幹部入藏至今,已先後有8批次約8000名幹部人才進藏工作。在生命的禁區中,他們用對高原的熱愛和對事業的赤誠,樹立了一座座高原精神的豐碑。

   初春的阿裏地區噶爾縣還是一片白雪皚皚,有一個名字未曾被當地群眾忘記——陜西省第六批援藏幹部、時任噶爾縣委書記張宇。

   8年前,也是在同樣的時節,噶爾縣遭遇了一場雪災,當時正在內地休假的張宇得知消息後,一刻不停趕回了高原。4300多米的海拔,零下20多攝氏度的天氣裏,張宇挨家挨戶排查,臉凍得煞白,排查過後輸了3天液才緩過來。

   就是這樣一位為了群眾而忘我工作的援藏幹部,2012年8月倒在了工作崗位上。去世當天,他本來要去參加縣生態産業園區規劃評審會,為戈壁荒灘裏找到一條增收之路……

   “寧叫身體透支,不讓使命欠賬”,張宇並非援藏幹部中的個例。以第七批援藏幹部為例,1513人(含中途輪換人員)中曾有421人(次)患過肺水腫、腦水腫等高原性疾病,63人因公受傷。

   如此代價,是否值得?許多援藏幹部用實際行動做出了回答。

   原第六批援藏幹部、植物學家鐘揚,首次援藏期滿後主動轉為第七批援藏幹部。2015年,他突發腦溢血後,身邊的許多人認為他會離開高原,但綜合考慮了西藏的教育和科研事業需要後,鐘揚在2016年再次延期援藏,直至2018年犧牲在了出差途中。

   “西藏對我的影響是一輩子的,我希望奉獻自己的青春給西藏,為建設祖國邊疆貢獻更多力量。”這是許多援藏幹部的心聲。

   真抓實幹中的實在成效

   林芝市墨脫縣坐落在喜馬拉雅山脈深處,是全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縣。2013年縣城通公路後,一部分鄉鎮的道路還是時通時斷。

   2018年10月22日,廣東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援藏林芝市人民醫院的副主任醫師李振宇(左)在墨脫縣墨脫鎮瑪迪村臨時救災安置點為群眾進行健康巡診。新華社記者 劉東君攝

   即便如此,廣東省援藏工作組從2016年7月到達墨脫縣後的第二天,便踏上了進村入戶的路。全縣8個鄉(鎮)46個行政村,他們計劃三年走遍三次,在每個村至少住上一天,其中還包括17個不通公路的村。

   “工作組實施每一個項目,都要反覆調研、論證,注重科學規劃和長遠效益。”縣政協副主席扎西措姆説。目前,援藏工作組已打造了28個“造血型”産業項目,茶、旅、果、菜、藥等産業落地開花。

   墨脫的“蓮花綻放”,是多年來援藏工作成效落在實處的縮影。除了因地制宜發展各地産業,援藏幹部還急群眾之所急,解決了一批供暖、飲水、出行等制約群眾生活品質提高的問題。

   寶鋼第七批援藏幹部楊千威工作在平均海拔超5000米的日喀則市仲巴縣,發現牧區群眾羊群轉場過河存在困難後,他克服高原施工難度大等困難,在主要轉場線路上修起了13座橋,也是13座牧民心中的“生命線”。

   “我家有400頭羊,過去一次蹚河轉場最多時死了100多只,楊千威是我們大傢夥兒的恩人。”當地村民次仁頓珠説。

   據統計,1995年至今,對口援藏工作累計已投入460多億元建成1萬餘個重點援藏工程,並確保項目、資金向基層和向民生領域傾斜,約80%的資金用於改善農牧區生産生活條件。

   民族交流中的動人真情

   在拉薩市北京實驗中學,北京援藏教師熊愛國被他的學生們親切地喚作“熊爸爸”。

   自2015年主動援藏後,熊愛國幾乎每週末都自行前往學生家中家訪。有的學生住在偏遠農牧區,路上就要花半天時間。遇到貧困家庭的學生,熊愛國還會自費為學生家中買些慰問品。

   “老師待我的孩子就像他自己的孩子一樣,把孩子送到這樣的老師手中,我放心!”拉薩市朗縣的學生家長尼瑪説。

   20多年來,一批批援藏幹部在西藏付出真心,也換回了西藏群眾的真心認可。

   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開展三年來,“漢族大夫好門巴(藏語意為醫生)”的名聲已在藏族患者群眾間口口相傳。手術室外迎候的哈達、錦旗,以及藏族患者聲聲懇切的“托其切(藏語意為謝謝)”,成了援藏醫生們奉獻高原醫療事業的動力。

   在林芝市人民醫院白求恩大講堂,林芝市人民醫院院長、來自廣東省人民醫院的援藏專家李欣(左一)為年輕醫生示範氣管插管技術(2018年8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不能辜負藏族同胞的信任。”遼寧省組團式援藏醫生班允超説。

   在中國海拔最高的地級市醫院——那曲市人民醫院工作時,班允超曾在16天內熬過6個通宵,做了10台手術。手術臺上,患者吸著氧,班允超自己也必須吸氧才能完成工作。

   “跟著班老師,我學到了醫術,更學到了醫者的責任和擔當,以及對生命的尊重。”那曲市人民醫院醫生朗覺説。

   廣東省援藏幹部喻曉坤則忘不了山路上藏族群眾的身影。在走訪墨脫縣加熱薩鄉一個偏遠村時,村民趕了一個小時的路來迎接他們,臨別時送了一程又一程。

   “群眾把我們當自己人,我們也把西藏當成了自己的家。”喻曉坤説。

   西藏日喀則白朗縣科技特派員張際明在輔導當地農民學習溫室大棚種植技術(2016年8月28日攝)。 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2019年夏,第八批援藏幹部即將到期離任,建設高原的隊伍中又將迎來新鮮血液。人員在變,但以實際行動建功高原、建設西藏的精神,卻在一代又一代援藏幹部的傳承中未曾改變。

   “援藏幹部來到西藏,架起了與內地溝通的橋梁,與西藏幹部群眾一起共同建起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住建部第七、第八批援藏幹部劉新鋒説。(完)

[責任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