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美好生活的豐富內涵和實現之道

2018-06-25 13:25: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原標題:美好生活的豐富內涵和實現之道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全黨要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繼續奮鬥。美好生活的內涵和實現條件是什麼?如何為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和水準提供制度保障?應從哪些方面入手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些都是中國共産黨人在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程中需要回應的重要問題。本期刊發的3篇文章,希望能對上述問題的解答有所啟發。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美好生活既是一種客觀狀態,又是一種主觀建構;既有亙古不變的基石,又有不斷拓展的內涵。全面深入理解美好生活及其實現條件和機制,是更好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前提。

  全面把握美好生活的基本特徵

  為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懈奮鬥,是我們黨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體現。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緊緊抓住制約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的主要因素,帶領人民攻堅克難,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帶領全國人民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極大改善和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時期,我們黨深刻分析社會矛盾的演化規律,準確把握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著力推進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發展。

  美好生活是民生發展的新要求。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我國落後的社會生産嚴重制約著人民生活的改善,解決溫飽問題是廣大人民的迫切需要。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我國GDP總量只有3600多億元人民幣,農村貧困人口占比達到97.5%。不能有效解決溫飽問題,也就談不上追求美好生活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美好生活是建立在物質豐裕基礎上的。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2017年我國GDP總量已達82.7萬億元,農村貧困發生率下降至3.1%,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需要的新變化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現的,不僅體現為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體現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單純的物質滿足已經不能帶來人民幸福感的提升。

  美好生活具有多方面的基本特徵。一是人本性與人民性。一方面,美好生活體現了以人為本,以人的生活為本,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本;另一方面,美好生活突出強調的是廣大人民的美好生活,是代表歷史前進方向的、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絕大多數普通人的美好生活。二是客觀性與主觀性。美好生活既體現為客觀的生活條件,比如收入、教育、健康、環境品質等,又體現為個人或群體對於生活狀況的主觀評價和建構。三是一致性與多樣性。基本的物質保障是美好生活的共同基礎,每個發展階段也都有某種美好生活的標準,這反映了美好生活的一致性內涵。但是,由於個人和群體社會身份地位、需求滿足層次與文化價值觀等的多樣性,美好生活的實踐形態是豐富多彩的。四是個體性與社會性。美好生活直接表現為個人的生活建構與實踐,但是這種建構與實踐必然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制約,每個人的發展總是以他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為條件。

  新時代創造美好生活需要繼續奮鬥

  美好生活在本質上並不是繼承性、賜予性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改革開放以來,正是廣大人民的努力工作,創造了美好生活的物質基礎,並催生了對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新需要。2017年,美國國家統計局發佈一組世界各國勞動參與狀況的數據,中國勞動總量和勞動參與率都排在世界第一位。其中,中國人的勞動參與率達到76%,相比之下,美國65%、日本58%、印度55%。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並大規模消除貧困、改善人民生活,靠的就是廣大人民只爭朝夕、艱苦奮鬥,“擼起袖子加油幹”。在新時代繼續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依然需要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

  在新時代創造美好生活需要不斷為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條件。擇其要者,一是優先發展教育,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加快提升人民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提升人力資本。一方面,深化教育改革,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使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另一方面,高度重視人民健康,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預防控制重大疾病。二是重視心態引導,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三是高度重視培育社會資本,增進社會互信,優化社會關係,促進社會合作,在有效社會合作中創造美好生活,並使良好的社會互信、合作氛圍和安定團結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四是拓寬居民勞動收入和財産性收入渠道,保障收入安全,不斷加強物質資本對美好生活的支撐作用。

  在新時代創造美好生活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為社會全面進步提供保障。特別是,加快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確保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各項權利,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促進人民共用發展成果,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産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不斷優化收入分配結構,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全面提升社會資源配置效率,在持續發展中不斷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打造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最終,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品質和效益,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

  美好生活與中國夢同向而行

  民族復興與人民幸福是密切相關的。沒有民族獨立、國家富強,就沒有人民幸福的基本前提和保障,這是被實踐一再證明了的真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這一夢想凝聚了全體人民,激發了全社會的活力,指引著人民前進的方向。經過長期奮鬥,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正以嶄新姿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由此為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強有力保障。中華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也越來越讓全體中國人民贏得世界尊重,充滿民族自豪,這本身就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夢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持續的奮鬥,推動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正是堅持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讓每個人獲得發展自我和奉獻社會的機會,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我們黨才贏得了民心、匯聚了民力、開啟了民智,推動著民族復興和國家富強。人民能否享有美好生活是衡量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是否實現的實質性標準。人民是富裕的、健康的、積極的、創造的、幸福的、團結的,人民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有尊嚴、有素質、有力量,一個國家才是真正有力量的國家,一個民族才是真正有希望的民族。

  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是美好生活與中國夢同向而行的政治保障。初心和使命激勵著中國共産黨人不斷前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自覺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面向新時代,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切實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必將使我們黨更好地帶領全國人民在實現中國夢中開創美好生活新局面,滿足美好生活新需要。

  (作者:洪大用,係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