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壯美黃河行】沿著黃河,深探今昔內蒙古之光

2018-09-14 15:55:00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字號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是中國的第二大河。發源於青海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約古宗列盆地,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及黃淮海大平原,流經9省區,注入渤海。黃河全長5464公里,在內蒙古段全長830公里,流經烏海、阿拉善、巴彥淖爾、鄂爾多斯、包頭、呼和浩特6個盟市,形成一個大“幾”型,孕育出豐饒的河套平原,傳承著古老的農耕文明,留下了壯美的大自然印記。

  合理利用黃河帶來的珍貴水資源,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展現黃河所帶來的自然和人文魅力,依託沿黃經濟帶推進産業轉型升級.......黃河的治理與開發,一直為生活在內蒙古沿黃地區的人民所探索和實踐。

  黃河見證和影響著內蒙古沿黃地區的歷史變遷,黃河與內蒙古的故事,今昔更精彩。

  哺育,母親河牽係內蒙古千家萬戶

  內蒙古黃河灌區是我國歷史悠久的著名大灌區之一,早在唐貞元年間,在今巴彥淖爾市五原縣一帶曾“鑿成應、永靖二渠,灌田數百頃”。內蒙古黃河灌區西起烏蘭布和沙漠東緣,東至呼和浩特市東郊,目前,河套灌區、土默川灌區和黃河南岸灌區共有灌溉面積近1000萬畝,四通八達的灌溉水系讓黃河水流進千家萬戶的田間地頭。

  黃河流經巴彥淖爾市345公里,灌溉出豐饒的“塞外糧倉”——河套平原。河套灌區是全國3個特大型灌區之一、亞洲最大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區,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油生産基地。

  但你可曾知道,河套灌區地處乾旱的西北地區,降雨量少,蒸發量大,是一個沒有引水灌溉便沒有農業的地方。在歷史上,這裡常年引水無控制,枯水季節用水不足,洪水季節又大量進水,甚至氾濫成災,直到1961年三盛公水利樞紐的建成,才結束了這裡因“多口引水、無壩自流”的歷史,開創了河套灌區一首制引水灌溉的新紀元。

  坐落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境內的“萬里黃河第一閘”——三盛公水利樞紐是河套千萬畝灌區的源頭。它是國家早期建設的重點工程之一,從1959年6月5日開工建設至1961年5月竣工,開挖了輸水總幹渠;而後50多年,陸續進行了以排水、節水改造等為中心的其他三個階段的建設,使河套灌區現在已經形成比較完善的7級灌排配套體系。如今的三盛公水利樞紐不僅保障了河套平原的豐饒,並且已經成為了一片記載著樞紐工程歷史與成就,展現著雄壯黃河風光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

  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承載著無數河套人民的辛勞與汗水。今年已經69歲當地居民武玉良曾參與過該工程的建設,提及年輕時的挖渠經歷,他回憶:“太辛苦了!當時我們每天要幹十三、四個小時的活,一年四季都要施工,就住在黃河邊上臨時搭建的工棚裏,吃不好、睡不好。當時的我只是服從組織命令,並不清楚這項工程的意義。後來我感受到,因為三盛公水利樞紐的建設,黃河水的灌溉讓糧食增産了,並且能夠實現旱澇保收,意義實在是太大了。”如今的武玉良是當地特産華萊士瓜的種植大戶,黃河水灌溉進自家的瓜地,他曾經吃過的苦頭結出了今天的“甜果實”。

  不僅是農業,在內蒙古一些沿黃地區,黃河水也是工業和生活用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城市的發展息息相關。

  “呼和浩特市市民68%的生活用水都源於黃河水,黃河水是這座城市工業和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在呼和浩特市引黃入呼工程黃河岸邊泵站、預沉廠,呼和浩特供排水有限責任公司制水分公司黨總支書記趙景遠介紹:“ “我們這裡是取水的水源地。取水泵站從黃河取水,將原水提升至預沉廠區,經預沉廠處理後,加壓通過63公里輸水管道輸送到金海調蓄水庫,由金海調蓄水庫重力自流輸送到金河水廠,經過凈化處理,送往市區和石化工業區。”

  呼和浩特市引黃入呼工程是國家、自治區重點工程,對於一座缺水的城市,它更是市民的生命線工程。一期工程于1998年開工建設,于2003年投入運作;二期工程于2015年5月31日開工建設,目前,每日供水量可達40萬立方米。該供水工程跨越托克托縣、和林格爾縣、土默特左旗及呼和浩特市郊區4個旗縣區,線路全長近百公里。

  受益於黃河,一座座傳承著農耕文明的古老村落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因地制宜地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村容村貌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蛻變成宜居、富裕的好地方。

  在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狼山鎮,有一座凸顯著河套文化的美麗鄉村——富強村。曾經,這裡到處是土路、鹽鹼地,村民們以種地為生。經過改造後,如今的這裡綠樹環繞凈水,鄉村客棧、園林水系景觀頗有風格,形成了集美食休閒、生態農業、果蔬採摘、民俗文化、飛行體驗于一體的新型旅遊觀光村。

