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山東 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

2018-11-19 09:13: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葡萄糖、注射用無水糖、果糖、玉米油……在山東鄒平,西王集團將一粒玉米“吃幹榨盡”,延伸出幾十種産品,年加工玉米300萬噸。“可以説,一粒玉米來到西王之後,便開始了它的科技之旅。”西王集團執行總裁王紅雨説。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視察時強調,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産增效並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産生態協調的原則,促進農業技術整合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産經營資訊化、安全環保法治化,加快構建適應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5年來,山東以此為遵循,緊扣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強化科技研發和創新,加強成果轉化和推廣,服務鄉村振興,推動農業轉型升級。

  提質增效,幫農民增産增收

  秋播結束後,嘉祥縣種糧大戶聶傳寅正忙著澆地。860畝承包地,主要種山東農科院研發的濟麥22。“這個品種我種了多年,分蘗好、抗倒伏,穩産又增産。”聶傳寅説。

  山東農業實施良種工程以來,優化良種結構,推動農作物由增産向提質轉變,支撐農業向高質高效邁進。

  濟麥22,曾創造我國冬小麥高産紀錄,2009年至2017年的秋播,連續9年種植面積全國最大,至今已累計推廣2.7億畝。76歲的院士趙振東還不滿足,希望能夠培育成全面超越濟麥22的新品種,帶動黃淮麥區新一輪品種升級。

  “南種北繁”“東種西育”“小麥玉米超高産”等科技創新工程,讓農民增産增收。

  南美白對蝦,北方人吃過卻沒養過。如今,依託“南種北繁”工程,海盈公司讓小小對蝦成功北上,落戶東營墾利省級農高區鹽鹼灘,實現規模化養殖,每立方米水體産出18斤南美白對蝦,平均每斤35元。

  鄒城市靈豐合作社負責人張久靈,人稱“地瓜大王”。“合作社種植了上萬畝山東農科院的濟薯26,價格是普通品種的2倍。種植戶每畝能賺4000多元。農科院讓我掙了大錢!”

  受品質、季節和儲存等因素影響,很多梨子賣不上好價錢。山東農業大學果樹專家陳學森經過十多年努力,選育出“山農酥”和“新慈香”兩個新品種,果實大、口感好、耐貯藏、抗性強,種苗供不應求,迄今已推廣1萬多畝。“希望新品種為鄉村産業振興注入新動能,助力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陳學森滿懷期待。

  轉型升級,助農業高品質發展

  “玉米不減産,還多收了一季花生。”高唐縣梁村鎮種糧大戶徐樹國,連續多年採用花生玉米間作技術,“相當於每畝多收500多元。”

  山東省農科院院長萬書波介紹,圍繞解決糧油爭地、人畜爭糧、種養不協調等矛盾,他們成立課題組,研究花生玉米寬幅間作高效生態種植技術,探索出了適於機械化條件下的糧油均衡增産技術模式。

  “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萬書波説,山東是傳統農業大省,低端種植讓農民面臨增收瓶頸。山東農科院啟動實施“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騰飛行動、山東省農業科技創新工程,推廣了一批制約農業轉型升級的重大關鍵技術。

  科技引領農業,向著現代農業轉。“中國菜籃子”壽光,從單純的種蔬菜轉向育種育苗、設施整合製造,其中蔬菜良種國産率達到60%以上,並首創果菜品種權交易。“全市有13家從事蔬菜育種的企業,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蔬菜新品種達到50個,種苗年繁育能力達到15億株。”壽光市副市長王麗君如數家珍。

  科技助推農業,向著綠色生態轉。在鄒城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工廠化食用菌生産形成一個完整的迴圈經濟産業鏈條,年消耗秸稈、棉籽殼、木屑等農業廢棄物90萬噸,年産鮮菇75萬噸。食用菌菌渣實現肥料化、基質化和飼料化利用。其中,年産有機肥30萬噸,二次種菇消耗菌渣15萬噸,年增加收入3000萬元。

  科技造福農業,向著高端轉。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張民率領團隊研究控釋肥,將成果轉讓給金正大集團,實現大規模生産,使我國控釋肥價格僅為國外同類産品的1/2至1/3。他們還聯合其他單位,共同起草控釋肥料國際標準,在控釋肥料領域發出中國聲音。

  科技長腿,走好“最後一公里”

  農村科技推廣,大多靠辦培訓、發材料和“大喇叭”。費縣果業局高級農藝師徐明舉,7年來開展果樹講座直播1200期,收看量達30多萬人次;建立果農樂QQ群20個、微信群30個,學員有1萬多人。

  山東在加強科技創新的同時,下大氣力抓好科技推廣,讓新技術插翅,讓新成果轉化,在“最後一公里”上下功夫。

  徐明舉還有一個身份:山東省科技特派員。兩年多來,山東省科技部門組織200多名科技特派員,深入貧困村結對幫扶,培養科技致富帶頭人1209名,舉辦農村實用技術培訓254場。17個市科技局還推薦682名優秀科技特派員,建立科技示範基地1472個,服務農民10.9萬戶。

  林果大縣五蓮,兩年前挂上了“山東農業大學院士工作站”的牌子。2015年,山東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副教授李玲到五蓮任科技副縣長,大力發展設施果樹,推廣先進栽培技術。採用“一根棍”栽培技術的大棚油桃,當年結果,第二年畝産達5000公斤。“我們提倡‘頂天立地’。頂天,就是要出高水準的成果;立地,就是科研成果要接地氣,為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大科技支撐。”山東農大黨委書記徐劍波説。

  山東省農科院緊密對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打造出“科技服務月”“公益性科研服務平臺”等一系列科技推廣服務的知名品牌和成功模式。院長萬書波介紹,依託“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騰飛行動,省農科院建起全省首個家庭農場科技聯盟、52處科技成果示範基地和427處農業資訊網路服務站點,構建起全覆蓋、零距離、立體化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新格局。

  《 人民日報 》( 2018年11月19日 03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