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外開放之路

2019-03-03 11:19:00
來源:《求是》
字號

  作為中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青島利用走出去與引進來打造中國“品牌之都”,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並實施“國際化+”行動,推動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開放。青島是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縮影:開放之門越開越大,城市“本錢”越積越厚!圖為青島浮山灣景色。 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攝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2018年4月13日,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週年之際,黨中央決定支援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援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圖為海南省三亞市景色。 新華社記者 郭程/攝

  改革開放40多年記錄了中國快速發展的歷程,也見證了中國助推世界共同發展進步的歷程。從2015年起,中國電建集團下屬的山東電建三公司在摩洛哥瓦爾扎扎特承建努奧光熱電站項目二期和三期工程。圖為2018年6月7日在瓦爾扎扎特拍攝的努奧光熱電站項目三期工程。 新華社發/山東電建三公司供圖

  中國將以更負責的精神、更開放包容的胸襟、更高品質的增長,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為世界各國共同繁榮作出更大貢獻。圖為2018年10月22日,在安地卡及巴布達首都聖約翰,當地小朋友身穿傳統服裝歡迎中國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首次到訪。 新華社發 江山/攝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確立了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開放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不僅發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歷史證明,對外開放是中國的戰略抉擇,是中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站在新時代,立足對外開放新起點,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不但不會關閉,而且會越開越大,中國必將以更大的開放,促進更大的改革、更大的發展,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帶來更多的福利。

  

  人類社會最終將從各民族的歷史走向世界歷史,正如馬克思、恩格斯當年所預言的,“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於日益完善的生産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中華民族走過的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歷史,從對外開放的視角看,正是中華民族日益從封閉半封閉走向開放,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歷史。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協和萬邦”的寬廣胸懷,自信而又大度地開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經譜寫了萬里駝鈴萬里波的絲路浩歌,曾經創造了萬國衣冠會長安的盛唐氣象。但隨著封建統治階級的沒落,中華民族在近代日益衰落,開放的大門越關越緊。緊閉大門並不能阻擋侵略者的堅船利炮。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列強用炮艦轟開了中國的大門,中華民族陷入內憂外患的悲慘境地。

  新中國的建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也徹底結束了中華民族任人宰割任人欺侮的歷史,重新站起來的中國人民以嶄新的面貌面對世界,謀求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發展與各國的關係,開展經濟合作。但是,由於國際國內形勢的複雜變化,在一段時期內,中國局限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之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正確把握時代主題,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願望,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抉擇,確立了主動打開國門搞建設的基本國策,實行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洞察世界大勢,總攬戰略全局,推進對外開放理論和實踐創新,確立開放發展新理念,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偉大構想,堅定不移堅持並深化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從興辦經濟特區到開放沿海沿邊沿江沿線和內陸中心城市,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共建“一帶一路”,從大規模引進來到大踏步走出去,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潮流,經濟社會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創造了持續高速發展的人間奇跡。中國國內生産總值佔世界生産總值的比重從1978年的1.8%上升到2017年的15.2%;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從1978年的384美元上升到2018年的接近1萬美元。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外匯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創造這樣的奇跡,一條極為重要的經驗,就是始終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以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的主動,贏得深化改革的主動,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為改革和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

  ——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引進外商直接投資。1979—2017年中國累計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達18966億美元,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

  ——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外貿易額快速增長。2018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4.62萬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220多倍。

  ——積極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努力提升自貿區標準,發揮自由貿易區對貿易投資的促進作用。截至2018年9月,累計與25個國家和地區達成17個自貿協定。

  ——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積極發展對外投資,帶動技術和勞務輸出。2017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額(不含銀行、證券、保險)1201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41.1倍,年均增長30.6%。

  ——堅持和倡導不同文明相互學習和借鑒,認真學習、廣泛吸收借鑒國外先進的思想文化和文明發展優秀成果,加強國際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文化相融。