  在黃河北岸的山梁之下,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郝家窯村,形成了一條以葡萄採摘和餐飲服務為一體的農業休閒觀光旅遊帶,被農業部評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鄉村旅遊已成為了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296戶人家沒有一個是貧困戶。

  在阿拉善左旗,巴彥木仁蘇木規劃建設了“大漠小鎮、黃河漁村”,修繕了“老磴口鹽務所”,啟動了“安久廟”等重要鹽道驛站保護工程,打造出一條阿拉善黃河鹽運文化精品旅遊路線,為當地農牧民轉産、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撐。

  治沙,構築沿黃安全生態屏障

  在內蒙古,黃河流經庫布其沙漠和烏蘭布和沙漠一帶,每年攜帶大量泥沙進入黃河,導致下游河床抬升,加大了洪水的威脅。治沙,是這裡永恒的主題。近年來,內蒙古沿黃相關地區將治沙與農業、畜牧業、新能源等産業相結合,採用多樣化的手段構築我國沿黃安全生態屏障,向沙漠要綠色,還黃河以清流。

  走進位於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呼和木獨鎮巴音溫都爾嘎查的庫布其沙漠水生態治理區,分佈在沙漠中大大小小的水潭在烈日下閃閃發光,蘆葦蕩隨風起伏,牛和駱駝悠閒漫步其中。但在幾年前,這裡還是毫無生機的不毛沙地。

  杭錦旗曾經面臨過這樣的“尷尬”:這裡是全國黃河流域流經最長的旗縣,黃河流經此地全長249公里,年過境水量約310億立方米,每到淩汛期,便面臨著決堤成災的威脅;這裡也是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所在地之一,沙漠雖毗鄰黃河,卻對水可望而不可即,成為生態環境惡劣的不毛沙地。

  一邊水患成災,一邊乾旱沙化,如今,杭錦旗的這份“尷尬”在“引水治沙”的實踐中得到了化解。在黃河淩汛高水位時,當地將部分淩水引入庫布其沙漠低窪地,形成蓄水面,一方面減輕了防淩壓力,另一方面變水害為水利,讓庫布其沙漠變得生機盎然。

  據杭錦旗水利局副局長楊永茂介紹,他們于2015年淩期進行試驗引水,首次利用原有牧幹渠將淩水引入沙漠。2016年,建成分淩引水渠38.03公里,建設生態圍堤17.35公里。項目建成後,在2016年至2018年淩汛期以來,累計分淩5218萬立方米。通過幾次向沙漠分淩,目前已形成沙水相連生態自然格局,20多種植物恢復自然生長。生態的恢復也促進了當地養牛業的發展,增加了牧民們的收入。

  在阿拉善境內的烏蘭布和沙漠地區,如何與漫漫黃沙進行搏鬥,人們始終沒有停止過探索的步伐。

  初秋的沙恩國際莊園生態旅遊區內,萬畝葡園構築成沙漠中的綠洲,從國外引進栽培的赤霞珠、蛇龍珠等釀酒的優質葡萄原料挂滿枝頭。內蒙古金沙苑生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安恩達指了指葡萄園中的一片幼苗説:“這些葡萄苗是今年栽種的,明年就能上架,後年就能挂果。葡萄苗長大挂果的過程,也是固沙的過程。”

  曾經,這裡是一片荒蕪的沙漠,如今,已經栽植葡萄2萬多畝,算上防風固沙林、牧草等,總治沙面積超過10萬畝。十幾年前,安恩達離開焦化行業,投身於沙漠生態治理,每年推沙造田,探索出生態治沙良性迴圈生態鏈,打造出這片美麗莊園,形成葡萄酒、旅遊、畜牧業相結合的經濟發展模型。

  截至目前,項目區植被覆蓋率達到90%以上,徹底改變當地生態環境,並可安置退牧搬遷農牧民1600多人就地就業,沙恩國際莊園生態旅遊區已經被國家旅遊局認定為“國家4A級特色旅遊景區”。

  2016年,重慶交通大學易志堅教授研究團隊把一項“變沙為土”的“黑科技”帶到了烏蘭布和沙漠。如今,在沙漠中的萬畝中試基地,各種樹木、草類、蔬菜、瓜果長勢喜人。該團隊利用了十年左右的時間,發明瞭一種特殊植物性纖維黏合材料,將此加入沙中,就能在沙子顆粒之間引入一種特定的約束力——萬向結合約束,這使得沙子本事大增,具備了自然土壤的力學特性,擁有了的存儲水分、養分、空氣和滋生微生物的能力,成為植物生長的良好載體。

  該研究團隊成員李亞介紹:“這項技術對沙子力學性質的改變是永久性的。生長在此的植物根系所産生的腐殖酸也能夠進一步滋養土壤,形成良性迴圈。對於沙漠地區來説,其所具備的防沙、固沙與生態恢復一體的功能十分適用。”

