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生死關頭他們竟然拒絕救援,原因卻是......

2018-07-05 15:15:00
來源:鈞正平工作室
字號

  生命對每個人來説只有一次。被困洪水之中,面對救援人員,你會放棄生的希望嗎?

  生命對軍人來説也只有一次。面對滔天巨浪,面對很可能以命換命的抉擇,你會堅持到底嗎?

  新疆庫車,兩千多年前班超設置西域都護府的地方,幾天前發生了這樣感人至深的一幕。

  洪水襲來,一對夫妻被困喀讓古河。由於水流湍急,救援官兵幾次被沖倒,被困夫妻不停擺手喊道:“不要來了!不要來了!”但官兵們始終不願放棄,頂著洪水奮力前行20多米,終於幫助這對夫妻安全脫險。

  這場救援有多難?一個讓人驚嘆的數字是,這幾十米,官兵們足足用了一個小時才艱難走完。

  拒絕與堅持,前者,是人性的光芒,不願子弟兵拿生命冒險;後者,是如山的使命,絕不放棄救人的職責。一場救援,生動詮釋了子弟兵與人民群眾間的深厚情誼。

  打開網路,這樣的魚水情深俯拾皆是。就在這幾天,兩條救人的新聞燃爆了朋友圈。

  6月11日,許女士在寧波出差時,突然暈倒在地鐵站。危急時刻,一名素不相識的年輕小夥子抱起她出地鐵站後,又背她到附近的醫院救治。事後,許女士通過各種渠道尋找這位小夥子,最終救人者被證實是一位軍人。

  危急時刻,人民群眾首先想到的也是軍人。“部隊的同志,那邊有一個女的好像要投湖,我在岸上發現了遺書,你們趕緊去救救她!”6月29日,第71集團軍“王傑部隊”官兵正在雲龍湖展開游泳訓練,突然一個地方群眾匆匆趕到訓練場地,找到他們。得知情況後,官兵們迅速展開救援,救起投湖女子。

  軍愛民,民擁軍。人民軍隊來自人民,人民軍隊為了人民。90多年風雨征程,人民軍隊與人民群眾之間,永遠連著一條血脈相通、休戚與共的臍帶。

  早在創建蘇區時,毛澤東同志就常對紅軍官兵説,和尚唸經整天就念“阿彌陀佛”四個字,我們也要反覆念四個字,就是“爭取群眾”。紅色旗幟之所以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屹立不倒,正是源於人民群眾“最後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後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後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後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

  今天,翻開激蕩人心的黨史軍史,人們常常震撼于這支小米加步槍的軍隊屢屢創造的以弱勝強的壯舉。但仔細研究每一場戰鬥,幾乎都能發現“以弱勝強”背後的另一個“強弱邏輯”。

  黃洋界保衛戰,紅軍以不到1個營的兵力打退敵人4個團的進攻。兵力對比乍看起來是1:10以上,但紅軍1個營的身後,是成千上萬的人民群眾。當地老百姓為紅軍築起了五道防線,方才上演了“報道敵軍宵遁”的歷史性一幕。

  抗戰期間,八路軍新四軍短短幾年時間兵力由幾萬人壯大到132萬人,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冀中群眾為使夜間行動的八路軍不被日軍發現,主動打死所有的狗,自此“行軍百里無狗叫”,日軍屢屢被神出鬼沒的八路軍襲擊。在抗日戰爭最為艱難的時刻,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揮筆寫道:“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

  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這是歷史反覆證明過的真理。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大會上,習主席飽含深情地説:“人民軍隊的根脈,深紮在人民的深厚大地;人民戰爭的偉力,來源於人民的偉大力量。”

  劉伯承曾説,老百姓不是命裏註定要跟我們走的。“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長征期間,3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老人説,什麼是共産黨?共産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這樣的軍隊,群眾怎能不視為親人;這樣的隊伍,群眾怎能不鐵心跟隨。

  回過頭來再看那場救援中的拒絕與堅持。當看到救援的戰士為救自己所面臨的危險,被困群眾痛在心裏,那一聲聲“不要來了”,發自心底,震撼人心。而救援戰士始終倔強前行的身影,更是一種以命換命的大愛。

  “難得舉城作一慶,愛我人民愛我軍。”從1998年抗洪搶險到2003年抗擊“非典”,從汶川抗震救災到抗擊颱風、洪澇、風雪災害,這種大愛已經化作人民子弟兵的本能。只要人民有難,就要衝鋒在前;只要人民需要,就要在所不惜。

  今天,在實現強國夢強軍夢的偉大征途上,這樣的大愛激勵著我們,鼓舞著我們,凝聚著我們。在一個個軍民融合示範區,在一條條“軍人依法優先通道”,在一次次緊急救援之中,處處可見人民軍隊與人民群眾的血脈相連。大江流日夜,浪花頌英雄。歷史已經證明,“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永遠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歷史還將繼續證明,這支來自人民的軍隊,將永遠與人民心連心。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