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聚焦“六穩” 切實辦好自己的事情

2018-11-03 12:0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10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經濟形勢,部署當前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切實辦好自己的事情,堅定不移推動高品質發展,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有效應對外部經濟環境變化,確保經濟平穩運作。(10月31日新華社)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經濟形勢,往往備受關注。仔細分析,不難發現,這次會議和以往不同的是,直面當前經濟運作中存在的問題,用詞更為坦率。

  “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部分企業經營困難較多,長期積累的風險隱患有所暴露。”這是中央對當前經濟運作中存在問題的分析判斷。如何應對?“對此要高度重視,增強預見性,及時採取對策。”這是總要求,要未雨綢繆,有所行動。具體怎麼做?“要切實辦好自己的事情”。

  學過唯物辯證法的人都知道,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實現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關鍵在於切實辦好自己的事情,把外部壓力轉化為推進改革開放的動力。那麼,從哪些方面著力呢?“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這是7月31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的,這次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可見“六穩”在穩經濟中的重要作用。

  穩就業是首要任務。就業關係民生,就業穩定是最核心的穩定。應該説,前三季度,我國就業情況“穩中有進”。1至9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107萬人,同比增加10萬人;三季度末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2%,降至多年來低位。但也要注意“穩中有變”,針對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就業總量壓力大等問題要繼續發力。

  穩金融乃重中之重。金融是經濟的血脈。穩金融,既要穩住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更要在此基礎上穩住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日前,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第十次專題會議,就重點分析了三季度經濟金融形勢,並要求做好進一步改善企業金融環境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等有關工作。

  穩外貿,關乎中外。總體來看,我國外貿進出口的外部條件比較有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2018年全球經濟增長率預估值提高至3.9%,世界貿易組織將2018年全球貿易量增長預期上調至4.4%,顯示了主要國際機構對今年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持樂觀態度。但是我國外貿企業的成本等傳統優勢已減弱,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訂單,必須緊貼國際市場新需求,研發核心技術,做強自主品牌,提升産品品質,打造外貿競爭新“賣點”。

  穩外資,關乎信心。一般來説,外商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是全球區域競爭的風向標和區域競爭力的綜合體現。今年以來,我國“高含金量”穩外資政策密集落地。從市場準入、財稅優化到用地、用氣、用工等政策紅包相繼兌現,我國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進一步增強。今年前9個月,我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5922家,同比增長95.1%。越來越多的外資選擇中國作為投資目的地,看好的是中國持續擴大開放。接下來,政策的關鍵在於健全制度環境,穩住現有外資,使其真正産生歸屬感。

  穩投資,強基固本。促進經濟平穩,投資往往是最為可靠和最為直接的力量。自7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之後,決策層進行了一系列部署,包括定向降準、加快項目審批進度、繼續加大減稅降費力度等,目的就是為“穩投資”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穩預期,重在人心。預期穩,信心增。在國內外經濟形勢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最重要的是堅定信心,進一步凝聚改革共識。當然,良好的預期來自經濟的高品質發展。實際上,把前五個“穩”做好,是有利於“穩預期”的。

  “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越是外部環境變化,越是要專注于做好自己的事。“六穩”是對當前經濟、外交、社會發展趨勢的正確判斷,為堅定不移推動高品質發展指明瞭工作方向。我們必須堅定信心,練好“內功”,積極應對新問題、新挑戰,從而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梁瑜)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