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最團圓夜是中秋

2018-09-24 11:15: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我們的節日中秋】

  光明日報評論員

  三秋過半,丹桂飄香,我們又一次收到明月邀約,迎來中華民族傳統佳節,中秋。

  月圓花好風正輕,成熟的莊稼待收穫。秋景之盛令古人生發出靈動而浪漫的情愫:思鄉念故、矚望豐收、祈盼幸福……豐富深邃的文化內涵和延續千年的情感認同,使中秋文化成為中華民族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産。

  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總是離不開“團圓”二字,因為月圓,中秋節的團圓訴求更為強烈。當秋月日漸圓滿明麗,人們心中的思念便如涓涓細流,日漸豐沛,匯成江河向家的方向流淌。中秋夜,海內外的中華兒女,無論身在何方,都一同遙望明月,體味人間團圓。“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陰晴圓缺都休説,且喜人間好時節”,這些詩句如明月一般朗照古今,讓中華民族的審美和哲思一脈相承。

  月朗風清中與家人圍桌而坐,把酒對月,共敘親情,這是最美好的願景,然而人月兩團圓的意境,畢竟是一種理想狀態,尤其在現代社會,常常無法實現。今天,中國處於人口大流動大遷移的狀態,為了探尋世界的廣大與精彩,許多人離開故土,與親人分離。“每逢佳節倍思親”,為赴中秋夜的團聚,遊子們收拾行囊,踏上漫漫歸家路;抑或用一個電話、一段視頻、一條祝福,千里寄相思。隨著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文明轉型,生活形態發生重大變化,然而人們追求生活和諧的願望從未改變: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己內心的和諧。中秋節的價值尤顯珍貴,它給人以精神提示,以天上的圓月促成人事的團圓。“萬里無雲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明月的清輝照徹乾坤山河,傾灑在人們心頭。

  中國的秋,註定是濃墨重彩的。在斑斕的秋色中,我們不僅品味到團圓的滋味,還將迎來新中國的生日。今天的團聚,何嘗不是得益於祖國的日新又新:高鐵一日千里,縮短了家的距離;網際網路高效便捷,親情的紐帶編織綿密;故鄉的綠水青山,喚回更多遊子……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

  中秋,是一個團聚的節日,也是一次精神的回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文化的寶藏為民族蘊積了深沉、持久的精神力量,不斷提醒我們,唯有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唯有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在這個神州月圓的深情時刻,讓我們珍惜眼前的美好,積聚向前的力量,闊步邁向新征程。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