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這個問題事關根本宗旨,必須要搞清

2018-07-14 09:51:00
來源:鈞正平工作室
字號

  1“為誰當兵,為誰打仗?”這似乎是一道簡單的考題,這又是一道極難回答的考題。

  我國歷史上的軍隊,具有明顯的“私家武裝”的性質,始終無法改變為少數人“家天下”服務賣命工具的命運,“忠君報國”“當兵吃餉”成為數千年來從軍入伍的初衷,有時還會出現“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社會風氣。

  歷史上不少“金戈鐵馬氣吞萬里”的雄師勁旅,其興衰嚴重依附於王朝命運的沉浮,繫於將帥的個人能力特質,最終只是留下“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的嘆息。

  縱觀中國近代歷史,各種派系、各種類型的舊軍隊登場,有的為小集團牟取私利,有的為官僚軍閥看家護院,有的為剝削階級充當鷹隼,擁兵自重山頭林立把舊中國變成一盤散沙。

  面對列強的侵略,軍隊消極保實力,一戰即潰、甚至不戰而潰的悲劇一再上演,少數的侵略者就能如入無人之境般地橫行于中國大地。最終,這些軍隊無一例外都湮沒在歷史的煙塵之中。

  這種局面的一再出現證明了,只為少數人服務賣命的軍隊無法挽救災難深重的舊中國,無法擔當起挽救沉入谷底的中華民族命運的重任。

  2 美國學者亨廷頓在《士兵與國家》中寫道,軍隊歷來都是專制的工具,久而久之民眾就會形成對軍隊的猜疑、排斥和抵制的社會心理......因此,軍隊只有遠離民眾,才能建立良好的軍民關係。

  如果亨廷頓把目光投向近代中國,感受一下共産黨軍隊與人民水乳交融的深情,也許他會改變這個結論。

  西柏坡紀念館裏,至今仍陳列著這樣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把最後一碗米用作軍糧,把最後一尺布用來縫軍裝,把最後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把最後一個親骨肉送上戰場……”淮海戰役勝利後,人民籌集的軍糧還剩餘約5億斤。這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

  試問,還有哪一支軍隊受到人民的如此衷心擁戴?

  沂蒙紅嫂用乳汁滋養八路軍傷員;蘇區老漢把8個兒子送到部隊,全部壯烈犧牲;攻打運城需要木料,鄉親們卸下17萬塊門板;平津戰役需要運送物資,4萬多群眾刀斫斧鑿,讓冰凍的大清河恢復通航;部隊攻打郟縣需要3天口糧,鄉親們割掉青苗殺掉牲口,“此役後郟縣三年不見牛羊”。

  從抗日戰爭“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到解放戰爭“潮涌般的小推車和擔架隊”,再到抗美援朝“舉國上下願傾其物力財力”,在人民群眾的無私支援中,人民軍隊才所向披靡、一往無前,從勝利不斷走向勝利。

  3 “老百姓不是命裏註定要跟我們走的,為什麼不跟別人走呢?”戰爭年代,劉伯承發出了追問。

  答案已經清楚地寫在人民軍隊的歷史中。

  放眼世界,沒有任何一支軍隊為了改變人民命運如此犧牲奉獻。長征出發時紅軍有18.6萬人,到達陜北後僅剩3萬多人,每行進300米就有1人獻出生命;抗日戰爭,共産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傷亡60多萬人;解放戰爭,26萬多子弟兵犧牲在共和國誕生前夜;新中國成立後,又有30多萬官兵為人民獻出生命。

  放眼世界,沒有任何一支軍隊為保護人民利益如此奮不顧身。解放上海時,為了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部隊層層下達死命令,市區戰鬥只準使用輕武器,一律不準使用火炮和炸藥包。所有人都知道這意味著更多的傷亡,然而攻城部隊喊出了那句震撼人心的口號:“為了人民,願作勝利前的最後一批犧牲者!”

  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言,“這個軍隊之所以有力量,是因為所有參加這個軍隊的人……是為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著全民族的利益,而結合,而戰鬥的。”

  只有心中真正裝著人民的軍隊,才會為了人民的事業無懼犧牲。也正因如此,人民軍隊才贏得了群眾的真心擁護和大力支援,才有了戰勝一切敵人的堅強靠山和力量源泉。

  4 無論走多遠,我們也不能忘記,是“紅嫂”的乳汁養好了傷口,是老百姓納的“千層底”送我們過了雪山草地。

  只有不忘初心,才能回答好“為誰當兵,為誰打仗”的問題。

  2016年元旦,細心的人們注意到,習主席發表新年賀詞時,辦公桌上新增了一張照片,那是他回到當年插隊的梁家河村看望父老鄉親的場景。

  一張照片,一種牽掛;一份紀念,一種情懷。

  “我們一定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這是一個政黨向人民許下的如山承諾。

  1947年,在一名普通戰士的追悼會上,毛澤東同志發表了著名的《為人民服務》的演講。在演講的開篇就開宗明義地指出:“我們這支部隊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利益工作的”。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9個大字,作為人民軍隊的建軍宗旨,也正是建黨宗旨一字不差地在人民軍隊的貫徹與實踐。自然,它也為人民軍隊的軍魂增添了最絢麗的底色。

  當人民需要時,軍隊與人民同在;當人民利益受到威脅時,軍人挺身而出。無論是面對烽火硝煙的戰場,還是搶險救災的險境,哪最需要,哪就有子弟兵的足跡。新時代“最可愛的人”,就是人民對軍隊的無上褒獎。

  “始終做人民信賴、人民擁護、人民熱愛的子弟兵”。

  這也是一支軍隊對人民的莊嚴承諾。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