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盧麗安:“鄉愁”飽含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期盼

2018-09-24 13:03: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秋日的上海,天高雲淡,陽光透過舒展的梧桐蹼葉,斑駁地灑在路上,美得淡然、迷人。開學不久,作為上海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副院長,盧麗安正為學科評估的事情忙碌著,無暇顧及窗外的美景。在上海生活二十多年,她或許早已習慣了這裡的四季更替和忙碌的節奏。

  “上海于我原是異鄉,現在卻已是第二故鄉。上海是一個海納百川的城市,西方的藝術、文化、建築、制度……都在這裡留下了印記。”盧麗安説,如果把高雄比作一道家常菜,那麼上海就是講究實惠的西餐,同是家的味道。

  臨近中秋,談及“鄉愁”,似乎觸碰了她內心的柔軟。關於童年的記憶,她娓娓道來。

  “我唸唸不忘‘童年’時期在家過中秋的美好時光——在三合院院落裏點上蚊香,擺上大桌子,瓜果月餅柚子零食一應俱全。大人們難得清閒,搖著蒲扇話家常;我們小毛頭們最盼望到天臺上放炮仗。”盧麗安説,她能徒手點燃發出沖天炮、哨音炮,看著炮竹“咻”地消失在一片平房上空,直奔一輪明月,她覺得那是一種奇妙的欣喜與期盼。

  “閩南式的春卷、麻油雞飯、紅蟳米糕、蔬菜醋燴大鯧魚……這些都是媽媽的絕活,然而我卻沒有都學會。只要我們孩子回家,家裏廚房一定是沒有消停的時候。”然而,自15歲起,盧麗安就體會到了“鄉愁”。在外讀書,尤其是節假日無法舟車倒騰回家時,一個人留在空寂的宿舍或校園裏,吃著半熱無味的飯菜,很有感慨。

  誰人身邊沒個離鄉背井的人呢?對於盧麗安而言,“鄉愁”是跟味蕾(食物)、詩歌(家書)聯繫在一起的:肚子裏咕嚕咕嚕渴念著鄉味,心底筆下就塗鴉出鄉愁的情緒。她的鄉愁,也離不開余光中、席慕容、鄭愁予等這些詩人的作品。鄉愁也是對一種無憂無慮的過往歲月的浪漫想像,這種心理投射其實包含著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期盼。

  “我雖然15歲就離家求學,心裏反而更清晰地記得家鄉的山水人情,更常會以家鄉的歷史及發展來擴大思考祖國大陸百餘年來的路程。”盧麗安希望明年能回家跟爸媽一起賞月品茗話家常。她説,就算不是中秋節,也相信南臺灣的月光、星辰、蟲鳴,一定勝似回憶中的中秋團圓。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