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一門四代20人從教: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2018-09-10 09:53: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原標題】一門四代20人從教: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新華社長沙9月9日電(記者袁汝婷、謝櫻)無論戰亂時期還是和平年代,無論清貧還是富足,是方家人,就想當老師。

  從教育家方克剛開始,百年來,方家一門四代20人從教。“非學無以立身,非教無以立國。”傳承,讓這句話更雋永。

  他傾其所有、毀家興學,一生任20余所學校校長、校董

  “我們要在危難中,以大無畏的精神,做到‘先生教好、學生學好’……將來好去雪恥報國,驅逐日本鬼子,收復我們的失地!”

  抗戰時期,湘北會戰等戰事失利,在妙高峰中學操場上,一位校長堅定地對慌亂奔走的學生們吶喊,人群安靜下來。

  校長名叫方克剛,在學校經費銳減時,他曾四處奔走籌募,並將其父經商的積蓄捐出,留下“毀家興學”的佳話。他籌劃建立了對外開放、全國聞名的南軒圖書館。抗戰期間,南軒圖書館隨校輾轉遷徙,但仍對外開放,借閱不輟。

  除妙高峰中學外,方克剛一生曾出任明德中學、湘雅醫學院、楓林中學、幼幼小學等二十多所學校的校董。

  如今,前身為妙高峰中學的長沙市第十一中學,校園裏仍有一塊巨大的石碑,篆刻著方克剛的名言,也是方家家訓——

  “非學無以立身,非教無以立國。”

  她和哥哥資助了上百學生,卻説與父親比“我們做得還不夠”

  84歲的老黨員方驥姝,直到去年還在為學生答疑解惑。

  她是方克剛最小的女兒。父親去世時,她才10歲,可家訓牢牢記在她心裏。1957年,方驥姝進入長沙農業學校任教。

  方驥姝和丈夫羅海亮育有一子一女。幾年前,羅海亮去世了。她有個微信群,裏面12名學生,年齡最大的81歲,最小的29歲,“老頭子走後,這十二個學生説,他們要‘管著我’,每個星期都來看我,買米買油,送藥送菜。”

  這些學生,大多在求學時受到方驥姝夫婦的資助,為他們貼補學費、伙食費、回家的路費……當年,一些家境困難的學生在食堂只買米飯,端到方老師家,老兩口就炒一大盤自己種的菜,和學生一起吃。“我和老頭子吃飯都站後面,前面圍了一圈學生。”方驥姝笑著回憶。

  這樣的“師生飯”持續了二十多年。有學生統計,曾有百餘名家境困難的孩子接受過他們的幫助。“我二哥資助的學生比我多。可與父親比,我們做得還不夠。”方驥姝説。

  方驥姝的二哥方龍伯,生前是湖南師大附中的中學英語特級教師,曾獲評全國教育系統優秀教師,是部級勞模。

  “方老從來沒有真正退休過。直到生命的最後,他還心心唸唸著學生。”湖南師大附中高中英語教師李江平回憶,方龍伯會搬一把椅子坐在教室後面聽課,再把教學經驗向當時年輕的她傾囊相授。“學生都愛他,他更愛學生。”李江平説,“我們應當學習方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業中。”

  方克剛與夫人共育三子兩女,除一位女兒17歲參加革命外,三子一女從教,其中二子方龍伯、三子方麟侶及配偶、五女方驥姝及配偶,一生從教。

  他棄工從教,23年後,兒子與他做了同樣的選擇

  “父親對我最深刻的影響,就是要讀好書,教好書。”70歲的方叔衡,父親是方克剛的長子方羅山,方羅山也曾在妙高峰中學任教。

  1975年,在鋼鐵廠生産車間擔任技術工人的方叔衡,聽説廠裏建了子弟學校,主動報名成為一名物理老師。

  “當時工人職業比較吃香。但祖父傾家蕩産都要把學校辦好,我們一家都有這個情結。”方叔衡還有一些同輩人多年從教,“我們從祖父和父親身上學到,教育來不得半點虛假。”

  23年後,二十齣頭的方汞和父親做了同樣的選擇,從軋鋼一線投身到教育事業中。在學校,他結識了同為教師的妻子何思佳。多年來,夫妻倆數次獲優秀黨員、先進個人和教學業務榮譽。

  “父親對我們只有兩個要求,一是不要誤人子弟;二是不給學生添任何麻煩。”方汞和妻子分別在湖南婁底市第六小學和第八小學任教。

  被問起當教師什麼時候最幸福?夫妻倆不約而同説出自己的“小確幸”——走在路上,有學生走上來熱情地喊“老師好”。

  方汞家的書房堆滿了備課本、參考書,墻上挂著一幅字,寫著“非學無以立身,非教無以立國。”

  12歲的方人可站在這幅字下,和父母一起翻開了滿是黑白老照片的相冊。方汞指著一張照片告訴她:“墻上這句話,是爸爸的太爺爺説的。”

  方人可看著老照片,輕聲而堅定地説:“我的理想,就是長大後和你們一樣,當老師。”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