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在廈門生活,就是一種幸福”(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

2018-06-23 09:38: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好友相聚,打開手機軟體,自拍一張,一鍵變美……這樣的場景,相信你一定不陌生。研發和推出這些“變美”軟體的美圖公司,就坐落于廈門市軟體園。成立於2008年的美圖是一家土生土長的廈門公司,也是一家以創新為核心的移動網際網路公司,現已開發一系列專有技術,註冊超過100項專利。

  如今,新興産業“獨角獸”聚集現象,已是廈門一景。以美圖公司、美亞柏科、億聯網路為首的一批創新型企業,成為各自領域的行業龍頭。2017年全市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産值超過1200億元。

  近年來,廈門通過科技創新拓展産業鏈,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增長動能。而在40年的改革開放進程中,作為東南沿海經濟特區,廈門始終把握先行先試“試驗田”的角色定位,發揮改革開放“排頭兵”作用,實現了從海防前線到開放前沿的精彩轉身。

  改革開放,勇於創新體制機制

  廈門湖裏區興隆路23號,一幢6層小樓。這裡是廈門經濟特區紀念館,也曾是廈門經濟特區管委會辦公所在地。

  “改革開放是廈門建設發展進步的力量與源泉。”在紀念館一層展廳,講解員陳燕玲每天都會向遊客講述廈門經濟特區成長的點點滴滴,一張張黑白照片記錄著改革開放前廈門的模樣,“那時候的廈門,城市基礎設施薄弱,市區面積僅14平方公里,咱們現在所處的位置還是成片的荒地。”

  1980年10月7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在廈門島西北部的湖裏地區劃出2.5平方公里土地設置廈門經濟特區。1981年10月15日,隨著平整廠房用地的一聲炮響,廈門經濟特區建設拉開序幕。

  如何解決資金難題?“解放思想,對外開放!”廈門經濟特區在大力推進“五通一平”和建設通用廠房的同時,率先探索舉外債搞基建,向科威特政府貸款修建高崎國際機場;成立國內首家中外合資銀行——廈門國際銀行,率先開闢土地和勞動力市場與國際市場對接,開創招商引資多元化格局……一個個率先,彰顯的是特區建設者“敢為天下先,愛拼才會贏”的闖勁和拼勁。

  1986年,廈門市委確定由時任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習近平同志牽頭,成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研究辦公室,研究制定《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這是我國經濟特區乃至所有地方政府中,最早編制的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戰略規劃。著名經濟學家馬洪當時評價,‘這個發展戰略,對廈門經濟特區制定長遠規劃、近期實施策略,具有指導意義。同時也為其他地區制定區域性發展戰略,提供了有益經驗。’”廈門市委副秘書長、政策研究室主任莊榮良説,“正是因為敢於打破常規、先行先試,廈門以創造性的實踐,為我國改革開放事業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和做法。”

  率先在國內對標世界銀行開展營商環境建設並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評估體系,率先推行“多規合一”並拓展應用於審批流程再造,率先形成智慧財産權綜合保護體系,率先構建保障性住房政策體系,率先全面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率先開展城市公共文明地方立法……廈門經濟特區秉持“先行先試、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以時不我待的機遇意識,勇於創新體制機制,持續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攻堅突破,開展了一系列生動實踐。

  “廈門經濟特區從一開始就是改革開放的産物,始終擔負著我國改革開放事業探路者的角色。”莊榮良這樣認為。

  挺立潮頭,跑出特區發展“廈門速度”

  在繁忙的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東渡港區,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集裝箱車穿梭往來。過去,集裝箱車通過碼頭閘口,全部流程要依靠人力完成,車隊常常因為等待調度排起長龍。

  “現在,借助集裝箱智慧物流平臺,全港物流資訊實現無縫連接,司機只需掃碼,車號、箱號、箱況、重量等資訊就會被一一採集,隨後碼頭閘口系統自動識別、自動放行,併為司機‘指路’。”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政策法規局局長代斌介紹,“據測算,集裝箱智慧物流平臺將每輛車的通過時間由原來的96秒壓縮到26秒,預計每年可為港口物流生態圈參與方減少成本1.28億元。”2017年,廈門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千萬標箱,全球排名升至第十四位。

  掛牌僅3年的廈門自貿片區,擔當著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先鋒隊、排頭兵。今年5月,國務院批准印發全國自貿試驗區第四批可複製推廣的30項改革試點經驗,其中有10項屬於廈門自貿片區首創。