  通過實施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戰略,有效利用了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獲得了推動發展所需的資金、技術、資源、市場、人才乃至機遇,提高了資源配置的效率,增強了自主創新和發展的能力,促進了生産力的大發展。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開放不止步,改革、發展不停頓。

  將改革和開放相提並論,融為一個有機整體,作為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貫穿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是中國高速發展的關鍵一招,是高瞻遠矚的歷史決策,體現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深刻把握。早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就深刻地指出:“一個對外經濟開放,一個對內經濟搞活。改革就是搞活,對內搞活也就是對內開放,實際上都叫開放政策。”站在改革開放的更高起點上,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必須“堅定不移深化各方面改革,堅定不移擴大開放,使改革和開放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深化改革為對外開放奠定了有效推動的體制基礎;對外開放為深化改革提供了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體制規範。市場經濟本質上是開放經濟。沒有改革,不破解舊的體制機制的弊端,就不可能實行對外開放,形成適應國際市場的開放型體制機制。沒有開放,不形成統一開放、內外貫通、公平競爭、要素自由流動的市場體系,就不可能建立、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與開放相輔相成,對於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

  回顧改革開放的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改革與開放從來就是相互促進、一體推進的,從一定意義上説,改革就是開放,開放也是改革,目的都是為了更好發展。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搞市場經濟,沒有先例可循,我們只能在摸索中前進、在借鑒中提高。改革需要開放,開放推動改革。正是通過對外開放,我們逐步了解和掌握市場經濟的規律,學習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以開放“倒逼”改革,促使我們更加深刻自覺地認識和運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律,推動形成更加科學有效的體制機制。從改革外貿指令性計劃管理,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接國際經貿規則,再到建設統一開放的大市場,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持續釋放,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發展速度和效率不斷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決破除一切阻礙對外開放的體制機制障礙,推進包括放寬市場投資準入、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擴大內陸沿邊開放等在內的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市場準入和監管、産權保護、信用體系建設等方面的法律制度,著力營造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例如,2018年6月,我國出臺新版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外資限制性措施大幅度減少,不但擴大了對外開放,也推動了國內簡政放權、通關便利化等改革,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得到進一步完善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嶄新的對外開放政策舉措,使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一片低迷的形勢下,再現了“風景這邊獨好”的奇跡。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後。對外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這是我們總結中華民族興衰史,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得出的一條基本經驗,這是經歷了無數磨難,付出了巨大代價,進行了頑強拼搏,艱辛探索得來的經濟社會發展“寶典”,必須牢牢把握,長期堅持,決不動搖。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經濟全球化就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邏輯和時代潮流。能否把握這個邏輯、順應這個潮流,掌握歷史主動權,決定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前途命運。

  生産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産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經濟全球化促進了貿易大繁榮、投資大便利、人員大流動、技術大發展,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加速了科學的普及、知識的傳播、技術的擴散、人員的流動,增加了人類共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在經濟全球化不斷加深、各國之間相互聯繫日益緊密的條件下,要謀求發展壯大,必須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更加積極主動地打開國門搞建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融入世界經濟是歷史大方向,中國經濟要發展,就要敢於到世界市場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遠不敢到大海中去經風雨、見世面,總有一天會在大海中溺水而亡。所以,中國勇敢邁向了世界市場。”

  經濟全球化是機遇,也是挑戰。事實上,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能成功抓住機遇、有效應對挑戰。要不要對外開放,這是一個問題;對外開放能不能成功,這又是一個問題。

  近代以後,隨著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形成及其全球擴張,西方發達國家率先實現現代化,走在了時代的前列,確立了在世界體系中的統治地位,成為了支配者;大多數落後國家則變成了發達國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為了被支配者,長期處於經濟發展落後、人民生活貧困、社會動蕩不安的困境之中。出現這種情況並不是偶然的。從歷史上看,經濟全球化總體上是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其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以資本利潤最大化為動力,奉行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這就必然引出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即一極是財富的積累、一極是貧困的積累。這一積累規律,不僅表現在一個國家中,也表現在國家和國家之間,而且在世界範圍內不斷擴大,凸顯經濟全球化的“雙刃劍”效應。基於這樣的事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外一些學者提出,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是不平等的,存在著支配和依附的關係,因而發展中國家要想擺脫落後、實現現代化,必須與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脫鉤,獨立搞建設。這就是著名的“依附論”。

