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一所民營醫院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生死蝶變”

2019-02-14 08:53: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石家莊2月13日電 題:一所民營醫院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生死蝶變”

  新華社記者張濤、齊雷傑、閆起磊

  57歲的患者趙華(化名)從未想到,近日他在燕達醫院的一例手術,竟是河北省內開展為數不多的針對複雜心臟病實施的希氏束起搏器植入術。

  能成功實施如此尖端的手術,得益於這家醫院先進的心導管介入診療技術。對趙華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是由北京朝陽醫院專家、河北燕達醫院醫療院長盧長林以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郭煒華教授等共同實施的。

  燕達醫院地處河北廊坊三河市燕郊鎮,這裡與北京通州只隔著一條潮白河。近5年來,這家民營醫院還實施了河北首例微創小切口體外迴圈二尖瓣置換等手術。

  無法想像的是,現在“高大上”的燕達醫院,5年前卻面臨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2014年3月記者走訪這家醫院時,其慘狀可用“門可羅雀”來形容:大廳空空蕩蕩,就診患者很少。醫院規劃床位3000張,實際只開放1000張,住院患者只有300人,床位閒置率高達70%。

  北京大醫院有的設備,這裡都有。甚至北京大醫院沒有的設備,這裡也有。然而,北京大醫院幾乎人滿為患,設備和醫生高負荷運轉,核磁檢查等要長時間排隊。燕達大型醫療設備卻都閒置“睡大覺”,虧損嚴重。

  “醫護人員比病人都多,冷冷清清,護士晚上值班都害怕。”醫院行政工作人員張春桃2010年入職時,燕達醫院才開始試運營,大樓裏每天病人只有150人左右。環境優美、設備先進、患者少噪音小,燕達醫院經營困難,卻成為電視劇拍攝“聖地”,多部火爆的醫療劇在這裡拍攝。

  如此尷尬局面和強烈反差背後,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燕達醫院硬體一流,但醫護人員技術水準與北京大醫院不可同日而語,難以取得患者信任,另一方面燕郊雖有數十萬北京上班族,但其北京醫保卻無法在當地醫院使用。

  命運轉機出現在2014年。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列入國家戰略,燕達醫院成為京津冀醫療合作的一個試點單位,先後與北京朝陽醫院、天壇醫院、首都兒研所、北京中醫醫院等多家北京優質醫療機構合作,從此日新月異。

  曾在朝陽醫院擔任護士長多年的吳虹、朝陽醫院心內科副主任盧長林等人,2014年7月作為朝陽醫院第一批專家,“植入”燕達醫院,分別擔任護士長、醫療院長等,每週絕大部分時間都工作在燕達醫院。這裡的管理、診療等開始向北京大醫院看齊。這裡有多方面專家,可開展會診,病人和家屬心裏都踏實。

  “過去,當地人要到燕達醫院看心腦血管疾病需要很大勇氣,大部分患者都是直奔北京大醫院。”盧長林説。如今,有了北京醫療機構的鼎力相助,燕達醫院原來無法開展的腦科、心臟、泌尿等大型手術,逐漸都能做了,不少複雜手術在燕郊、廊坊乃至河北省都開了先河。

  “我剛來時,科裏一天只收治了兩個病人,這在朝陽醫院簡直無法想像。”盧長林説。現在,不少患者都奔北京專家而來,醫院每年介入治療數量從個位數躥升到2000多例。

  短短幾年,燕達醫院門診患者就從每天150人左右暴增到1000多人,幾乎增長10倍。2018年,醫院門診超過53萬人次,出院量達到2.4萬人次。醫院開通了北京醫保窗口,通州、順義、平谷等地一些北京患者,開始跨過潮白河來燕達醫院看病。

  2018年12月,燕達醫院成為河北省首家獲批的民營三甲綜合醫院。短短5年時間,這家醫院走過了公立醫院三四十年的發展歷程。北京大醫院優質醫療資源和管理模式在此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醫院迎來發展春天。周邊患者無須擠破頭進京,就近就能享受到優質服務。

  京津冀協同發展正逢其時。如今,河北已有400多家二級以上醫療機構與京津開展合作,合作項目突破500個。在河北省工作的北京醫生已超過1200人,他們像“種子”一樣,正在為更多醫療機構和病人帶來新的轉機。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