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夢實踐者】雲南藏族幹部和政國:我是村支書 我為村民“代言”

2018-06-30 10:48:00
來源:中國日報網
字號

  他叫和政國,是一位康巴漢子,身為藏族幹部的他帶領傈傈族群眾在短短幾年脫貧致富,把貧困村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鄉村。

  如今,四十而立的和政國是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縣葉枝鎮同樂村黨總支書記,曾經的他擔任過村委會副主任、林業站員工及站長以及生物産業服務中心主任等職務。在從鄉鎮幹部派往村裏任職的幾年裏,和政國以苦幹實幹,帶動高山峽谷間的傈僳族村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新變化。

  “敲門書記”改變村民陋習

  同樂村位於葉枝鎮南面,是一個典型的傈僳族村寨,全村轄12個村民小組。2015年末共有農戶302戶,1272人,其中農業人口1255人,勞動力813人。

  2013年,和政國從鄉鎮到同樂村四群工作隊任職。任職後的和政國發現,當地很多村民晚上喝酒、打麻將,早上不起床,嚴重影響了田間勞作。當時,和政國心裏直犯嘀咕“這還有哪樣心思勞動。”

  為改變這一現狀,和政國主動出擊,索性住進了村子,這一住便是半年。每天早上,和政國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叫村民起床出工。那時,有人建議用廣播叫醒,最省事。但和政國考慮到村裏有老人和孩子,用廣播肯定會影響他們休息。所以,從早上7點開始,和政國就挨家挨戶地敲門,叫村民起床外出幹活。當時,有些村民不理解,還用傈僳話罵和政國,但他依然堅持每天早上去叫村民起床。

  在和政國看來,要改變村民熬夜喝酒的消極狀態,就得讓他們早睡早起。一段時間過後,村民從一開始的反感,漸漸做到能夠勉強應付,再到後來自覺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在住村的180天裏,和政國也基本摸清了同樂村的家底,其中包括老百姓的生活習慣、家産、田地等等。

  從那以後,當地老百姓給和政國起了一個綽號叫“敲門書記”,直到現在當地的村民還這樣稱呼他。同樂村村民和生告訴記者,我們書記自從來到我們這裡以後,從開始做中藥材産業開始,就跟我們一起同吃、同睡、同住、同勞動,每家每戶的土地他都知道,相當清楚,他都有記錄。

  高寒山區發展起中藥材産業

  同樂村是一個高寒貧困傈僳族山寨,一直以來,當地群眾在海拔2300至2900米的山地裏靠種植玉米、小麥、蕎麥維持生活,增收無門,要想幫助村裏擺脫貧困並非易事。此外,這裡的大部分村民都靠國家低保、惠農資金維生,即便參與土地流轉的村民,也只能勉強維持生活。可以説,調整産業結構歷來都是同樂村的頭等難事。身為鄉鎮幹部的和政國到村裏任職後,特地請來專家實地考察,決定在村裏發展中藥材。

  和政國認為,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經濟發展肯定要從如何更好利用這片土地入手。沒有技術就外出去學習,沒有種苗就從外地引進。可面對新産業,有的群眾沒資金投入,有的則擔心種了銷不出去,怕承擔風險。打消群眾的後顧之憂,和政國決定自己帶領5戶聯繫戶和黨員種植秦艽、重樓、珠子參等中藥材,並將栽種工序全部告訴群眾。對於沒有資金的群眾,和政國先後自掏腰包2萬元,購買中藥材種苗發放給群眾。

  目前,在和政國的帶領下,同樂村已發展中藥材種植超過2400畝,戶均有7畝多。為抵禦市場風險,村裏還多元化種植中藥材,種植的藥材品種13種。和政國告訴記者,當地的藥材大部分都是和藥材公司簽訂合同直接到村裏收購。

  同樂村村民余世林笑著告訴記者,以前我們這裡中藥材相當少,沒有抓住種藥材的路子,後來我們的書記把我們帶動起來,各家各戶專業種植藥材以後,我們這裡生活上、經濟上都有了較大的改變。

  多年前,因為在增收方面比較困難,同樂村的村民都出去外面打工,在安徽、內蒙古這些地方都有同樂村打工的人,通過發展産業以後,外出打工回來創業的村民逐漸增多,大家都回來在家開始種藥材、發展旅遊業。