  在改革開放初期,乃至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我們也曾經有過疑慮。在跳入世界經濟大海的過程中,我們嗆過水,遇到過漩渦,經歷了風浪,但我們到中流擊水,在游泳中學會了游泳。為什麼中國的對外開放能夠取得成功?原因有很多,其中最根本的一點,就是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從而開拓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世界潮流的成功的對外開放之路。中國在堅持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同時,始終注意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既有效防範化解了各種重大風險挑戰,通過改革開放實現了自身發展,又通過自身發展為世界共同發展進步作出了卓越貢獻;中國在對外開放中,既給自己帶來了大發展的機遇,也給世界帶來了大發展的機遇,中國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約30%的貢獻率,絕不是一個簡單的統計數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外開放之路是怎樣一條道路呢?

  ——是以人民為中心的開放之路。堅持對外開放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展社會生産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是獨立自主的開放之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以穩步有序、漸進可控的方式推進對外開放。

  ——是統籌內外的開放之路。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既立足國內,充分運用我國資源、市場、制度等優勢,又重視內外聯動,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

  ——是互利共贏的開放之路。堅持共商共建共用的原則,讓世界各國實現聯動增長,走向共同繁榮、共同進步,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為世界共同發展進步貢獻力量。

  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經濟全球化作為客觀規律,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雖然有曲折和反覆,但它作為經濟發展客觀規律,是人為力量無法改變的。實踐證明,問題不僅在於要不要實行對外開放,更在於如何實行對外開放,走什麼樣的開放道路,得到什麼樣的開放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外開放之路是一條成功的道路,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是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舉。它不僅摒棄了“國強必霸”的霸權主義邏輯,也解開了“依附論”的困惑。它既順應了中國人民要發展、要創新、要美好生活的歷史要求,又契合了世界各國人民要發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時代潮流。它極大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外開放之路必將越走越寬廣,前途光明燦爛。

  過去40多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品質發展也必將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對外開放也進入了新時代,面臨新形勢新使命,需要新作為新突破,需要抓住機遇行穩致遠,需要破解風險化危為機。

  從國內看,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深水區,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向前推進。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從國際看,發展和變革風起雲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治理體系深刻重塑,國際格局加速演變。從我國同世界的關係看,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高度融合、深度互動的趨勢更加明顯,對外開放從早期引進來為主轉為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中的影響不斷上升。

  國內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要求我們必須以更廣的視野、更高的目標、更開放的胸襟、更有力的舉措推動全面開放、全方位開放、高水準開放,加快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國際經濟合作步伐,以利於在更大範圍和更高水準上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利於更加有效提升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形成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以利於承擔更多力所能及的責任,更加有力推動世界經濟的繁榮發展;以利於更加適應並引領經濟全球化,為世界經濟增長作出更大貢獻;以利於更好引領世界發展潮流,為人類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開放融通的潮流滾滾向前,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命運與共、休戚相關,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中國對外開放的引領旗幟。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發展也需要中國。隨著我國對外開放領域的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水準的不斷提高,綜合國力的不斷上升,中國與世界的互動不斷加深,中國有更強能力解決好自身問題,實現自身更好發展;也有更強能力合作協同解決世界性難題,促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掀開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篇章,開啟了加強中國同世界交融發展的新畫卷。

  觀察中國發展,“要看中國取得了什麼成就,更要看中國為世界作出了什麼貢獻”。改革開放40多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記錄了中國快速發展的歷程,也見證了中國助推世界共同發展進步的歷程。

  ——1978—2017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年平均增速為9.5%,遠高於世界同期2.9%左右的水準。1979—2017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平均貢獻率達到18.3%。近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0%左右,成為世界經濟的穩定器和動力源。

