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美國主導的“中東和平”會議耐人尋味

2019-02-13 09:34: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美國主導的“推進中東和平與安全未來部長級會議”,2月13日至14日將在波蘭華沙舉行。此次會議以“促進中東和平穩定”為主題,卻受到了包括歐盟在內的有關各方廣泛質疑。在伊核協議岌岌可危和中東局勢波譎雲詭的複雜背景下,這次會議至少有4個極不尋常且耐人尋味的看點。

  唯獨伊朗“被缺席”

  1月11日,美國國務院宣佈將於2月中旬在波蘭華沙舉行中東問題國際會議。國務卿蓬佩奧聲稱,此次會議旨在“集中討論中東穩定與和平、自由與安全”,包括“確保伊朗不造成不穩定影響”。特朗普政府于2018年5月8日宣佈退出2015年達成的伊核協議,並於當年11月全面恢復對伊朗的制裁。特朗普政府單方面撕毀伊核協議,令國際社會歷經10年艱苦談判取得的寶貴成果岌岌可危,給本已錯綜複雜的中東局勢增添了新的不確定性。美國不斷指責伊朗不僅繼續發展核武和導彈,而且威脅地區和平與穩定;伊朗對此堅決否認;國際原子能機構也確認伊朗並未違反伊核協議。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以“中東和平穩定”為主題的國際會議,卻唯獨將中東地緣政治主角之一伊朗排除在外。2月8日,波蘭副外長契霍茨基接受媒體採訪時直白地表示:“受美伊關係惡化影響,本次會議不打算邀請伊朗參加。”波蘭外交部表示,已向7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發出參會邀請,其中包括除伊朗之外的幾乎所有中東國家以及相關大國。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茹拉卡拉伕日前撰文指出,儘管美國矢口否認,但這次會議的實質目的就是組建一個美國主導的“反伊朗聯盟”。

  伊朗強烈抨擊此次會議,譏諷其為“絕望的反伊朗馬戲團”。伊朗外長扎裏夫在社交媒體上怒斥波蘭“忘恩負義”,指責波蘭忘記了伊朗曾在二戰期間拯救和庇護了10萬波蘭難民的歷史。

  據波蘭外交部證實,俄羅斯已明確拒絕出席此次中東國際會議。俄羅斯外長拉伕羅夫表示,俄方對美國主導的中東和平國際會議持“高度懷疑”態度。俄羅斯駐聯合國代表涅邊賈近期在聯合國安理會發言時批評説,這次“一邊倒”的中東會議,對於地區和平與安全來説只會“適得其反”,“將地區大國伊朗孤立起來,並且把巴以問題排除在外,這樣的會議何談中東和平?”

  巴以和談受挑戰

  巴以問題一直是中東和平進程繞不開躲不掉、剪不斷理還亂的關鍵議題,近20多年來的美國歷屆政府都將促進巴以和談作為中東政策的重要內容。但特朗普政府卻冒天下之大不韙,在耶路撒冷地位問題上挑動中東地區的敏感神經。2017年12月6日,特朗普正式宣佈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將美國駐以使館由特拉維夫遷往耶路撒冷,加劇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的緊張局勢,不僅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普遍反對,也招致美國的中東和歐洲盟國的批評。此舉對中東地區的安全穩定、大國關係和中東和平進程都産生重大影響。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將出席此次會議,巴勒斯坦方面則公開拒絕了美方的邀請。巴勒斯坦首席談判代表埃雷卡特表示:“我們的立場很明確,我們不會出席此次會議,並且任何人也代表不了巴勒斯坦。”據報道,巴方擔憂美國和以色列借此次會議謀求與會國家對耶路撒冷歸屬問題的“承認”。巴勒斯坦政府發言人卡瓦斯梅赫警告稱,這次會議是美國和以色列企圖“消滅”巴勒斯坦國的陰謀的一部分。巴勒斯坦當局還呼籲阿拉伯國家集體抵制這次會議。據悉,黎巴嫩政府已決定不參加此次中東會議。

  波蘭爭當東道主

  值得玩味的是,這場聚焦“中東和平與穩定”的國際會議,既不在中東地區召開,也沒有在相關大國或國際組織所在地舉行,而由似乎並不相干的中歐國家波蘭承辦。波蘭政府的官方解釋是:“作為國際社會的一員,波蘭有權利參與組織一場旨在推進中東地區穩定與繁榮的國際會議。”但其背後的原因絕非這麼簡單,美國和波蘭各有打算。

  對美國來説,選擇華沙作為主場推銷其中東政策,借此分化歐盟在伊核問題上的統一立場,當屬題中應有之意。《政客》歐洲版網站分析認為,在波蘭舉行的中東會議,正值第55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慕安會)召開前夕,這將為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先入為主地定調中東政策提供有力平臺。隨著特朗普政府執意退出伊核協議,歐盟與美國在伊核問題上的分歧嚴重,歐盟以及作為伊核談判成員方的英、法、德3國堅決維護伊核協議,並且得到了歐盟成員國的一致支援。美方則揚言“伊核協議終結只是時間問題”,並通過二級制裁等措施不斷對歐盟施壓。美國拉波蘭合辦中東會議,不啻于在歐盟內部打入一根楔子,為瓦解歐盟對伊政策創造突破口。波蘭智庫“維謝格拉德洞察”外交政策專家薩博羅斯基指出,“波蘭正在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分包商”。

  對波蘭來説,爭當中東會議東道主只是其親美政策的一個縮影。自2015年上臺執政以來,以總統杜達為首的法律與公正黨政府堅定奉行“美國第一”的外交政策,在一系列問題上“唯美國馬首是瞻”。尤其是為防範俄羅斯,波蘭政府極力“懇求”美國在波建立永久軍事基地,這種“誠懇態度”引得特朗普喜笑顏開。此外,由於在難民安置和司法改革等問題上與歐盟及德、法等成員國齟齬不斷,波蘭倚美自重的趨勢愈加明顯。《政客》等歐洲媒體警告説,波蘭這種“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的戰略,本身就存在極大風險,而且與伊朗交惡也斷送了能源多元化的一條可行之路。

  歐盟不願選邊站

  作為伊核協議的堅定維護者,歐盟對於此次中東會議並沒有多少熱情。鋻於此次會議矛頭直指伊朗,歐盟及其主要成員國不願在美伊之間選邊站隊,因此採取了“技術性”回避或“降格”處理。日前,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莫蓋利尼以“日程衝突”為由,排除了出席此次峰會的可能性。德國將派一名外交部官員代替外長馬斯出席此次中東會議。法國尚未公佈參會人選,但據此前報道,法國外長勒德里昂很可能缺席會議。參與伊核問題六方談判的歐洲三大國中,僅有英國正式宣佈將派外交大臣亨特與會。

  鋻於以上種種,外界對此次會議的前景並不樂觀。波蘭外交部當地時間2月11日最新發佈的消息稱,目前僅有11個中東國家確認將派代表出席會議。應者寥寥,似乎已經預示著,想要通過組建國際同盟孤立伊朗的美國,自身恰恰正在被孤立。在《金融時報》副主編茹拉卡拉伕看來,這可能是特朗普政府實施的最無聊的一次外交行動,最樂觀的結果是浪費與會者的時間,最糟糕的結果則是破壞中東和平與穩定。(記者 鞠輝)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