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就業話題引熱議 被“置頂”的就業如何擴量提質?

2019-03-12 10:50:00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就業置於宏觀政策層面,會場內外,就業話題引發熱議

  被“置頂”的就業如何擴量提質?

  “必須把就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

  “穩增長首要是為保就業。”

  “只要就業穩、收入增,我們就更有底氣”……一直以來,就業都是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高頻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更是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於宏觀政策層面,就業優先與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成為三大宏觀政策。

  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優先不只是“就業”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由民生板塊“前置”到宏觀政策的“位次”調整,而是國家重視就業地位,“更注重數字背後的民生、增長背後的就業”的體現。

  “保就業”,一直以來被政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

  就業升至“優先級”

  在2018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兩次出現。這是近年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使用“就業優先”的表述。

  《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黃守宏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就業優先不僅是要強化已有的就業促進政策,而且要把就業問題置於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來審視和推動。

  從以往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民生角度促就業,到此次就業被“置頂”到宏觀調控內容,這一變化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委員看來,既體現了國家對就業問題的重視,也表明就業將是未來的重要工作的著力發展點。

  過去一年,城鎮新增就業1361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123.7%;城鎮登記失業率3.8%,是10年來的新低;城鎮調查失業率年底是4.9%,同樣屬於較低水準,中間最高的時候也沒超過5.1%。

  面對就業穩中有進的年度答卷,為何還要將之提升到宏觀政策層面呢?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作為有近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比較充分就業至關重要。今年,我國城鎮就業的新增勞動力保持在1500萬人以上,高校畢業生規模再創新高。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就業總量壓力不減、結構性矛盾凸顯,新的影響因素還在增加,必須把就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對於“充分就業”,莫榮委員進一步解釋道,“充分就業”是指在一定市場工資水準下,願意就業的勞動者都能夠就業的狀況:此時,因為存在資訊不對稱等問題,仍會存在供求不匹配的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充分就業與一定的失業率並存,並不是指一切有勞動能力的勞動者全部都就業。我國把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以下作為充分就業指標。繼續推行就業優先,是經濟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穩定和擴大就業的措施密集出臺。去年12月,國務院印發《關於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促進就業工作的若干意見》,從支援企業穩定發展、鼓勵支援就業創業、積極實施培訓、及時開展下崗失業人員幫扶等方面發力穩就業。

  莫榮委員認為,當前的就業政策比較全面,含金量比較高,下一步“關鍵是落實”。

  新業態打開就業新空間

  過去一年,就業局勢穩中向好,不僅在於經濟總量盤子擴大帶來的就業總量擴容,更在於産業結構優化帶動就業結構優化對就業的拉動能力的增強。

  “服務業扮演穩就業的‘壓艙石’。”人社部新聞發言人盧愛紅介紹,第三産業對就業的拉動能力非常強,平均高於第二産業20%左右。

  《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第三産業增加值為46.96萬億元,增長7.6%,增加值佔GDP比重達52.2%。可見,更具靈活就業優勢的第三産業發揮就業“海綿”作用日漸凸顯。

  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新動能正在深刻改變生産生活方式、塑造中國發展新優勢。要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援”。莫榮委員認為,新的就業形態已經成為穩就業的一支重要生力軍,在我國經濟結構優化調整的階段,新業態為勞動力市場提供了更多更有活力的就業崗位。

  在3月7日湖南代表團舉行的第四次全體會議上,58集團首席執行官姚勁波代表也將話題聚焦新業態就業。

  他分享了山西長治丹朱鎮“站長”李宇光的創業故事。2017年58同鎮創立,以鄉鎮為單位,通過網際網路播發農産品、招聘等服務資訊,每個鄉鎮配備一名“站長”負責運營。2017年返鄉創業的李宇光已成為當地的“網紅”,現在他的月收入非常可觀。

  “以網際網路,特別是新服務業為代表的新興業態吸納就業的能力越來越強。”姚勁波代表介紹,據58平臺數據顯示,2018年以家政、外賣、快遞等為代表的服務業薪酬漲幅超過10%,招聘職位數同比增幅達到13.7%。在他看來,創造新就業機會已成為網際網路經濟存在的最大價值。

  代表委員們還認為,在加快發展新經濟過程中,要進一步完善適應新業態從業群體的用工和社保制度,讓勞動者有奔頭、有保障。

  重點就業群體重點“關照”

  2018年底,中國社科院發佈的2019年《社會藍皮書》指出,2019年穩就業重點關注三大群體:高校應屆畢業生、新生代農民工和製造業去産能人員。

  對於這些重點就業群體,政府工作報告中均有所“關照”,“紮實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加強對城鎮各類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幫扶。對招用農村貧困人口、城鎮登記失業半年以上人員的各類企業,三年內給予定額稅費減免。”

  “政策對各個群體總體上很公平,但一些群體也確有其特殊性,如失業人群、低保人群等。”莫榮委員認為,要堅持服務、培訓與維權並重,支援引導農民工和下崗職工多渠道就業創業,加強對困難人群的就業援助和兜底幫扶。

  近些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穩中有增,目前已接近3億人。人社部副部長邱小平表示,將通過穩就業、優服務、強培訓、促創業等手段,來擴大農民工就業。

  針對佔農民工總量過半的80後新生代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2019~2022年)》等文件陸續出臺,明確要求幫助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增加培訓機會,將他們培養成為高素質技能勞動者和穩定就業的産業工人。

  記者梳理髮現,今年去産能任務繼續加碼。如河北明確,2019年內再壓減鋼鐵産能1400萬噸、煤炭1000萬噸、焦炭300萬噸,實現張家口、廊坊鋼鐵産能退出;黑龍江則表示,堅決完成小煤礦關閉和退出落後産能任務,做到真關真管真淘汰。

  肩負攻堅去産能重任的資源大省對做好淘汰落後産能職工安置和再就業工作同樣不鬆懈。今年,河北和黑龍江定下的目標都是“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針對依託自然資源為主導産業、就業結構單一的資源枯竭型城市,莫榮委員認為必須進行經濟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重新培育優勢産業,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這是最終解決好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本報北京3月11日電)

  李丹青 吳迪 王群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