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央行公開市場操作“放水”了嗎 關鍵指標給出答

2018-09-21 22:2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1日訊 央行17日在公開市場開展了2650億元1年期MLF(中期借貸便利)操作,由於無央行流動性工具到期,所以此次MLF資金全部實現凈投放。在央行宣佈本次MLF操作後,一波自媒體做了極為吸睛的解讀:“央媽放水2650億元”。

  事實果真如此嗎?

  “交易員春申君”刊文指出,中央銀行被稱作銀行的銀行,銀行缺錢了,就會找央行借來應急。公開市場操作就是央行借錢給銀行的手段。公開市場操作分正回購和逆回購,正回購是央行從銀行借錢回收流動性,逆回購是央行借錢給銀行釋放流動性。每天逆回購會有到期,操作量減去到期量就是凈投放量。衡量資金流動性松有一個指數:資金面情緒指數,當指數大於50,就説明資金偏緊,需要央行投放流動性。

  圖片來自交易員春申君文章

  文章表示,近期由於集中繳稅影響,資金面情緒指數到了60以上,於是央行投放資金緩解市場。“所以,這並不是我們理解的‘放水’,管他幾千億,數字多大都不重要,因為過幾天這個錢就到期自動收回去了。”

  文中直言道,一個公眾號,如果只用公開市場數據跟你談“放水”,可以取消關注它。

  對於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魯政委世界觀”在刊文中打了個形象的比喻:一定程度上説,央行像管理著一座一邊抽水、一邊注水的水池,水池的名字叫銀行間市場。當銀行間市場水位太高,管理員央行需要打開抽水機抽水;當水位太低,央行又需要打開水龍頭注水。

  今年9月1日到11日,央行都沒有在公開市場上投放資金,但12日至18日,央行開始加大投放力度,累計凈投放規模達到6950億元。為什麼投放規模會有如此大的變動呢?

  文章對此解釋稱,在月初流動性相對平穩時,央行投放的必要性會下降;而在月中繳稅回籠流動性時,央行需要加大公開市場投放“補水”的量。在地方債發行增加時,央行需要適度 “補水”,對衝地方債發行繳款的的影響;而當地方債籌集的資金轉化為財政支出時,央行又會相應減少投放,防止銀行間市場“水位”過高。

  那麼,如何判斷央行是不是在“放水”呢?

  “EBS固收研究”刊文稱,決定銀行間市場這個水池水位高低的,並不僅僅是公開市場操作,無論是進水還是出水,管子都有好幾個。比如説,地方債發行對資金的佔用,外匯佔款的變化,財政存款的上收和下支等等。看央行有沒有在“放水”,不是看做了多少MLF,而是要看一個關鍵指標:DR007。

  DR007是指銀行與銀行之前的回購利率。“利率是資金的價格,就跟菜市場的白菜價格一樣。要是白菜大豐收了,那麼價格肯定低,這就是供需的量價關係。資金的價格也是一樣,如果人民銀行放水了,那DR007肯定會大幅下降。”

  據統計,事實上,在央行最新的MLF操作後,DR007並沒有下降。9月14日,DR007是2.62%,17日仍然是2.62%,18日,DR007不降反升,到了2.71%。

  “魯政委世界觀”文章亦指出,水池裏一邊注水、一邊抽水,怎麼知道水池裏的水位是不是合適呢?銀行間資金利率就是非常直觀的水位刻度線。在9月中旬,儘管央行加大了公開市場投放力度,DR007仍然相對穩定,沒有出現明顯的下行。總體來看,9月以來DR007圍繞著2.62%的中樞小幅波動,反映出雖然央行投放力度變化較大,但銀行間流動性的“水位”基本穩定。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