  “廈門自貿片區因改革而興,因改革而強,成立3年來,累計整合推出343項創新舉措,其中49項屬於全國首創、256項已經在廈門全市複製推廣,自貿區改革開放試驗平臺的作用進一步凸顯。”廈門自貿片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常務副主任熊衍良表示,“創新是經濟特區發展的靈魂。我們在商事登記、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多規合一、審批制度等方面進一步探索創新,以開放促改革,推動營商環境不斷優化,並帶動全市改善營商環境。”

  “前不久,根據第三方參照世界銀行標準開展的模擬評估,2017年度廈門營商環境全球排名大幅提升,企業有了更多更真切的獲得感。”廈門市發改委副主任傅如榮介紹。

  創辦經濟特區以來,廈門大膽實踐、大膽突破,跑出特區發展的“廈門速度”:從1981年到2017年,全市生産總值由7.41億元躍升至4351.18億元,年均遞增15.9%;財政收入由1.95億元躍升到1187.29億元,年均遞增19.7%。

  綠色發展,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廈門,又稱鷺島。白鷺是廈門的標誌,筼筜湖則被譽為廈門的“城市會客廳”。如今的筼筜湖碧波盪漾、白鷺齊飛,成為廈門高顏值的標誌。不過老廈門人都知道,在過去近半個世紀時間裏,這個由上世紀70年代圍海造田形成的內湖,實際經歷過由清而濁、由濁到污、再由污到清的變化過程。

  “那時候,人在湖邊走,臭氣熏天。”61歲的萬阿敏是土生土長的廈門人,在她的記憶中,40多年前的筼筜湖是“臭名遠揚”的“龍須溝”。

  1988年,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牽頭,打響廈門治污的第一號硬仗——筼筜湖綜合治理,明確提出了“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築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的20字方針。此後,筼筜湖先後經歷4期大規模綜合整治。現在,環湖面積達到2.6平方公里,水質的大部分指標達到或優於海水水質四類標準,部分指標達三類標準。

  發展經濟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筼筜湖的治理成效,是廈門長期以來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一個縮影。多年來,廈門在生態保護、生態治理中形成的眾多成功經驗在全省乃至全國推廣。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曾高度評價廈門的海域生態修復工作,並將其作為東亞海域污染防治管理示範區的示範工程,在全球推廣示範。2014年,廈門劃定981平方公里的陸域生態控制線,佔國土面積的57.6%,納入全市“多規合一”業務管理平臺,作為規劃審批管理的依據;同時出臺生態控制線管理實施規定,使生態保護固定在“一張藍圖”上,為保障城市生態安全明確了底線。2016年,廈門獲得“全國生態市”稱號,成為福建省首個獲此殊榮的城市。

  “廈門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了。”萬阿敏感慨道,“這讓我們感覺到生活更加美好。”

  補齊短板,改革紅利普惠民生

  “以前碰上難度大的手術,總想著去北上廣的大醫院,不僅增加經濟負擔,路上還有不少風險。現在好了,在家門口就能接受上海頂級專家的治療。”在復旦中山廈門醫院順利完成巨大腹主動脈瘤的腔內微創治療後,72歲的廈門市民蔡民強滿懷感激。

  近年來,廈門市衛生事業快速發展,醫療水準進一步提高,但解決危重症和疑難病的能力還有待提升,優質醫療資源缺乏的問題依然存在。復旦中山廈門醫院,正是廈門為補齊醫療短板而建設的一家醫院。

  “現在我每週在上海總部只待一天,工作重心都放在廈門。”王利新,上海中山醫院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如今也是復旦中山廈門醫院血管外科執行副主任,“總部共派遣約110名資深專家常駐廈門,其中不少是國內‘一號難求’的大牌專家。同時總部的科室主任每月至少來廈門一次,為患者實施手術和看診——他們同時兼任著復旦中山廈門醫院的科室主任,讓廈門市民能夠得到更多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廈門統籌做好“就業、就學、醫、食、住、行”六件民生大事。如今,廈門已經實現城鄉一體的醫療保險全覆蓋,建立了城鄉一體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了覆蓋全體市民、分層次保障的住房保障體系;城鄉水、電、氣、公交、有線電視等8種産品實現同城同價;全市6個行政區均高分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國家評估認定,在福建省率先實現市域範圍的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一件件民生實事,讓生活在廈門的百姓共用發展成果,更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溫馨與幸福。

  “在廈門生活,就是一種幸福。”蔡民強的話道出了許多廈門人的心聲,這也是他們對廈門一份獨特的情感。

  《人民日報》( 2018年06月23日 03 版)

[責任編輯:楊旋]