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改革開放40年 這個地方從“吃不上飯”到“世界餐桌”

2018-11-19 10:57:00
來源:科技日報
字號

  區域力量

  你能想像到嗎?目前市場上銷售的1/3速食麵、1/4饅頭、3/5湯圓、7/10水餃,均産自河南。改革開放40年來,河南加快推進國家糧食生産核心區建設,全面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糧食産量連續跨上3000萬噸、4000萬噸、5000萬噸和6000萬噸4個大臺階,用全國1/16的耕地,生産了1/10的糧食,不僅養活了1億多河南人,每年還外調400億斤商品糧及其加工製品。

  由“吃不上飯”“不足溫飽”到“中原糧倉”“國人廚房”“世界餐桌”,作為全國農業大省、糧食生産大省,河南扛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並盛進更多河南生産的優質糧。

  種糧也能鼓起農民腰包

  河南省商水縣天華種植合作社是響徹中原的種植大戶。合作社理事長、出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劉天華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從記事起吃的都是雜面窩窩,能吃上白麵饃成為我從事農業的最初夢想。”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他家承包4畝多地,小麥畝産突破300公斤,吃上“白麵饃”成為現實。2009年6月6日,他與26名農戶發起成立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規模化種植。

  如今,不僅是在商水,在全國很多農村,留守在家的多是一些老人、兒童及婦女,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成為突出問題。

  針對這種情況,天華合作社于2010年提出了“你在外打工掙錢、我在家幫你種田”,試著搞起了“土地託管”服務,對不願意流轉的土地,收取一些費用,提供耕種、日常管理、收穫等服務,土地收成全部歸農戶,把土地集中起來,實現了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在農業部門技術人員幫助下,2011年迎來了豐收,小麥畝産量比其他農戶高出54公斤。“土地託管創新模式得到了農戶認可,同時也堅定了我大幹合作社的決心。”劉天華説。

  2015年,劉天華又聯合週口市28家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週口市天華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實行以個體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複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運作模式。在政府惠農政策支援下,聯合社如今擁有農機600多臺套,建起標準化倉庫、大型烘乾設施等,基礎設施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現在,合作社土地託管迎來了新機遇,種子、機耕、病蟲害防治上都有了補貼,這為促進整村土地託管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2018年,天華合作社開始整村推進土地託管,涉及4個鄉鎮10個行政村託管面積2.3萬多畝。劉天華深有感觸地説:“土地整村託管,實現了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産、産業化發展,穩定提高了糧食綜合生産能力,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種地也能鼓起咱農民‘腰包’。”

  高標準糧田夯實中原糧倉

  劉天華在河南絕不是個例。他們鼓起的也絕不僅僅是個人的腰包,而是中原的糧倉、國人的廚房。而這背後,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對高標準糧田建設的高度重視。統計資料顯示,“十三五”以來,河南省高標準糧田建成區內,小麥平均畝産達到550公斤,玉米、水稻畝産超過500公斤,實現噸糧標準。截至今年8月底,河南省累計投入資金682億元,建設高標準糧田6097萬畝,提升建設高標準糧田147萬畝,完成全部規劃任務的95.7%。目前,河南省建成的高標準糧田,旱能澆、澇能排,抗災減災能力明顯提升。

  河南省建設高標準糧田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徐獻軍説,2012年河南省專門下發《關於建設高標準糧田的指導意見》《河南省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工程建設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省建成6369萬畝高標準糧田,確保1300億斤的糧食綜合生産能力。

  在操作層面,河南省統籌整合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等項目資金,按照“項目跟著規劃走,資金投在方裏面”的要求,以“渠道不亂、性質不變、統籌安排、集中使用、各負其責”為原則,加強涉農項目資金整合力度,統籌安排,連片開發,持續推進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工程建設,特別是積極推進高標準糧田立法工作,2015年10月率先在全國頒布實施《河南省高標準糧田保護條例》,並探索建立配套的管護機制,實現高標準糧田的依法規劃、建設和管護。

  為實現高標準糧田精準管理,2016年河南省又專門開發了高標準糧田地理資訊系統,將全省高標準糧田“百千萬方”建設資訊上圖入庫,並及時更新建設資訊,實現了高標準糧田建設工作的精準管理。河南省分三批選擇21個産糧大縣,開展省級示範點建設,完善提升農田基礎設施和科技支撐條件,形成全省高標準糧田示範點“米”字形佈局,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讓國人碗中裝更多優質糧

  目前科技對糧食生産支撐作用越來越明顯,河南省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新品種選育水準名列全國前茅。著名小麥專家、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列舉,全省農業領域共獲得國家科技獎勵34項,居全國前列,其中3個小麥新品種,2個玉米新品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7%;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9.1%;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80.8%。河南創造了小麥平均畝産821.7公斤、雜交水稻千畝連片平均畝産902公斤、玉米平均畝産1013公斤的高産紀錄。

  2016年以來,河南省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始佈局以“四優四化”為重點的種養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優質草畜、優質林果,著力推進全省農業佈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産標準化、發展産業化。小麥方面重點發展優質強筋、弱筋小麥生産,今年840萬畝優質專用小麥訂單率達到88.1%,訂單價格普遍比市場價高10%左右,基本實現了産銷一體化,糧食生産的品質、效益和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提高。

  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谷建全研究員深有感觸地説,2005年河南率先在全國提前一年免除農業稅,終結了延續2600多年農民種田交稅的歷史;到2009年《河南糧食生産核心區建設規劃(2008—2020年)》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印發實施,2012年河南省下發的《關於建設高標準糧田的指導意見》《河南省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工程建設規劃》,確保了1300億斤的糧食綜合生産能力,2015年河南省率先在全國頒布實施《河南省高標準糧田保護條例》,並探索建立配套的管護機制,實現高標準糧田的依法規劃、建設和管護;2016年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河南省提出“四優四化”,推進農業提質增效,在自然災害和結構調整等雙重因素影響下,全年糧食産量達到1189.32億斤,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發展到600萬畝,2017年河南省糧食總産達到1194.64億斤,成為歷史上第二個高産年,特別是夏糧總産及畝産均創歷史新高,對全國夏糧增産的貢獻率達到59.6%。河南就是中國農業40年嬗變的一個縮影!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