  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光伏設施農業、光伏發電、中草藥材、迴圈水産養殖等為主導的多手段“産業治沙”搞得有聲有色,使沙漠搖身一變,成為聚集綠色財富的“聚寶盆”。

  站在磴口工業園區光伏産業生態治理基地的觀景臺上眺望,四週一排排光伏板匯聚成一片“藍色海洋”。“曾經這裡全是沙漠,植被覆蓋率不到5%,咱們現在所站的地方以前是這一片最高的沙丘。這幾年通過光伏治沙項目的引進,如今植被覆蓋率達到了接近80%。”磴口工業園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袁海文介紹,“光伏組件本身就具有擋風防風的作用,能有效阻止沙丘移動,在板子地下種植林木苗、牧草等,既能做到防沙固土,又能創造收益。我們與企業合作的原則是必需把光伏産業和生態治理相結合,這裡的道路、綠化、亮化等都是在政府的規劃下企業出資進行治理的。”目前,磴口工業園區光伏治沙項目已引進國電、國電投等五家企業,示範區內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已達到215兆瓦。

  黃河滋養了內蒙古沿黃地區老百姓的生活,這裡的老百姓也用實實在在地行動來守護黃河。

  壯美,黃河饋贈給內蒙古的大自然禮物

  烏海,黃河在內蒙古流經的第一座城市,宛若一顆明珠鑲嵌在黃河金腰帶上。她是“寧蒙陜甘”經濟區的結合部和沿黃經濟帶的中心區域之一,有著“黃河明珠”“沙漠綠洲”“烏金之海”“書法之城”“賞石之城”、“葡萄之鄉”多個美譽。她在沙漠上繪綠,擁有沙水相連的烏海湖美景,是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

  “長河落日圓,大漠映余暉”。傍晚,水浪拍打岸邊,烏海湖的落日美景映襯著甘德爾山,仿佛讓人來到了大海邊。烏海湖的東面與城區相連,湖西則與烏蘭布和沙漠相擁,形成碧水金沙的美麗景觀,也是唯一一個環繞了城市與沙漠之間的美麗湖泊。烏海湖休閒度假旅遊區是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國家4A級景區,118平方公里的舒緩水面是杭州西湖的18.5倍,是寧夏沙湖的2.6倍。

  而這片美麗的湖泊,是2013年伴隨著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截流蓄水成功後,由黃河積聚於此而形成。

  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壩址緊鄰烏海市海勃灣區,該工程是一座防淩、發電等綜合利用工程,也是黃河內蒙古段唯一的一座調節控制性工程。樞紐大壩總長6906米,設計洪水標準為100年一遇,校核洪水標準為2000年一遇。該工程于2010年4月26日開工,2014年8月12日4台機組全部並網發電,主體工程全部竣工。工程建成後,可配合上游龍羊峽、劉家峽水庫的防淩調度,適時調控淩汛期流量,提高黃河內蒙古段的防洪標準,減輕寧蒙河段的淩災損害。

  南海濕地風景區是九曲黃河在包頭的第二彎,黃河改道南移後,形成了湖泊和河漫灘濕地,該濕地為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也是我國最高緯度的黃河濕地。為了保護這片珍貴的濕地資源,10年前,包頭市南海濕地管理處成立了濕地保護站,綜合開展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

  南海濕地管理處濕地資源管理科科長苗春林見證了這裡生態保護的成果:“十年來,南海濕地水清了、鳥多了、面積大了,鳥類由過去的的77種增加到229種。鳥多了,説明我們這裡生態環境變好了,更宜居了。”如今,南海濕地面積由過去的1585公頃增加至2992公頃,湖泊面積由過去的333公頃增加至713公頃,成為包頭市內的萬畝湖泊。由於濕地生態服務功能明顯改善,該濕地被專家譽為包頭市的“五庫”——碳庫、水庫、氧庫、食品庫、基因庫。

  “三百米見綠、五百米見園”,擁有著全國唯一的都市草原——賽汗塔拉城中草原、南海濕地風景區、綿延百里的城市綠道……今天的“鋼鐵之城”包頭,在都市繁華中處處展現著自然之美,向四面八方的來客遞出了“綠色名片”。

  峽谷兩岸壁立萬仞,河道中碧波萬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黃河流域留下了恢弘、大氣、獨具特色的峽谷地貌,黃河大峽谷,被譽為中國最美十大峽谷之一。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境內的黃河大峽谷老牛灣旅遊區是長城、黃河唯一交匯之處,位於黃河幾字灣右邊的大彎上,漫步其中,明長城烽火臺、黃河、峽谷、村落、莊稼地在晴朗的秋日構成了一幅壯美與靜謐並存的畫卷。在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境內的黃河大峽谷太極灣旅遊區,黃河流經內蒙古即將進入山西境內時,在這裡留下了一道優美的“S”,形似“太極”圖案,因此被稱為“太極灣”。該景區內的杜家峁村,房屋建築古樸,磨坊、酒坊、豆腐坊等充滿著濃厚的鄉村生活氣息,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旅遊局評為中國傳統古村落。(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李卓 攝影報道)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