  ——中國作為世界第一齣口大國,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大量物美價廉的商品。中國不斷完善社會治理,為世界各國人民來華旅遊、學習、經商創造了更好條件。中國不斷擴大進口,為其他國家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大量中國企業走出去,促進了發展中國家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2013—2017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貨物貿易額累計超過5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超過700億美元,上繳東道國稅費22億美元,創造了21萬個就業崗位。

  ——中國堅持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向經濟困難的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加上改革開放前的對外援助,截至2016年,中國累計對外提供援款4000多億人民幣,實施各類援外項目5000多個,其中成套項目3000個,舉辦11000多期培訓班,為發展中國家在華培訓各類人員26萬多名。

  ——未來15年,中國預計將進口24萬億美元商品,吸收2萬億美元境外直接投資,對外投資總額達到2萬億美元,出境旅遊超過20億人次,必將給世界各國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中國倡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觀,踐行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秉持開放、融通、互利、共贏的合作觀,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堅持共商共建共用的全球治理觀,為破解時代難題、化解風險挑戰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

  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中國始終是全球共同開放的重要推動者,始終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穩定動力源,始終是各國拓展商機的活力大市場,始終是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的積極貢獻者。

  國家的對外政策是國內政策的延伸。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對外開放道路,絕不是一種權宜之計,而是植根于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更體現了中國共産黨的初心使命和社會主義的本質,這是中國共産黨人和中國人民鄭重的戰略抉擇。中國共産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是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鬥的政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人類面臨向何處去之際,著眼於人類發展和世界前途面臨的重大問題提出的中國理念和中國方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本質上是和平發展道路,選擇的是通過和平發展方式,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時,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內在地融入民族復興的夢想之中。還要看到,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中國人民成了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彼此之間結成了平等友善的新型社會關係,這種新型的社會關係體現在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關係理念和價值觀中,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要注重利,更要注重義。義,反映的是中國共産黨人、社會主義國家的理念和價值觀,是真心希望全世界共同發展,特別是真心希望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贏原則,不搞我贏你輸,要實現共贏。只有義利兼顧才能義利兼得,只有義利平衡才能義利共贏。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各國經濟社會發展聯繫日益密切,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同時,世界經濟深刻調整,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自由貿易和多邊體制受到衝擊,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很多,風險挑戰加劇。要開放還是封閉,要互利共贏還是以鄰為壑,在此歷史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重要講話,反覆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中國推動更高水準開放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腳步不會停滯!”這些重要申言,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登高望遠,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國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和推動世界經濟繁榮發展的堅定決心、堅強意志和大國擔當,回應了國際社會的關切,指明瞭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前進方向。

  中國將堅定不移推動形成更高水準的開放。採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擴大進口空間,激發進口潛力。持續放寬市場準入,進一步精簡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提升投資自由化水準。打造開放新高地,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加大智慧財産權保護力度,創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資和營商環境。

  中國將堅定不移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讓經濟全球化進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堅定支援開放、透明、包容、非歧視性的多邊貿易體制,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旗幟鮮明反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提升多邊和雙邊開放水準,推動各國經濟聯動融通,實現聯動增長。

  中國將堅定不移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積極支援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等多邊機制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弘揚共商共建共用的全球治理理念,推動變革全球治理體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提升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努力使全球治理體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數國家意願和利益。

  中美關係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兩國在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全球發展繁榮方面擁有廣泛共同利益、肩負著重要責任。保持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中美兩國誰也離不開誰,合則兩利,鬥則俱傷,合作是最好的選擇。堅持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中美關係的發展就一定會迎來光明前景。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也不能關閉;開放的中國既造福中國人民,也造福世界人民;封閉的中國對中國人民是災難,對世界人民同樣是災難。世界應該對中國的開放充滿信心和期待,對開放的中國充滿信心和期待。中國將以新的全面開放,促進新的全面改革和全面發展,中國將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世界建設得更加美好。

[責任編輯:楊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