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美好生活應兼顧物質和精神

2018年03月18日 15:39:00來源:台灣網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並從多個方面、多個層次對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進行全面的部署。

  美好的生活是什麼?饑寒的年代裏,美好的生活是溫飽;溫飽的年代裏,美好的生活是文明。戰亂的年代裏,美好的生活是和平;和平的年代裏,美好的生活是繁榮。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使順境中的人微笑地面對生活,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使逆境中的人倔強地反抗著命運。美好的生活猶如珍珠,一顆綴連著一顆,貫古今,串未來,讓歷史滾滾向前,使得人生代代無窮已。美好的生活亦如羅盤,給揚帆起航的船舶導引方向,給奮鬥的水手以追逐的目標。

  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互為補角,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描畫美好生活同心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餓著肚子談理想常常是空談,光著膀子講道德往往是瞎説。但物質生活的充盈不是美好生活的全部,隨著物質生活水準的不斷改善,人們對精神文化世界的需求也與日俱增。沒有精神內涵的生活是盲目的,像無頭蒼蠅;沒有物質條件的生活是沒有根基的,如漂浮的萍。只有掙脫了物質生活的束縛,才有能力和條件去找尋精神世界;倘若精神世界得到了豐富,便能激發人民的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進而創造更多物質財富。美好的生活是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精神世界也格外充實,唯有如此,人民群眾才能切實擁有幸福感、獲得感和滿足感。

  城鄉居民都嚮往美好生活,均要求物質、精神協調發展,但側重點有所不同,前者經濟已達到一定水準,因而更傾向於精神生活的豐盈,後者還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因此尚需進一步提升物質條件。對城市居民而言,美好的生活就是:衣食住行醫娛學,萬家燈火人和諧。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留在城市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城市的發展應追求現代化、注重生態化,實現“山水形勝、科教發達、交通順暢、文明和諧、宜人宜居”的美好城市生活。對農村居民來説,美好生活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花好月圓景如畫。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解決“三農問題”,推動“三鄉工程”,實現鄉村振興,發展現代和休閒農業,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打造綠色和宜居鄉村,最終實現“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鄉村生活。城市和農村的美好生活的具體內內涵雖不盡相同,但卻殊途同歸。

  有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人民就有了奔頭。美好的生活不是夢出來的,美好的生活是奮鬥出來的,唯有舉國上下、各行各業的人民都以奮鬥的姿態砥礪前行,目標明確,針對性強,因地制宜,方能真正實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行有所通、食有所味、神有所安、民有所樂的美好生活。(台灣網網友:曉杉)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