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我的中秋我的節】中秋的新與舊:共續文化根脈

2018-09-24 11:16:00
來源:中國網
字號

  西元2018年的中秋節,恰逢我國第一個農民豐收節的次日。新設立的農民豐收節,和傳統的中秋佳節,前者奏響的是農業大國的新時代強音,而後者則把農業文明的浪漫詩意,從遠古延續至今。

  其實也不單單是中秋節,中華民族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其傳統之最根本依據,大多為農耕之薪傳:無論是“喝了元宵酒,鋤頭不離手”的正月十五,還是“清明前後,點瓜種豆”的仲春與暮春之交的踏青節,無不與農令時作緊密相關。

  在農耕農種的意義上,如果説八月十五的中秋,與其他傳統佳節稍有區別的話,那就是中秋或是唯一農收的季節,這也就難怪為什麼人們會把秋天賦名為金秋。

  秋收意味著農種的結束,意味著農人們可以從一年繁重的田間地頭的勞動中,獲得暫時的休息和解放。當然,一年的辛勞到頭來有一個豐收的圓滿,即便不是跟誰去邀功,也有充分的理由犒賞告慰一下自己。

  缸裏的酒是新釀的,院子裏的瓜果可以現摘,屋後的秋蟬助興伴奏,時間就定在八月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洞庭千古月,湘水一天秋。涼宵將將三五,玩事若為酬”,對酒賞月,吟詩作賦,多是文人騷客們的一時興起,而尋常百姓人家,在桂花樹下圍坐一圈,更多的是拉家常,話桑麻,關心糧食和蔬菜。相比較于“擊節詞人妙句,吸此清輝萬丈,肺腑亦生光。”農人更在乎收成的價格高低,以及早早籌劃下一年種旱地幾分,水田幾畝?又該添置哪些新的必要的農具,如此等等。

  當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之後,忙碌一年的價值幾何也不那麼重要了,“冰輪碾破寒碧,飛入酒樽涼。”借著半開的微醺勁,就算把吳鉤看了,闌幹拍遍,又能如何?其實哪來的吳鉤,不過是那柴火堆裏的那把鐮刀,趁著明月清風,佳節好酒,老夫聊發一把少年狂,豈不快哉?!

  而現如今,在人工智慧呼之欲來的時代,別説五穀不分了,就連四體也多不用勤了。且不説餐館和外賣逐漸代替了自己在家的煎炸烹炒,就連中秋的闔家團圓,也一個家人微信群就解決了。而有那更圖省事者,即便是中秋的互致問候,也都是複製粘貼來的。

  當然,不能説這就不好,事過境遷,移風易俗,也不一定非得厚古薄今。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中秋的桂花,不一定就是西湖的香,哪怕是廣寒宮的月桂,同樣“衣袖天香猶在,風度仙清難老”;中秋的月亮,在哪兒都圓,只要有華人的地方,照樣“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華燈初上,霓虹閃爍,當中秋明月漸圓漸滿之際,哪怕你隻身一人獨處異鄉,也請記得: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以中秋的名義,我們共續一種文化根脈,同溫一壺鄉愁老酒。(責任編輯 郭素萍)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