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谷文昌:紮根東山島 造林治風沙(弘揚民族精神、奮鬥精神)

2018-12-03 08:34: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在福建省東山縣,每逢清明、春節敬祖,當地百姓總是“先祭谷公,後祭祖宗”。這位東山縣幾代人唸唸不忘的“谷公”,就是東山縣委原書記谷文昌。

  谷文昌生於1915年,河南林縣(今林州市)人。1944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50年5月隨軍渡海解放東山島,先後在這裡擔任城關區委書記、縣委組織部長、縣長、縣委書記。

  上世紀50年代的東山,是“沙灘無草光溜溜,風沙無情田屋休”的荒涼沙島。一年6級以上大風多達150多天,全島森林覆蓋率僅為0.12%,新中國成立前被風沙掩埋了11個村莊。當地農民一年到頭缺吃缺燒,不少人只得端著破碗討飯。面對肆虐的風沙,面對生活貧困的群眾,谷文昌立下錚錚誓言:“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

  為了找到適宜沿海種植的樹種,東山縣委組成了由領導幹部、林業技術員、老農三結合的實驗小組,谷文昌任組長。他們在飛沙灘上“旬旬種樹”,定時觀察氣候、濕度、風向、風力對新種木麻黃回青、成活的影響,終於總結出種植木麻黃的技術要點。每逢雨天,各級幹部率領群眾在百里海灘上擺開造林戰場,幾年下來,177條每條寬50至100米、總長達194公里的林帶,覆蓋了東山大地,戰勝了危害東山人民的風沙。

  如今的東山,天藍、海碧、沙白、林綠,不毛之地已變成鬱鬱蔥蔥的生態旅遊海島。谷文昌當年描繪的願景,“舉首不見石頭山,下看不見飛沙灘,上路不被太陽曬,樹林裏面找村莊”已變成現實;“國家級生態縣”的美譽,也成為東山人的驕傲。

  帶領百姓植樹造林82000多畝,谷文昌為改變東山千百年來惡性迴圈的生態環境作出了貢獻。而在東山人的心目中,谷文昌留下的更寶貴的財富,是他樹立起的“始終把百姓放在心上,一切從人民的需要出發”的榜樣。

  “谷書記經常騎著自行車下鄉,隨身帶著一把鋤頭、一個手電筒和水壺,白天和群眾一起勞動,晚上開座談會,吃的是厚葉菜和地瓜梗熬的粥,睡的是地鋪。”曾任東山縣委通訊員的朱財茂回憶,“正是這種以上率下,帶出了東山當時的好政風。”

  谷文昌要求身邊的幹部堅持群眾路線,發揚優良作風,到農村工作時,不當東轉西看的“風水先生”;説話辦事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弄虛作假;吃飯住宿不搞特殊……谷文昌還要求幹部,“把政治、技術、業務結合起來,孜孜不倦地學習。管農業的,要懂農業、會幹農活,管鹽業的要會制鹽坎、曬鹽……”

  一年到頭,谷文昌大部分時間在基層。在田頭,他與農民席地而坐談生産;在村舍,他與農民一道卷著土煙拉家常。他常年深入田間,挽起袖筒植樹,捲起褲腳犁田,拿起鋼釬打石頭,群眾盼什麼,他就帶領群眾幹什麼。

  谷文昌為官恪守兩條原則:只要對百姓有利的事,哪怕排除萬難也要做到;凡是對黨的威信有害的事,哪怕再小也不能做。“不帶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為人民”,谷文昌將這兩句話寫在了筆電上,踐行了一輩子。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位人民的好縣委書記仍然活在人們心中。在東山島,老百姓親切地把木麻黃稱作“谷樹”,在他們眼裏,谷文昌就是一棵紮根于東山島的木麻黃,一棵根植于百姓心裏的木麻黃。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