  改變村容村貌讓更多遊客喜歡來村裏玩

  同樂村是一個傈僳族聚居的村寨,這裡傈僳族傳統文化濃郁、居民建築風格獨特,遊牧和農耕文化交錯結合,傳統歌舞異彩紛呈,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阿尺目刮”歌舞的發源地和傈僳族音節文字的主要流傳地。

  在和政國的記憶裏,過去的同樂村,遊客一進村就看到很多豬屎牛糞,給外地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和政國認為,遊客來了就要搞好服務,只有提供優質服務,旅遊文化産業才能持續發展。為帶動群眾改變衛生習慣,和政國住到村民家裏,每天早上起床督促村民家打掃衛生,同時帶動更多村民注重環境衛生改善。

  “哪家不掃地,不講究衛生,會被書記在會上點名。”同樂村村民余向林説。與此同時,和政國還帶領村裏的婦女,到附近衛生條件好的村參觀。回來後,每月29日他都帶領組織婦女撿村裏的垃圾。此外,村裏還建立了《家庭環境衛生示範戶評選制度》,每月評選一次,並對示範戶進行表彰獎勵。這些措施的實施,大大改善了村裏的環境衛生狀況。

  不僅如此,為活躍村裏的文化生活,和政國還組織村裏成立阿尺目刮專業舞蹈隊和業餘舞蹈隊,讓村民每晚在村裏跳唱。村裏的專業舞蹈隊還被請去維西縣、迪慶州乃至四川省等地演出。

  如今,行走在通往同樂村的道路上,猶如穿行在一幅山水畫中,令人心曠神怡,這裡不僅生産發展了,山寨也變美麗了。

  如何依託自然資源和傈僳族的獨特文化,大力發展特色旅遊産業?和政國有了更長遠的打算,目前,他準備引進專業公司來開發村裏的旅遊産業,力爭通過改善基礎設施,挖掘好村裏的傈僳族特色建築民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阿尺目刮歌舞文化、傈僳族民族服飾、手工藝品和特色飲食,讓更多遊客喜歡來村裏玩。同時,和政國也坦言,今年的工作重點是重新修復去年8 29沖毀的路,同時進行手工藝旅遊産品的開發。

  找準發展路子 夯實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基礎

  和政國告訴記者,老百姓需要引路人,村裏要發展産業,壯大集體經濟。對於引領同樂村更好地發展,和政國有著更多的思考。駐村期間,和政國帶領村三委班子,依託“股份合作經濟”試點村契機,探索建立“總支+支部+專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的“股份和作經濟”發展模式。同樂村113文化特色黨建服務發展模式,建立總支+支部+專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發展模式。

  同時成立三個特色農民專業合作社即同樂文化産業專業合作社,傈山養殖專業合作社,傈緣種植專業合作社。其中,同樂文化産業專業合作社以黨員牽頭成立,以保護傳統文化為重點,開發民族文化産品,從事以傈僳族服飾、草編、弩弓、木碗、竹編為傈僳族手工藝類;以苦蕎、甜蕎、蜂蜜、琵琶肉、可耍餓裏為傈僳族特色文化飲食類;以阿尺目刮歌舞展演為傈僳族歌舞表演類,目前阿尺目刮歌舞專業表演隊40人,業餘表演隊40人,致力於傳承、保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阿尺目刮歌舞。

  傈山養殖專業合作社則從事天然養蜂、藥材雞、土豬養殖。傈緣種植專業合作社從事中藥材種植、核桃種植、桃樹種植。同樂村三個專業合作社覆蓋全村所有農戶,並帶領全村建檔立卡戶以發展産業形式,增加村民收入,實現脫貧目標,帶領全村群眾走上致富道路。

  2017年,和政國被雲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先進工作者稱號,對他來説這不僅是的上級部門對農村基層工作者的關心關愛,也是同樂老百姓對村級工作支援的結果。和政國告訴記者,這個榮譽真是來之不易,對於下一步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壓力,希望通過近三年的努力,把同樂村的群眾帶向小康,脫貧致富。

  關於作者:李映青,中國日報雲南記者站站長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