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上海公共文化服務實現精準配送

2019-02-14 09:24: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如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讓公共文化服務離百姓近一點、再近一點?上海率先走出一條公共文化精準配送的新路子。記者近日參與了2019年上海公共文化內容配送功能表的“出爐”過程,方知“配菜人”不易,“點單人”糾結,精準配送的“精準”二字最見功力。上海構建公共文化四級配送體系的背後,正是以需求側推動供給側改革的細緻實踐,由此帶來資源供給、産品分類、工作服務方式等多方面的革新,為百姓提供了更豐富、可口的公共文化産品。

  一張不斷細化的需求地圖

  5063個居委專屬二維碼安裝在百姓家門口,落戶在手機雲端。海量需求數據在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平臺匯聚,並進行實時動態採集和統計分析,經過項目展示“集讚”,最終産生各街鎮共性需求排序,形成一張市民公共文化需求地圖。這張地圖不僅為基層“點單”提供依據,也成為今年上海公共文化內容配送功能表形成的重要參考。

  從2016年開始,上海推動公共文化內容配送機構改革,構建統一的市級內容配送平臺,堅持重心下移,不斷推動市、區、街鎮三級公共文化內容配送體系建設。“聚焦百姓需求,追求服務精準化。”上海市群藝館公共文化配送中心主任朱靜波這樣概括平臺建設的初衷。令她欣喜的是,“舉手”參與公共文化配送的主體逐年增多,社會主體越來越活躍,市民的獲得感和滿意度越來越高。

  2019年,有357家社會主體申報參與上海公共文化配送服務,其中,332家單位的1414項産品通過初審,其中有四成是首次亮相的新機構,申報的産品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功能表”新品佔比達85%。

  以前愁的是“菜品”不夠多,現在有了越來越豐富的配送“功能表”,如何“點好單”?朱靜波發現,社區文化活動工作人員是“點單人”,他們要代居民“下單”,在供需鏈上始終存在一條縫隙,常常面臨糾結。比如,有人想學插花,有人想看魔術,眾口如何調?如何緊跟市民需求,讓大家滿意?如何將百姓的個性化需求,即時轉化為共性需求,再從配送平臺反饋回去?這些都是難點。

  上海採取的做法是,充分調研,充分徵詢,利用技術手段進行匯總分析,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適度考慮個性化需求。以此為基礎,繪製力求清晰的市民需求地圖。每季度對實際點單配送數據進行分析,舉辦線下供需對接會,對市民點單意向、機構合作意向進行統計分析,通過“文化上海雲”平臺,開展産品“集讚”活動,深化需求對接——從線上到線下,再從線下走到線上,通過螺旋上升,不斷了解需求、對接供需、完善服務和評價機制。

  一張更加透明的配送網路

  徐匯越劇團在今年的市級配送項目展示集讚活動中,以11萬多票數位居榜首,越劇名段《血手印》成為最受社區歡迎節目。前幾年劇團一直參加徐匯區級配送,還立足所在的斜土街道組建畢派傳承基地,在社區擁有眾多粉絲,直到2017年才進入市級配送。“節目在市級配送平臺得到認可,讓我們更有信心了。”劇團創始人、藝術總監樊亞娟説。

  “早上還沒到辦公室,打開微信,就處理了兩個社區的配送點單。”上海舜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負責人俞曉波説,自從2018年12月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移動平臺第一期上線,參與配送更加方便了,能夠及時和“點菜”的社區溝通需求。

  從2018年開始參與上海公共文化配送的申報者全部通過網上申報,必須上傳演出或活動視頻,徵集項目展示集讚也成為必備考量。“集讚的過程,不僅是需求調研的過程,也是産品公示的過程,有的主體使用了他人的照片或視頻,馬上就會被舉報。”配送中心主任助理高海濤介紹,移動端平臺上線後,訂單從點單到完成,全過程基本操作可隨時隨地進行,並接受配送各方監督。

  一個顯著變化是,2019年上海公共文化內容配送全面向四級延伸,離百姓家門口越來越近,文藝演出、展覽展示、特色活動都增加了居村定製版。“這意味著,我們一邊對産品進行標準化要求,一邊要引導參與主體提供滿足基層不同需求的産品,在保證品質的前提下,實現個性定制。”朱靜波説。

  一個更加充滿活力的群文體系

  “創意手繪、陶藝年輕人喜歡,滑稽戲、茶道進社區,居民反響也很熱烈,選擇多,更要好好挑。”一些居委文教幹部在供需會熙熙攘攘的展臺前,還是有些拿不定主意,但這已是甜蜜的糾結。有了市民的大眾點評作依據,再看了供需會的線下實體店,“下單”時心裏更有底了。

  幾年來,上海公共文化配送改革成效初顯,市、區、街鎮、居村四級公共文化內容配送體系逐步建立。2018年,基本實現居村公共文化服務配送全覆蓋。市級配送示範效應有效發揮,區級配送流程機制更加規範完善,街鎮第三級配送職責更加明確,居村第四級承接配送能力逐步增強。

  各區配送中心結合區域特點各顯神通,將適合百姓需求的公共文化配送産品送到百姓家門口,打造各具特色的品牌居村活動室。寶山區構建“春之櫻、夏之郵、秋之藝、冬之閱”文化四季品牌格局,並將末梢延伸至基層居村。徐匯區繼打造百姓家門口的“三室藝廳”之後,作為激勵機制又評選“最美三室藝廳”,入選的綜合文化活動室將享有配送額度傾斜、在區級配送平臺賬號直接點單的“特權”。松江區走出星級管理的路子,打造家門口的“百姓藝堂”。

  即將到來的週六下午,靜安區北站街道高壽裏居委活動室又將響起胡琴鑼鼓。京劇老師徐潔倩是地道的靜安人,從小在北站少兒京劇隊學習,得知基層團隊缺少京劇老師後立馬加入。借著居委配送的春風,靜安、松江、嘉定等區,紛紛扶持“學藝人”成為“傳藝人”,讓公共文化配送的陣地“輸血”,帶動街鎮村居實現自我“造血”,推動社區文化資源的共建共用。(記者 顏維琦)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